? ? ? ? 由于機緣巧合接觸到了“正面管教”這一新鮮又久遠的教育理念,說其新鮮,是因為對于國內的許多家長與教育工作者而言,這并不像“蒙特梭利”或“STEM”以一個眾人皆知的領域示人,大多數亦或許有所耳聞卻不曾了解;說其久遠,是因為其實早在80年代的美國,“正面管教”就已經開始萌芽,并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一直得到西方社會的認可與推崇。而我也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被包裹在形形色色的教育理念中,做著觀望、推敲與取舍,其實一開始也只是本著”獲取信息,多多益善”這樣的想法,從而進行了這個課程的學習。
? ? ? ? 后來,我所接觸到的內容,說句心里話,給了我當頭棒喝。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人們往往從效果與收益為根本目的,去改進其手段與方法,而在教育這行,我畢業至今的五年里,我一直認為自己的學生十分出色,在一段時間的調教后都獲得了明顯的進步。但問題就是,我并沒有考慮過,我所運用的方法,對于孩子未來長期的發展,究竟是好是壞。我作為教師只能陪伴孩子度過人生中一段學習時光,可能在這些時間節點上,孩子令人滿意,可是,之后呢?正面管教的種種理念點醒了我。
? ? ? 這里我想談談二個對我最有影響的理念。
? ? ? ? 第一是“私人邏輯”,由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提出,是指我們出于個人生活經驗及通過對這些經驗的認識而形成的屬于每個人自己的內在信念,我們在應用它的時候,往往是無意識的,或者把這些個人的信念視為普遍真理。在學習了這個概念以后,我豁然頓悟了人與人之間為何頻出矛盾沖突的原因所在。
? ? ? ? 在三周前我在表姐家參加家庭聚會。聚會上有兩個小孩——表姐3歲的兒子S和表姐2歲的外甥女C。當時S在房間里看動畫片,在客廳的我聽到了S的尖叫,隨后邊見到S從背后一把拽住表姐的頭發用盡力氣往下扯,表現十分兇悍。這場面讓我大吃一驚。在我印象里,S是一個調皮卻溫和的小男孩,我未曾見過他發脾氣,更不論動手發泄。隨后包括表姐在內的一家人都開始訓斥S,并說道“這么小嫉妒心這這么強!”、“可以嗎?你可以這樣嗎?”、“以后長大了還得了!”,S繼續尖叫并大哭。原來是之前表姐在抱著C,逗C玩,S看到后情緒失控,不允許表姐抱C,表姐漫不經心的態度惹惱了S,才發生了之后的場面。
? ? ? ? 表姐知道我稍懂教育,便問我S這孩子是不是有問題,嫉妒心這么強,還這么暴力。我反問表姐一句“你以前有沒有在S面前抱過別的孩子?”,表姐想了想說沒有。我告訴她這便是“私人邏輯”,在3歲的S的經驗中,“抱抱”這個舉動只有爸爸媽媽對自己做過,因為自己是爸爸媽媽的孩子,這就是S的私人邏輯里的普遍真理。如果爸爸媽媽抱了別的孩子,對S就意味著爸爸媽媽把別人當成自己的孩子,他被拋棄了。但是S連說話都說不清,根本無法去陳述自己內心的想法,只能通過嘶吼、拉拽這樣的行為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 ? ? ? 表姐似乎有些明白了,我告訴姐姐,這時的S不應被訓斥,他才是受害者,最需要被安慰,所以一個滿懷愛意的擁抱才是最好的方式。另外還可以讓S去抱抱C,讓S可以感受到,抱抱并不到代表父母與孩子的唯一聯系,而是一種愛的表達。從而慢慢改變孩子某些偏面的私人邏輯。
? ? ? ? 第二是“啟發式問題”,這個理念我也是從小聽到大,卻沒有真正理解其精髓。在“正面管教”的著作中提到的“ 啟發式問題”的目的:通過真正的聆聽和“由內而外”而不是“填鴨”式的溝通,進入孩子的世界。而我理解為這就是孩子可以獨立問題的密鑰。
? ? ? ?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從前我在課堂上,我提問后會請舉手的孩子起立回答問題,有一次一個孩子L并不愿意,堅持坐著回答,而我通過嚴厲而堅定的指令“請你起立”,而讓他遵守了我的班級規則,我并不以為然。但是而后幾次,L依然習慣性坐著回答。在一次次的維護權威之后,我開始思考問題究竟在哪里?這是“啟發式提問”讓我豁然開朗。
? ? ? ? 因為孩子有自己的私人邏輯,他認為回答問題只要用語言陳述就可以,不必要站起來;第二,孩子可能并不自信自己的答案,所以出于對自己的保護,不愿起立。而老師認為這是一種課堂秩序,每個人都要遵守。為什么要站起來這個問題,師生之間的理解并不一致。啟發式提問給了我一個很好的途徑去解決這個問題。
? ? ? ? 再一次L舉手之后,并沒有起身。我就問L,“我想問問你,怎么樣才可以讓你的聲音更響亮?我們所有小朋友都可以聽到呢?”“那我就說響一點。”“如果老師和大家都覺得你說得很好,想給你鼓鼓掌,鼓勵你,你覺得怎么回答問題會比較好?”這時L想了一想,便說:“那我可以到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同意了,L的回答也十分精彩,引得了大家的認可與掌聲。此后L基本都會主動起立甚至上臺回答。而我在幫助自己與孩子解決這一問題的同時,我認為《正面管教》書中的指導原則給了我極大的啟示:1、不要預設答案。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個人心緒煩燥,則不能提問。3、你問的啟發式問題要發自內心。
? ? ? ? 如果我一開始就預設孩子必須起立,那么我并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當孩子提出可以站到臺前來回答的時候,我認為這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過程,并愿意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響亮”與“榜樣”的問題,這讓孩子愿意積極主動地改進自己的方式,來面對不一樣的挑戰。
? ? ? ? 自從9月初參加了正面管教家長認證班之后,我將正面管教中學習到的一些理念與方法運用到了自己日常的教學中,孩子也在不斷通過他們的思考幫助我認識到孩子的潛力,教我進步,當我給孩子搭一個自由的平臺,孩子會送我一片天真且智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