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天一,是名九零后,在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畢業后,租了地下室,開了伏牛堂米粉店。而后運營不錯,拿了幾輪投資,品牌估值過億。
本書是他對運營伏牛堂品牌后,對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業模式的思考心得。
1,“賣貨”,重于“造貨”
互聯網時代是連接的時代,資源匹配很便捷,找到生產方很便捷。產品供給能力遠遠大于需求,不要再想著使勁造貨。當下創業,需要洞悉“賣貨”,而不是“造貨”。造貨是工業時代的做法,注重提高效率,潛力被開發得很充分了。而賣貨,在當代呈現出各種新姿態,值得深究。
2,從產品主義,到用戶主義。
現在的很多新品,只是打補丁式的迭代,給用戶帶來的邊際收益很低,屬于性能滯漲。如果沒有革命性技術進步,那么就少講些產品主義,多講些用戶主義。就像火鍋行業,因為底料重口味,龍肝還是牛肝,涮一下味道都差不多,既然產品差別不大,那么像海底撈那樣,聚焦服務,用力是用對地方了。
產品本身性能即使提高了,但是如果用戶沒有察覺到提高,那么就是不夠的,如果做產品,要想辦法讓用戶感知到自己的獨特優勢。
如果在性能上,不能顯著高于同行,那么就在情感層面,贏得用戶。與其更好,不如不同,不如滿足客戶情感層面的需要。未必要完美,但是要極致,這樣才能占領用戶心智。
3,品牌建設
品牌可以帶來各種溢價,比如有品牌的組織,招人更能招到優秀人才,在政府關系和商務拓展上會占優勢,品牌越響越能融資,品牌帶來的信任和喜歡可以擴大銷售……
以前,企業品牌=內容 X 渠道2,現在,企業品牌=內容2 X 渠道,就是內容為王。
而渠道也出現了新形式,比如社群。社群勢能=數量 x 質量2 x 頻率2。也就是說,有高頻率鏈接的鐵粉,更重要。要從過去的流量思維,更多地轉向超級用戶思維。就像銀行要服務好帶來80%儲蓄的20%的VIP用戶一樣,做個人品牌的我們,要投入更多精力服務好鏈接更頻繁的重度用戶。
4,人格化
賣米粉的伏牛堂社群,主打的是“霸蠻”,意思是不為烏合不從眾,意思是不同意、不服輸、做自己。上升到人格屬性,更能吸引同頻用戶,進而為多元化、平臺化打好基礎。
工業時代,我們不記得諾基亞、寶馬的老總叫什么;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不僅認識,也關注雷軍、羅永浩、馬斯克……們的新動態。
在做個人品牌、斜杠兼職的小伙伴,咱們如何彰顯自己的人格,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區別于同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