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幾個朋友在一起談論“愛自己”這個話題,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來談怎么樣愛自己,雖然已經記不清每個人談論的內容,但是就“愛自己”而言已經在我的心里激起了千層浪。這是我成長過程中缺失的最重要的一課,父母親人、老師、長者、朋友、陌生人都給了我很多指引,唯有“愛自己”是自己在心的創傷與糾結中慢慢醒悟過來的。
望子成龍與望女成鳳是中國的傳統,孩子從小就被家長們寄予殷切的希望,有時候父母自己不曾實現的愿望也會強加到孩子身上。父母們為了激勵孩子,常常掛在嘴巴上的就是“你看某某怎樣了”,殊不知這樣的比較在孩子的身上增加了沉重的枷鎖,導致長大后的很多的煩惱。
因為從小被拿來比較,幼小的時期就會烙下記憶的痕跡,使我們往往忽視自己身上的優點,拿別人的長處來攻擊自己的短處。無數次的比較就是無數次的自我創傷,引起失意、挫敗、自卑、自責。這些東西像是心魔,潛藏在內心深處,趁著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出來攻擊我們,如果被它所控制,就墜入其中不可自拔。
曾經我就覺得自己骨子里有雙面人格,自卑與自負相互制約,此消彼長輪換控制著我,引起跌宕起伏的情緒波動。
是什么時候開始凸顯的呢?大概是大學時候吧。一方面,完全不熟悉電腦卻稀里糊涂進了計算機學院,蹩腳的普通話常被人拿來調侃,沒有見過世面的局促,相形見絀的家庭出身,怯生生、傻乎乎想得到別人認可的傻大姐一枚。另一方面,課堂睡覺仍然記得老師講過的課,偷懶少做作業考前翻兩遍教材就自信進考場,用自己的邏輯思維理解整個專業的內容使得專業知識在我腦中形成網狀存儲。兩個我打架制衡也保持著相對平衡,害怕動手實驗,喜歡算法推理,考試掛過專業課,應付考試而大部分成績平平,“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是我猜想大學時代同學們眼中的我。
估計沒什么人會相信,從高中到大學我的心思、頭腦都不在學習上,都在思考人生以及所謂的社會真相,雙面的我常常相互斗爭,因而時常是迷糊的狀態。本科畢業三年投入工作,將單位的許多崗位體驗一遍過后,突然覺得有十年的時間不曾學習很是遺憾,于是抓住一個機會重回校園學習。避開自己較弱的動手能力,選擇邏輯推理較多的算法研究,總算找回了自己帶著樂趣學習的感覺。進而重新認識自己,調節兩個人格的我和解。
為什么會有這樣十年的時間在迷茫中飄蕩呢?這應該是人生認識自我的必然過程。禪宗修行有三重境界,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認為人對于自己的認識也有三重境界,第一我是我,第二我是誰,第三我是我。
首先,每個人出生,最先認識到的就是自己,對于世界的反應都是自己的直觀感知,餓了、渴了、冷了、熱了、喜歡、討厭等等,隨著意識的出現才逐漸認識世界,但是處在一個初級的階段時并不影響自我認識。其次,隨著認識世界的深入,那些潛藏在記憶深處的東西被挖出來,然后將自己放進所謂的標本的模子里比對,以為成為那個模子的才是自己。最后,認識自己并不是無數人的價值觀造出的模子,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并且不再拿模子塑造自己。
這個模子就是無數的父母、他人造出來的,成長的過程中有無數雙手將我們往模子里推,打壓那些長出模子范圍的地方。久而久之,由于有無數的模子來比對我們,得出我們無數的不完美之處。自己覺得完美的永遠是他人,豈知他人也曾羨慕自己的完美。當我發現這個真相,就不再拿自己去比較,慢慢回歸自己身上。
回到“愛自己”這個話題,我認為要愛自己首要就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就不會對自己有那么多的責備,就不會再過多的外求,就不會將自己的心依托在別處,就會開始遵循自己心的感受,然后慢慢平和下來,進而產生喜悅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