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你怎么看?

感謝官方邀請!

這是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對于這句話,我們需要辯證的去看待。

童年在原生家庭所受到的影響會持續一生,但并不能憑借這一點就把成年以后所犯的錯誤歸因于原生家庭。

近期發生兩件大事,都關乎這個問題。

一是北大高材生弒母;

二是布蘭妮被送精神病院。

對于這件事情在這里不過多的描述,但網上大多數人都把錯誤歸結到原生家庭,又有些牽強。

誠然,原生家庭的影響對童年性格的塑造尤為重要,但大多人童年所處的原生家庭并非都是完美的,如果說在這種情況下成年的人一生都要去治愈童年,那大多數成年人的一生都是在治愈童年中。

但在治愈過程中,每個人的方式不同,結果也會各不相同。有些人會把童年的不幸,當成更好完美自己的磨練,而有的人卻會把自己做錯的行為推脫到童年身上以示自身的無辜。

可實際上,每個人所做的行為,都是自己意愿的表達,沒有人脅迫你一定要如何做。如此看來,童年的經歷對未來生活中的影響又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巨大。

承認童年處于良好的原生家庭中,未來成年以后性格會更趨向于完美,但不可否認的是童年不幸的成年人獲取的成就仍舊可以很大,比如《霧都孤兒》的作者狄更斯以及作家王朔都是童年不幸成年后成就非凡的人。

處于同一原生家庭的兩個親兄弟,成年以后的生活也不盡相同,就像Aaron cater與后街男孩中Nick cater是在同一原生家庭下的親兄弟,Aaron cater 在成年后卻屢屢爆出丑聞,而哥哥Nick cater始終星光閃耀一樣。

由此完全可以看出,童年是否不幸未必重要,重要的是在未來的人生中,如果去治愈童年,如何去選擇接下來的道路。

當然,作為家長有責任為子女在童年時提供良好的原生家庭環境,讓其更好的成長。但有時現實情況又未必如我們所愿,我們并不能選擇出生的家庭也無法改變童年,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未來的生活走向。

把一手好牌打胡,這是理所應當;如何把一手爛牌打胡,才是我們應該看待的問題。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