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為什么發完朋友圈,會有一種羞恥感?

六一兒童節過去好幾天了,孩子過得開心不開心不知道,反正咱們大人真是玩嗨了。有人裝傻充愣在朋友圈發一些感懷傷時詞不達意的話;有人曬公司發的8090專用回憶零食大禮包的福利……接下來,就時不時地去刷刷朋友圈,看有沒有被點贊或者點評。真是只要智商低,天天過六一。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看到“發現”飄紅就激動,點開只是一個贊也會有存在感,如果是一個有質量的評論(最好就是夸你年輕漂亮帥氣有品的那種),那就會高興得樂半天,覺得心滿意足、人生圓滿了。


實際上,有一部分人看完別人的點贊與點評,反而頭腦混亂、手心出汗,感覺好丟臉。甚至出現孕婦效應,在朋友圈看其他任何文章,都有代入感,感覺指的都是自己。哎,看人家紐約時尚男裝CEO給自己的婚禮設計了一枚徽章和一個新的姓氏,心里的落差感瞬間加強到十級,拼盡全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卻不及別人的十分之一。


明明在朋友圈展示的是自己最好的一面,為何會出現這種怪現象?沒錯,這就是強對比強心理暗示后的朋友圈焦慮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以身體語言來說,小資產階級“對于社會世界的體驗首先是羞怯”,他們感到受到一種外在目光的監督,從而對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語言感到不安和窘迫,急于展示自己卻又用力過度。


如今,這種外在目光的監督又投向到了朋友圈,當然就會患得患失物喜己悲啦。這種心態在日漸興起的中產階級身上表現尤甚。


普羅大眾忙于生存,對這種有閑階級的享受不以為意。最苦的是中間夾層,他們惟上層的馬首是瞻,卻又不能洞悉其中的秘密,在勢利的“占位游戲”中捉襟見肘,筋疲力盡。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近,中產階級很焦慮。最近不是有句毒雞湯很流行——號稱2017年最毒——“誰說階層固化了?向下的通道可是永遠打開著的。 ”


有些中產階級削尖腦袋,剛趕上社會高速發展的紅利期,還沒來得及培養貴族趣味,就這樣被殘忍地推下了車。這樣被殘忍地奪去了少得可憐的蛋糕,不焦慮才怪!


布爾迪厄說: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和純粹的,都是習性、資本和場域相互作用的結果。


旅游是個好趣味,不對,旅行。曾經有個中產朋友糾正我,說旅游多俗,得說旅行,這樣才高大上。是啊,旅行,多么代表中產姿態的一個詞。然而,當旅行遇見了了朋友圈不知道讓多少中產方寸大亂。


看看吧,朋友圈好一點的出國游,稍好一點的國內游,差一點的家附近游,最差的莫過于家里蹲一天。看完朋友圈,感覺整個假期白過了。滿屏的攀比、作秀、炫耀……讓人窒息,讓人焦慮。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反觀上層社會的孩子們反而更從容、淡定、置身事外。通過耳濡目染、見多識廣而養成一種難以言傳的自信而自如的氣質,因為身在高處而漠不關心來自下面的眼光,舉手投足皆符合規范而又沒有用力過度之感,簡言之,“懂得如何讓人伺候”。


于是,中產階級更焦慮了:那我也從容淡定,不再那么赤裸裸曬就好了嗎?


然后,人們瞬間從精明算計變作裝傻充愣,有人貼孩子照片說惟愿世界和平、善良快樂永相隨,還有人貼出來私立幼兒園錄取通知書……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大家都想在這個萬眾矚目的節日當中博得一席之地,證明這個節日我們也過了,好像只有這樣才能有存在感似的。但是,存在感不是一兩張修飾過的照片就能獲取的。


中產階級亟待填充的是心里的匱乏感,只有內心充盈,構建強大的自我認知體系,找到專屬自己的使命感,才能戰勝焦慮感和羞恥感。


不想心有戚戚焉?你還可以這么做:或者把自己想得無限大,大到這整個世界都是你的;或者把自己想得無限小,小到你就是一夸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