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隨使團入魏,不但沒有報與魏國,連趙國都沒有幾個人知道,為的就是行動方便。進入魏國這幾日,趙勝忙著熟悉魏國的山川地形,路過陌生的地方都認真記下,行在官道上才休息片刻。這天他正在車中打盹兒,一聲哞的牛叫把他吵醒了,喧囂的車馬人聲不絕于耳,他撩開車簾,發現出使車隊正在一條車馬的長龍中緩慢行進,馭手回身道:公子,前面就是安邑了。趙勝回過神兒來,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這滿官道的車馬載著貨物難道是在逃難?趕緊喚來隨行童仆,“去問問使官,這車馬貨物塞道,莫非安邑有大事?”馭手聞言笑道,“公子莫慌,安邑商賈之風盛行,這些車馬乃是載著貨物進城去販的,日日如此。”
魏國官員在城門接了趙國車隊,便引著他們往安邑寓館區的趙國寓館。趙勝至今仍記得很清楚,那時從車里一眼望去,喧囂的景象仿佛整個安邑是一個大集市,沿街擠滿了大大小小各色商鋪,米面糧油菜肉,炊具農具工具兵器,絲馬綿綢,珠寶首飾,文玩字畫,禮器樂器,無所不有,街上人群摩肩接踵,叫賣聲此起彼伏。行了幾條街又轉了幾個彎,兩旁的店鋪逐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幾丈高十幾丈闊的各國風格的門庭。這些豪華的寓所處在安邑的核心,離王城、商市和魏國貴胄的府邸都非常之近,成為天下商旅使者必住之地。趙國寓館門庭寬大不遜于周圍其他寓所,然因了趙國民風不喜過分雕飾,在這條滿眼雕梁畫棟的街上竟是顯得十分暗淡。
戰國時各國使者在別國落腳的寓館,一般都是本國在當地經商的“義商”捐錢修建的,里面除了使者,尋常本國商人學子也可按照客寓的標準付費居住,本國人之間相互照應,經商求學更加方便。戰國人懷報國之心,趙國寓館的商人們聽說自己國家的使者來了,爭相宴請,通報安邑、魏國的種種情況,也想從使者處得知趙國的情況,自然少不得幾番應酬。使團在寓館安頓好,使者們就被趙國商人請走了,趙勝未在使者名單中,正好迫不及待地想在安邑城中仔細看各究竟,就并沒有參加宴會。他換下了華貴的絲衣,換上一身尋常士子穿的青色布衣,玉佩、長劍都擱在了寓館里,連頭上的玉冠都換成了一頂樸素的竹冠。一身便裝未帶仆人便出了門。來到寓館門口,趙勝走到迎送的老掌事面前一禮道“敢問,魏風古寓在何處?”
這魏風古寓便是安邑城中另一種寓所的首位。趙國使團住的趙國寓所這一類,住客因國而聚,另一類則是不分國別,有錢則住,各自有獨特的服務吸引住客。有的清幽雅致,有的奢靡華貴,有的為商人提供便利,有的專門吸引游學的士子。魏風古寓之所以當得這類寓館之首,原因有二:其一,魏風古寓乃魏國大商白圭所開,白圭富可敵國,建造和經營魏風古寓極盡奢侈鋪陳之能事,囊括各國各地風格的別院亭屋,美酒佳肴,各種享樂一應俱全,放眼天下,無第二間寓館能與之相比。其二,因了魏風古寓天下第一,不僅魏國的顯貴經常光顧,更有各國官商要員云集。各路人馬,各種身份、各種立場,四面八方的信息在其中縱橫交錯,形成一幅微縮的戰國圖。對趙勝來說,魏風古寓是了解魏國乃至天下的一個絕好途徑。
老掌事給他指明了方向,看他布衣士子的模樣,本想叮囑幾句,又正好要招呼剛到的客人,未及說,趙勝已經上了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