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導言
為了成功做到自控,必須知道自己為何失控。搞清楚自己失控的時間,地點、身心狀態以及原因,做好記錄工作。一時的心血來潮,很難以持續超過三天以上的時間,這已經被反復驗證。
深入剖析是改變過程的必備環節,記錄之后不是為了付之高閣,而是通過不斷的反思,提升自己在追求關鍵目標的自控能力。
慢慢來,需要改變的東西很多,最好還是一個個解決。一段時間專注于解決一個問題,比如對于當前的我,優先解決晚睡和日記(練字)拖拉的問題。
? ? ? ? ? ? ? ? ? ? ? 第一章? 了解自身
“我想要”:各種目標和欲望
“我不要”:克制一時的沖動;
“我要做”:處理枯燥、困難和壓力的事情。
人的兩個自我:自我控制與自我放縱,兩者交互奪得了身體的主導權。影響人的決策行為。
增強意志力的方式之一:冥想
要點:身體坐好,放松;閉上眼睛,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當注意力走神的時候,及時發覺,繼續關注呼吸(可以在心中默念“呼”、“吸”,頻率與生理呼吸一致)。一次保持10分鐘左右即可。
個人體會:有助于在疲勞狀態下的短時間恢復精力,也有助于睡眠(失眠的人可以嘗試)。有可能會進入短時間意識空白的狀態,如同睡著了,但是很快會醒來,狀態會明顯回復。
? ? ? ? ? ? ? ? ? ? ? 第二章? 抵御誘惑
意志力(Will Power),就是選擇去做重要的事情的能力,即便那是件困難的事情。你無法真的消滅一個欲望,因為欲望就在你的內心和身體里,沒有辦法自動消失,但是你確實需要克制自己內心的欲望。
外在的威脅會引發應激反應,這是面對危險時做出的反應;而內在的沖突需要由自控力來加以控制,此時有效的方式是放慢速度,“三思而后行”。
增強自控力的方式之二:鍛煉
有規律的鍛煉本身就是一種增強自控力的方法,同時帶來身體的改變能明顯增強人的自信和精神狀態,緩解壓力。
增強自控力的方式之三:睡眠
擁有充足的睡眠。保持意志力不僅是一種精神行為,更是一種生理行為:自控需要消耗能量(腦力)。
自控力太強也可能在長期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保持一個緊繃的狀態,則會帶來過重的生理負擔,適當需要調節。過猶不及,有時候需放空自我,張弛有度。
? ? ? ? ? ? ? ? ? 第三章? 自控力存在極限
自控力和肌肉力量一樣,存在明顯的極限,使用的過程會逐漸疲憊,因此需要休息,自控力有限也意味著不可能對生活中每件事情加以控制,抓大放小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意志力會發生波動。不同的時間點,人的意志力是不同的,比如早上意志力十足,到下午就消耗殆盡,晚上又有所恢復。這個需要自我觀察和自我意識。在意志力充足的時候,做“我要做”的事情。
自控力的缺失可能和身體的血糖含量有關,自控(似乎)消耗了人體的能力。因此及時給自己吃顆糖。血糖的變化方向決定了身體能量的分配:血糖身高,大腦認為身體能量充足,多分配一些給自控的活動。資源(能量)不足時,大腦會選擇滿足當下的需求(隨心所欲),資源(能量)充足時,大腦會轉向長期的投資。
既然自控力是存在極限的,人不能保持充分地清醒去提醒自己一天中的各種事項,有必要通過習慣的力量,如同運動員形成的肌肉記憶。
讓“我要做”的事情形成習慣。以一個低的目標開始培養習慣,并在形成后逐漸加碼,直至達成自己的完全預期。過程會有波動和反復,不要放棄就行。
自控力有極限,但不是意味著當你自己感覺到疲乏時就已經是到達了極限。我們總是在意志力真正耗盡的之前就感覺無法堅持了。就如人不可能饑餓到無法動彈才提示身體已經餓了,第一波疲勞感絕對不是自己真正的極限,而是可以再堅持嘗試。
發現自己所愛,并為此多堅持。
? ? ? ? ? ? ? ? ? ? ? 第四章? 心理補償機制
最常見的失控狀態常見于經歷過一段辛苦的工作之后,并且往往很難及時意識到自己究竟是出于放松,而是處于失控狀態。
道德許可(Moral licensing)機制:當我們做了善事(好事)之后,我們會對接下來的“壞行為”有更高的許可程度。通過壞的行為(背離自己最大利益的事情)來對自己先前的“辛苦”進行補充。經典示例:為了減肥而鍛煉,但鍛煉之后反而多吃。
在完成某個目標過程中的階段性取得的成果,會刺激人們做出阻礙完成目標的行為。即在追求長期目標的進展導致人尋求短期目標作為補償。
解決方法:當自己已經注意到長期目標的進展時,要提醒自己追求長期目標的目的,降低道德許可的影響,喚醒自控。關注目標本身,而不是取得的進步。
向明天賒賬:告訴自己明天會彌補自己今天的過錯。實際上明天的自己和今天毫無區別,今天犯的錯誤,明天會繼續。這其實就是自我麻醉,降低內在的不一致沖突,使得今天的自己能心安理得地做出某些行為。
? ? ? ? ? ? ? ? ? 第五章? 渴望不等于幸福
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控制人的行動。多巴胺喚起的是對快樂的承諾,實質是一種對快樂的期待,其本身不帶來快樂。即自我預期會得到快樂,從而強化行為。多巴胺刺激的是人的渴望,強迫人追求滿足感。美食,愛情都與之類似。
游戲、社交媒體、娛樂軟件(視頻APP)等,都通過這種機制設計,激活我們的獎勵系統,不斷釋放“多巴胺”,對滿足感的渴望讓我們欲罷不能。(游戲的自我刺激,及時獎勵機制尤為明顯,但是我還是會偶爾玩游戲,sigh)
獎勵系統給予的承諾不一定帶來快樂,我們往往會屈服于誘惑;但是沒有獎勵的承諾肯定帶來不快樂,我們會失去動力。
問題不在于獎勵系統的機制,而在于這個獎勵是否真實而有意義(意義的定義因人而異)關鍵是要學會區分對生活有意義的真實獎勵,以及讓人上癮的虛假獎勵。
? ? ? ? ? ? 第六章? 情緒低落使人屈服誘惑
壓力、焦慮或情緒低落時,容易引發欲望。有效地解壓是必要的。但是真正緩解壓力的不是多巴胺的釋放,而是增加大腦中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暴飲、暴食、長時間玩游戲、上網、抽煙喝酒等,往往并不是有效的緩解壓力的方式,更可能是刺激多巴胺的不斷釋放。
過度的自我否定和焦慮情緒易于導致自暴自棄的行為,罪惡感驅使人們進一步自我放縱。這是最壞的情況。那又如何(So what?)的想法帶來一種惡性循環,要打破這種循環,應當進行自我諒解(對自我的批評要保持在合理的程度)。
自我諒解,是為了舒緩情緒,并期待之后的行為改變,而絕非自我放棄,應注意區別。改變的承諾會讓人自我感覺良好,不要用改變的承諾來改善自我的心情,這種心情的改善和情緒的興奮只是一種幻覺。
? ? ? ? ? ? ? ? 第七章? 出售未來-及時享樂
與金融學中現值的概念一樣,未來的快樂對于現在的決策(自控)過程,也需要進行折現,這個“折現率”越高,人越可能服從于當前的快樂。即時獎勵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產生欲望,刺激人行動起來;而長期的獎勵由于延遲了滿足感,人的感受程度更低,也就難以受到其刺激。
對即時獎勵(刺激)的應對方式是:推遲10分鐘,讓自己冷靜下來,這樣減少了“即時滿足”引發的強烈的生理活動。
通過預先承諾激勵未來自己,降低及時滿足的快感。明確未來的自我和現在的自我具有連續性,讓未來的自我成為清晰可見的“實體”,經常想象自己未來的樣子,減少對未來回報的折扣率。
為現在的行為承擔后果,看似是未來的自己,實際上還是我們自己。
? ? ? ? ? ? ? ? ? ? ? 第八章? ? 意志力會傳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胖子身邊容易出胖子,皆然。社會認同在此過程發揮很大的作用。
喜歡的人比陌生人更具有傳染性。社會關系的親密性更容易帶來行為的傳染性。“喜歡”一個什么樣的人,很重要。
加入和自己有相同(類似)承諾及目標的群體,共享承諾和目標所形成群體規范對意志力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例如,圖書館更適合學習。
? ? ? ? ? 第九章? “我不要”變成了“我想要”
一個想法反復出現,人們會認為它是需要關注的重要信息。人越想擺脫某種想法,這種想法就越可能出現在意識中。但是這并不意味這個想法是真實的,即便這個想法是真實的,也不意外這個想法是重要的。
不要抑制自己的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承認自己的欲望,但不要付諸行動。這兩者結合,就是對內接受自我,對外要嚴格控制行動。
? ? ? ? ? ? ? ? ? ? ? ? 第十章? 知行合一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唯有實踐,才能實現自由。
2018.5.5
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