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投資者讀書筆記一
這是一本經典書籍,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人人也知道本書的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是沃倫·巴菲特的老師和老板,但在看這篇文章的人中讀過的未必有50%,究其原因,人們只關心格雷厄姆、巴菲特的創造財富的故事感興趣,卻對他們具體學了什么、做了什么不感興趣。鑒于近期股市非常不穩定,我在上周五已幾乎斬倉出貨,只留了點兒還有重組概念的股票,盡管一清倉后周五立刻大漲,但我仍認為現在正是好好讀書的時機,在下一波可以賺錢的行情到來時,更好地實現盈利。其實牛市來了誰都會賺錢,只不過在退潮的時候,自己爭取作一個提前上岸的人。
巴菲特的序
我在1950年閱讀了本書的第一版,那時我19歲,我至今仍認為本書是有史以來投資論著中最杰出的一本。
要想獲得投資成功,不需要頂級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秘密信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的基礎,并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體系造成侵蝕。本書能夠清晰準確提供這種體系,但對情緒的約束是你自己必須做到的。
能否取得優異的投資成功,這既取決于你在投資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擁有的知識,也取決于在你投資生涯中,股市愚蠢程度有多大。股市的行為越愚蠢,有條不紊的投資者面對的機會就越大。遵從格雷厄姆的建議,你就能從股市的愚蠢行為中獲利,而不會成為愚蠢行為的參與者。
格雷厄姆導言
- 這本書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為百萬富翁”的書,本書的目的是為普通人在投資策略的選擇和執行方面提供相應的指導。
- 這本書不是寫給投機者的。大多數投機者都是根據走勢圖和其他大致機械的方法來決定買入或賣出的恰當時機。幾乎所有的方法采用的原則就是:因為股市上漲而買進,因為股市下跌而賣出。這種方法與其他商業領域合理經營原則背道而馳,因此很難在華爾街取得長久成功。根據我們長達50多年的觀察,我們從來沒有發現一個依據這種“追隨市場”的方法而長期獲利的投資者。
- 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流傳甚廣:成功的投資技巧首先在于找出未來最有可能增長的行業,然后再找出其中最有前途的公司。例如在1949年航空業倍受市場關注,但我們的判斷是雖然航空運輸量會在 未來幾年獲得長足增長,業務收入也會不斷增長,但由于技術問題,再加上產能過度擴張,行業的利潤非常不穩定。因此盡管1970年該行業運輸量創下新高,但這些公司的股價在1969——1970年再次出現超出市場整體水平的跌幅。(PD:腦海中一下蹦出來幾個詞VR、量子通信等等,老瓶裝新酒,在1970年航空是新概念代表未來的經濟,那所謂的新常態下創業板能載著股民希望走多遠呢)
- 超越平均水平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大多數投資基金也不能擊敗市場,盡管他們擁有豐富的專家。這么多年的證據表明,這些證券公司對股市的預測結果還不如擲硬幣的方法可靠。
由此我們的投資者可用獲得兩條教訓:
- 某一行業顯而易見的業務增長前景,并不一定會為投資者帶來顯而易見的利潤。
- 即使是專家,也沒什么可靠的方法,能挑選出前景光明行業的最有前途公司,并將大量資金投入該股票。
第1章 投資與投機:聰明投資者的預期收益
(一)在本書一開始,我們就希望能夠確立幾個概念。
1. 投資與投機
投資是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的安全,并獲得適當的回報;不滿足這些要求的業務就是投機。
區分普通股買賣中的投資與投機總是具有重要意義,否則人們總會把損失慘重的投機損失歸咎于股票買賣。(PD:很多人在割肉離場后總是對股市心存怨念,卻未曾反思自己所謂高拋低吸的交易記錄)大多數時期,投資者必須認識到,所持有的普通股經常會包含一些投機成分,自己的任務則是將這種成分控制在較小范圍,并在財務和心理上做好短期或長期不利后果的準備。
投機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大多時候,投機并非明智,尤其是在以下情況:(1)自己以為在投資,實際是在投機;(2)在缺乏足夠知識和技能情況下,把投機當成一種嚴肅的事情,而非消遣(PD:廣大的散戶嘛);(3)投機投入資金過多,超出了自己承擔其虧損的能力。
根據我們較為保守的觀點,任何搶購所謂“熱門”股票或類似的行為都是在投機,或者說是賭博。投機總是令人興奮的,樂趣妙不可言,如果想試試運氣,可以拿出一部分資金來試試,越少越好,但不能把投資和投機在一個賬戶內進行,也不能在思想上將二者混為一談。
2. 防御型和進攻型
我們把投資者分成兩個基本類型——防御型和進攻型:
- 防御性:首要目的是避免重大的錯誤或損失,其次是不必付出太多努力、承擔太多煩惱去經常性地做出投資決策。
- 進攻型:主要特點是他們愿意為挑選合理且更具吸引力的股票付出時間和精力,以獲取超出平均水準的回報。進取型投資者可以指望他們額外努力和技能,將令其獲得比防御型投資者更高的平均水平。
(二)防御型投資者的預期投資效果
我們已經將防御型投資者定義為關心資金安全同時又不想多花時間和精力的人,那在一般情況下,這類投資者應該有怎樣的預期呢?
防御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應當是:投資者應該將資金分配于高等級債券和藍籌股上,債券占比在25%——75%之間,股票比例與之相適應,根據市場情況進行小幅調節。當“感覺市場已處于危險的高位時”,將股票持有比例減少到25%;當“感覺股價下跌已使其吸引力與日俱增時”,持股量提升到75%。
原文中,筆者根據1949年至1972年數據來論述說明,因數據較多且信息量巨大,省略不再摘錄,最終結論是
防御型投資者的預期投資收益應該是年化7.8%左右。未來證券價格是無法預測的,債券的波動幅度會大大低于股票。投資者不能通過購買任何新股或熱門股而獲取優于平均水平的收益,防御型投資者只應購買哪些長期具有盈利記錄和強有力財務狀況的重要公司股票,他們的吸引力一定要建立在理智分析的基礎上。
給防御型投資者的建議:
- 買入一只地位穩固的投資基金股份,以代替自己親自構建股票組合;
- 若資金規模較大,可以聘用投資咨詢公司;
- 采用美元成本平均法,即每月或每季投入同等數額的美元資金來購買股票。采用這種方法,投資者可以在市場低迷時買到比市場高位更多的股票,這是所謂的“程式投資”一般方法的運用。
(PD:在某球上有一個“大V”ID是飛泥翱空,他的幾篇文章蠻有意思,55投資法則,簡單講就是保證家庭總資產的50%投資到股票中,50%配置其他理財方式,假設當股票盈利1萬元,則5000元留在股市,5000元轉到其他理財。這也是程式投資的一種運用,只可惜一般股民都喜歡在股市中體驗追漲殺跌,對這種7.8%的收益率完全不屑一顧。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話,“中國股市里一年能翻五倍的大有人在,但五年內翻一倍的卻寥寥無幾”,這也算說明了大多數股民的眼高手低和妄自菲薄。
因為格雷厄姆所選用的數據年代過于久遠,對現在的中國讀者無法引起直觀體驗,因此我利用近年數據來做個類似的分析,也算驗證一下這種防御型投資者的收益。
一、自變量:股息率、股票指數、高等級債券收益率。
因為格雷厄姆的書是1949年出版的,那時與現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且中國股市有其獨特性,因此對格雷厄姆提到的三個自變量我做出了以下調整: - 股息率。因A股近年來才有強制分紅的政策,且股息率跨度很大,從15%到0.3%的都有,從問財搜索到的滬深300在2015年股息率2.17%,因此將股息率簡單粗暴直接設置為常數2.17%。
- 股票指數。股指打算選用滬深300,因為既然是防御型投資者,對風險的厭惡理應遠離創業板這種市盈率超過80的地方。
- 高等級債券收益率。債券在投資中地位舉足輕重,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在此我將高等級債券收益率定義為穩健P2P的年化收益率,這可能會引來爭議,但畢竟這是一個幾乎沒有門檻且幾乎風險為零的投資,現在投資產品日新月異,很少有普通投資者還在直接投資國債等債券,因此我選用了陸金所的穩盈-安e系列產品,參考設定年化收益率8%。
由此三個條件的設定也可以看出,在格雷厄姆時期他對防御型投資者預期收益率就是7.8%,而目前投資者即便不涉足股票,僅僅投資P2P也是高于此收益率,因此我們的估算是有現實意義的。
二、測試期間:從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用近5年數據來驗證。
三、思路:假設在2011年1月1日有100萬元用于投資,按照5:5的原則分配于股票和債券,在次年年初再根據凈值進行重新分配保證5:5始終成立。
總資產 股票 債券 滬深300 隨指數浮盈 股息
2011年初 100.00 50.00 50.00 3189.68
2011年底 91.86 37.86 54.00 2345.74 36.77 1.09
55調整 91.86 45.93 45.93
2012年底 100.56 50.96 49.60 2551.81 49.96 1.00
55調整 100.56 50.28 50.28
2013年底 101.30 47.00 54.30 2330.03 45.91 1.09
55調整 101.30 50.65 50.65
2014年底 132.62 77.92 54.70 3533.71 76.82 1.10
55調整 132.62 66.31 66.31
2015年底 143.07 71.45 71.62 3731.01 70.01 1.44
四、結論:經過檢測,2015年底時,100萬元的本金已經變成143.07萬元,年化收益率7.43%,低于直接投資債券的收益,這是由于這五年股票表現不佳的拖累所致。如果單獨看股票的收益,則50萬元的股票市值將是63.81萬元,年化收益率5%。
根據上述建議,可以顯而易見得出結論,如果用美元成本法進行投資產生的收益必然高于這種55投資方法,更不用說那些一直在股市拼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