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投資者

《聰明的投資者》

華爾街百年經典,巴菲特的啟蒙書,受益一生的理性投資哲學。

適聽人群

投資者

專業解讀人

劉美。《環球財經》編輯部主任。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理科碩士。從事金融媒體工作十年,專注于國際財經報道。

名人推薦

沃倫·巴菲特:格雷厄姆的思想,從現在起直到100年后,將會永遠成為理性投資的基石。

你將獲得

你期望從股市獲得多高的收益?成為防御型投資者還是積極型?

聰明投資者的資產配置策略是什么?格雷厄姆推薦哪類股票?

兩種交易策略:“擇時”和“估價”,選哪種?

書中金句

投資者的最大問題甚至最可怕的敵人,很可能就是他們自己。

投資藝術具有一種并不廣為人知的性質:普通投資者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和具備很小的能力,就可以取得一種可靠的成果;但是,要想提高這一可輕易獲得的成果,卻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非同小可的智慧。

根據我對股市長達50余年的市場經驗和觀察,我從來沒有發現過一個依據“追隨市場”的方法而長期獲利的投資者。

某一行業顯而易見的增長前景,并不一定會為投資者帶來顯而易見的利潤。

最有條不紊的投資就是最明智的投資。

精華筆記

《聰明的投資者》是一部價值投資的經典作品。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被譽為“價值投資之父”,他也是股神巴菲特的老師。《聰明的投資者》出版后修訂過四版,今天我為你解讀的是最新第四版,分為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聰明的投資者是什么樣的?

格雷厄姆認為,投資領域的“聰明”跟智商和學歷無關,聰明的投資者應該是這樣一類人:他們有耐心、能約束自己,渴望學習,同時能夠駕馭情緒,懂得反思。

格雷厄姆把投資者又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防御型”,一種是“積極型”。防御型投資者,目的是防御通脹,防御資產貶值;他們不會花多少時間在投資上,只要有一定盈利,就可以滿足。積極型投資者不滿足于跑贏通脹,他們的目的是賺取更高的收益,所以往往投入大量時間精力,更多地研究市場。

格雷厄姆心目中有資格成為積極型投資者的是這樣一類人:有錢、有閑,同時又有穩定的其他收入來源。這些要求足以將大部分散戶排除在門檻之外。不過,格雷厄姆也說過,對于年輕人而言,拿出少量本金學習和嘗試積極投資,這是一件好事,但他們必須明白自己只是一個學習者,不應該以戰勝市場為目標。

第二個問題。聰明的投資者買什么?

作為一個聰明的投資者,不論是防御型投資者還是積極型投資者,都應該用總資產的25%~75%來購買股票,剩余的部分配置為債券。考慮到中國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債券這部分可以理解為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滬深交易所推出的國債逆回購產品、可轉換債券等。

格雷厄姆給兩類投資者不同的建議,他認為防御型投資者挑選股票應遵循四條原則:1.適當分散,但不要過度分散,建議持股數在10~30只;2.買大型的、知名的、財務穩健的公司股票;3.公司需有長期連續分紅的歷史;4.市盈率參考過去7年的市場平均數,在格雷厄姆寫作本書時,是25倍。這四條原則幾乎會把所有強勢和受歡迎的“成長股”排除在外。在格雷厄姆看來,完全不碰所謂“成長股”是非常正確的,對于防御型投資者來說,成長股的不確定性太高,風險過大。

至于積極型投資者,格雷厄姆認為,他們也應該把主要資金投入符合上述標準的優質股票,同時,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資金購買成長性比較強的股票,但每一筆投資都必須具有充分的依據。

格雷厄姆認為,積極投資者的策略需遵循如下兩條原則:1.能帶來基本穩健的收益;2采取有別于大部分投資者或投機者的策略。書中舉了三個例子,在當時算相對比較有效的策略:1.被忽視的低市盈率大公司;2.被明顯低估的廉價股票,其中最容易識別的是股價低于流動凈資產的股票;3.板塊中被忽視的二類企業,即那些“非龍頭股”。

第三個問題——什么時候買?什么時候賣?換句話說,就是交易策略。

格雷厄姆的交易策略可能不符合許多人的預期,它其實可以總結成一句話:k線、均線等技術分析根本沒用。在格雷厄姆看來,市場波動并不是賺錢機會,而更多是對聰明投資者的一種干擾。

那么,我們到底什么時候買、什么時候賣呢?其實,交易獲利有兩個方法:除了“擇時”,還有“估價”,擇時就是選擇時機,估價就是估算價值。上面被批判的那些技術分析方法都屬于“擇時”范疇,指的是側重于預測股價的走勢,預計要下跌時賣出,預計要上漲時買入;而“估價”指的是估算股票的公允價值,低于這個價格時買入,高于時考慮賣出。

與擇時相比,格雷厄姆更傾向于估價的交易策略。他指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股價波動反映出來的市場情緒,并非人們對這家公司的價值有懷疑,而是對股價與凈資產之間的這部分溢價有懷疑。也就是說,當市場情緒樂觀的時候,股價會遠遠超出實際價值;當市場情緒悲觀的時候,很可能出現非理性的甩賣,導致股價遠遠低于實際價值,這就是聰明投資者的良機。

至于如何正確評估一只股票的實際價值呢?我們可以借鑒書中提出的一種簡單方法:用一只股票過去7~10年的平均市盈率,跟同一時期的市場平均數做對比。公司的業績在短期內可能波動很大,但7~10年的平均數可以作為一個標準。平均市盈率低于市場水平,或者說每股利潤高于市場水平的股票,比較適合防御型投資者買入。

而積極型投資者可以拿出一部分資產來配置成長性較強的公司,格雷厄姆對成長型公司的定義是:最近2~3年的增長率遠高于過去7~10年的平均數。書中提出了評估成長股價格的一個簡單方法:把這只股票未來7~10年內的預期年增長率去掉百分號,乘以2,再加上8.5,就是這只股票的合理市盈率。

在全書的最后,格雷厄姆介紹了他心目中投資的“中心思想”,那就是“安全性”。“安全性”的原文為Margin of safety,也就是“安全的邊際”。這個邊際就是證券的市場價格高于評估價格的差額。安全性依賴于支付的價格,支付的價格越高,安全性就越小。格雷厄姆并不否定成長股也可能具備安全性,但成長股的風險在于,市場很容易形成過高的溢價。

策劃編輯 | 李峻

音頻編輯 | 陳子夫

播音 | 裴喜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