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哥哥劉演被更始帝殺害后,劉秀大秀演技,扮演弱者角色,迷惑更始皇帝,幸好更始帝的智商指數不高,他沒再加害劉秀,并且在推翻新莽王朝后,還派劉秀出使河北安撫百姓。
河北是一個風險與機遇都無限大的地方,劉秀想趁此干出一番自己的事業,但卻苦于身邊無人輔佐。
正在此時,一個叫鄧禹的年輕人,來到了劉秀的身邊,此人便是日后東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首。
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鄧禹的故事。
鄧禹從小被稱為神童,年僅十三歲就通讀詩經,因此,家里人把他送入新朝的太學讀書,繼續深造。
然而,鄧禹在太學深造最大的成就,不是拿了多高的文憑,而是認識了一位學長,名字叫劉秀。
劉秀比鄧禹年長七歲,而鄧禹的眼光也確實厲害,在茫茫人海中,他一眼便看出,劉秀乃人中龍鳳。
于是,在太學讀書期間,鄧禹就像個小迷弟,天天跟著劉秀的屁股轉,兩人也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鄧禹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眼光好才是事業成功的第一要義。
太學生涯結束后,鄧禹與老學長劉秀各自都回了家。不久后,天下大亂,各地起兵反莽,更始帝劉玄聽說鄧禹有才能,于是派人前去招攬,但老鄧根本看不上更始帝,因此也沒搭理他。
直到后來,劉秀打贏了那場著名的昆陽之戰,從此名震天下。而鄧禹聽說了昆陽之戰后,對當年的老學長,就更加崇拜不已了。
因為崇拜,所以追隨,當鄧禹知道劉秀就在洛陽后,他馬上前往,與其匯合,可惜他到了洛陽才發現,劉秀又被更始帝派去河北安撫百姓了。于是,鄧禹馬不停蹄地前往河北尋找老學長。
等到了河北,兩人見面后,劉秀可感動壞了,而鄧禹也不廢話,他開門見山地說:我來助你一統天下,從而得以尺寸之封,將來亦可名留青史。
這番話的另一層意思是,勸老學長別跟更始朝廷混了,單干吧!
事實上,劉秀要的就是這個。從此以后,鄧禹開始跟隨老劉一起打天下。
這一年,鄧禹21歲。
但打天下不是打游戲,肯定沒那么容易,而且不久后,劉秀就碰到釘子了。
這顆釘子叫王郎,王郎原本是個算命先生,他冒充是漢成帝的兒子,在河北成立了“偽趙漢政權”,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聚集了十幾萬人的隊伍。
于是,面對代表更始朝廷的劉秀,王郎展開極速追殺。
而劉秀此時的手下不足100人,肯定無法對抗王郎,他只好四處逃亡。
直到后來,鄧禹獻計,幫助劉秀拉攏真定王劉楊,然后利用劉楊手下的十幾萬兵馬,才反殺了王郎。
值得一提的是,劉秀成功拉攏真定王劉楊后,還與其結成聯姻,而嫁給劉秀的,是真定王的外甥女,也就是日后東漢王朝的首位皇后~郭圣通。
關于郭圣通的故事,我們以后再說,現在先把頻道轉回鄧禹這邊。
滅掉王郎后,鄧禹開始發揮他的英雄本色,他要讓后世的人都記住:他老鄧才是東漢開國功臣中最靚的仔。
那么問題來了,怎樣才能證明自己是最靚的仔呢?
鄧禹給出兩份答卷,第一,擊敗銅馬軍;第二,率軍平河東。
先說第一點,擊敗銅馬軍。
銅馬軍在河北地區擁有幾十萬兵馬,曾經烜赫一時。要想平定河北,必須打敗他們,于是,鄧禹率軍與其交戰,最終銅馬軍戰敗,選擇投降。
而河北地區從此平定。
我們再說第二點,率軍平河東。
擊敗銅馬軍后,鄧禹乘勝追擊,他再領兩萬精兵開始西征,一路上破箕關,圍安邑,斬樊參,不僅大敗更始朝廷的十萬大軍,還繳獲不少糧草與兵器。
最終,在鄧禹的征戰后,河東地區從此也歸于劉秀。
就這樣,劉秀擁有了河北與河東兩塊重要的大地盤,于是,在朝臣的擁戴下,在歷史的必然中,劉秀決定登基稱帝,史稱:漢光武帝。
一個新的偉大的王朝從此建立,這就是東漢王朝。
然而,平定河北與河東,鄧禹的功勞最大,因此,劉秀任命老鄧為大司徒,并且封萬戶侯。
這一年,鄧禹24歲。
有人說過,年輕人缺少社會的歷練,難以成氣候,我看也未必嘛。或許正是因為年輕人的血氣方剛,一往無前,才是成就英雄偉業的關鍵因素,鄧禹正是如此。
話說回來,劉秀稱帝后,天下尚未統一,同志仍需努力,因此,漢光武帝仍在時刻尋找出兵的機會。
而機會說來就來了,不久后,樊崇的赤眉軍與更始朝廷的綠林軍,開始在長安互相傷害。劉秀見狀,立即派出鄧禹領兵前往長安,想趁此漁翁得利。
了不起的是,鄧漁翁果然成功得利。
因為赤眉軍雖然打敗了綠林軍,占領了長安,但赤眉軍內部缺糧,城內也沒有糧食,他們只好暫時離開長安,去外面尋找糧食了。
正是因為如此,鄧禹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長安,這又是大功一件。
但是,一切來得太順利了,鄧禹的人生也太順利了,這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人在順境時,心態是得不到磨練的,而一但逆境來臨,心態不穩的人辦事就會錯漏百出。
遺憾的是,鄧禹的逆境說來就來。
在占領長安后,鄧禹還是要面對城內沒有糧食的問題,這是個大麻煩。
因為士兵沒有吃的,軍心也會渙散,而快速找到糧食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搶了,但鄧禹是正義之師,肯定不能搶老百姓的,那就只能搶赤眉軍的了。
關鍵是,赤眉軍也沒多少吃的,他們當然是一塊瓜皮兒都不愿給鄧禹,于是,雙方開始血拼,讓人意外的是,一向遇佛殺佛的鄧將軍,這次居然戰敗了。
當然,鄧禹是相信這句話的: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于是幾天后,他重整軍隊,再次進攻赤眉軍。
只可惜,他又一次敗下陣來。
連續的失敗,鄧禹那心態不穩的短板也顯露出來了,他沒有為失敗而冷靜分析,相反,他越來越急躁,非要挽回場子不可,于是又下令再次進攻。
但鄧禹卻忘了,士兵們個個還餓著肚子呢,因此結果也不出所料,他還是大敗,而且幾乎全軍覆沒。
甚至,鄧禹差點兒把命也交待在這兒了,幸好中途,名將馮異出兵相救,老鄧才得以化險為夷。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馮異并不知道,正是鄧禹的失敗,給他帶來一個青史留名的機會,在不久后,他將親自帶兵打敗赤眉軍,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關于馮異的光輝故事,我們以后再說,現在先說回鄧禹,在屢戰屢敗后,老鄧只好帶著僅剩的24騎逃回宜陽,由于心里感到愧疚,他向光武帝劉秀上書,辭退大司徒一職。
但劉秀與鄧禹畢竟年少相識,交情也不同一般,皇帝還是給老鄧留了面子,并不責備他打敗仗,而且在幾個月后,又重新啟用老鄧,并封為右將軍。
直到光武帝十二年,天下重歸一統,劉秀開始論功行賞,他加封鄧禹為高密侯,食邑四縣。
這一年,鄧禹36歲。
此時的他可謂功成名就,但鄧禹畢竟從小通讀經典,他當然也知道,西漢建立初期的漢高祖殺功臣的故事,于是,他開始考慮功成身退的事情了。
當然,鄧禹比西漢的開國功臣要幸運多了,或者應該說,東漢開國功臣都比西漢開國功臣要更幸運,因為他們遇到的不是漢高祖劉邦,而是光武帝劉秀這種寬仁的君主。
劉秀同志是個好皇帝,在統一天下后,他使用委婉的方式勸功臣們提前退休,這樣一來保全了功臣們的功名與富貴,二來也成就了君臣的千古佳話。
不得不佩服的是,東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基本上都得以善終,這也給后世的封建王朝樹立了典范,可惜的是,有些人就是學不會,例如明朝的開國君臣們。
當然了,鄧禹本來也在考慮功成身退的事兒,剛好劉秀主動勸退大伙兒,老鄧干脆順坡下驢,積極配合皇帝,辭官回家享福去了。
后來,在漢明帝時代,鄧禹還出來擔任過大司徒一職,但在兩年后,他就因病離世,終年57歲。
鄧禹去世后,漢明帝為了懷念父親劉秀創業之艱難,于是搞了個“云臺二十八將”的行為藝術。
由于鄧禹最早跟隨劉秀打天下,而且為劉秀稱帝打下了基礎,因此,老鄧的排名是云臺二十八將之首。
話說回來,在劉秀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樊崇帶領的赤眉軍應該是最大的障礙,雖然后面,劉秀還有隗囂與公孫述兩個強大的死敵,但那個時候的劉秀也已經非常強大了,因此,號稱擁有百萬大軍的赤眉軍才是個大麻煩。
然而,最終幫劉秀收服赤眉軍的,正是前面說的名將~馮異,那么問題來了,他又是怎樣做到的呢?
下一期,我們來聊一聊,東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名將馮異的故事,感謝您的觀看。
我是熱茶,一個愛歷史,也愛分享歷史的精神小伙,能給我點個關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