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萬維鋼老師在《精英日課》中講到《B選項》這本書,我覺得受益匪淺,今天萬老師在端午假期進行了一個總結復習,又一次強化了我對這本書的理解。現摘抄整理如下,并附上自己的感言,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書名《B選項》釋義:直面逆境,建立抗打擊能力,找到快樂。作者:雪莉·桑德伯格(女),扎克伯格的左膀右臂,《向前一步》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教授,《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作者。
背景:桑德伯格的丈夫戴維在2015年突然去世,留下她和兩個孩子。桑德伯格在很長的時間內是完全崩潰的狀態。一天桑德伯格的兄弟菲爾對她說:“A 選項現在已經沒有了。咱們必須得上這個該死的 B 選項!”這就是這本書書名的來歷。
如何增強抗打擊能力
1.克服悲傷情緒最有效的辦法是“三個 P”理論,這個理論來自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即:自責,永久化,普遍化(三個以P開頭的單詞);
2.不要自責:遭遇不幸的時候,一個非常自然的反應就是責備自己。事實是這件事只是發生在你身上,并不一定是因為你而發生。
3.知道悲傷不是永久的:人們常常高估生活打擊對自己情緒負面影響的持續時間。人有一個“心理免疫系統”,會盡量讓我們感受好一點。平復悲傷,就是這個系統的作用之一。所以事實是悲傷通常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弱,而且小孩恢復得更快。
4.你遭受的不是全方位的打擊:人們總認為遭受的打擊是全方位的。事實是生活的其他方面并沒有失去什么。多考慮生活中好的方面,還有就是想想這個事情其實還可以更壞——再大的不幸,也可能是不幸中的萬幸。
5.面對親友的不幸,你要跟他說的正確的話,一共有兩句。第一句,首先向他確認,你知道了他的不幸。第二句,提出幫助。“我聽說了你的事,我知道了。如果有什么我能幫忙的,我隨時都在。”
6.面對親友的不幸,幫忙最好的辦法是增加一個選項,提供一種控制感。一個盡在掌握的控制感,一個終極的選項,才是給予親友的真正的信心。
7.人,是一個會成長的有機體,人體的系統,在很多情況下會表現出“反脆弱” —— 經歷一次打擊之后,反而會變得更強。在經歷諸如失去親人、失去工作、得了疾病這樣的重大打擊后,人的思想、認知和情緒,也可能會有反脆弱的表現。
8.15%的人在創傷后會得一種叫做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病,很難復原。 有的人會表現出堅強和抗打擊能力,還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超過50%的人,經歷創傷之后至少有一個積極反應。對此心理學家專門有個名詞,叫“創傷后成長”。
9.創傷后成長有五種狀況:發現自己的力量、知道感激、獲得更深入的關系、發現生命的意義、找到新機會。
10.面對因為自己的錯誤給自己造成的打擊,首先認識一個概念:“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人犯了錯,對自己可能會有三種態度 ——
自我放縱(self-indulgence):我根本不在乎這個錯誤,你們愛咋咋地;
自我憐憫(self-pity):我充滿羞愧,我不行,我這個人就不行;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像同情一位朋友那樣,同情自己。
自我同情是最好的態度。這是能夠客觀中立地看待自己。
11.犯了錯之后恢復自信的方法,是去做具體的小事,并且每天都想想這一天自己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 所謂「small wins」,也就是從這些「小成功」中找回自信。
12.從創傷中恢復,遵循「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所有的評價都應該是針對具體動作和具體的事兒的,而不應該是針對人。可以說這件事兒做得對不對,最好不要說這個人行不行。對事不對人不僅適用于個人,也適用于集體。
整理完所有內容,想起前幾天萬老師的精英日課,文章討論過“斯多葛哲學流派”的關鍵心法——“控制二分法”,文中談到遇事處變不驚的基本心態,——接受你不能接受的現實,努力改變你能掌控的部分,同時理性、睿智的認知到這兩者的不同。
桑德伯格在《B選項》這本書中談到的精髓部分與“控制二分法”所倡導的思維與行動的智慧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果。
人生本就是一場充滿著神奇與平淡、歡樂與悲傷的未知旅程,每個人在奮斗拼搏的同事,都要找尋到與殘酷和無助和解的方法,在平靜與堅韌中見到智慧的光彩!
想到《樊登讀書會》中的一句話:和自己的生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