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農業互聯網迎來了黃金發展期,隨著種植、養殖規模化程度提升,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互聯網對農業的滲透性也日漸顯著。農業生產商、服務商、流通商均在推行互聯網變革,但收效并不顯著。然而洪流暗涌,互聯網之勢一發而不可收,市場格局正在相互角逐中深刻變換,市場競爭力的來源在于農業產業與互聯網競爭力雙層次的深度思考與打造,任何優勢的建立,都非一時一地,需以時間為基礎,以實踐為依托,以實用為方向。澆一朵時間的玫瑰,譜一曲實踐的歡歌,造一座實用的大廈。
農業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產業不對稱程度高,一方面農業的交易成本高、交易環節長、交易可控性差,通過互聯網電商等方式可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基于互聯網的信息透明所帶來的價值增值空間巨大。比如:通過建立物聯網收集、分析、應用墑情、苗情、災情、病蟲害等大數據,實現糧食種植增效降本;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發展訂單農業等。
一、互聯網+農業的三大企業類型
1、原有互聯網企業展開的“互聯網+”,例如京東、阿里
具備互聯網思維和資源基礎,2015年,農村戰略成為京東、阿里發展的核心戰略,全國有2862個縣城、41636個鄉鎮。
按馬云的規劃阿里將建立10萬個村級服務站,意味著每個鄉鎮將會有2.4個服務站。截至2016年4月,京東鄉村推廣員達到18萬人,服務18萬行政村。京東縣級服務中心達到1300多家。
2、原有農業企業展開的互聯網+,例如大北農、諾普信、金正大
具備線下資源優勢,在實際推進中線下瓶頸小,且具備基礎客戶資源。
大北農:致力于打造三網一通,產品鏈:農信商城、農信云、農信金融,重點關注人流、信息流和商流。田田圈:為諾普信大規模推廣與宣傳的O2O服務平臺,致力于通過田田圈、農發貸、農集網三者形成犄角之勢。
3、第三方新創企業的“互聯網+”,例如本來生活、易果生鮮
無線上和線下基礎,在運營方面更加靈活,運營效率與后期資源整合為發展關鍵。
業務規模有限,突破規模瓶頸難度較大,一方面是資金問題,一方面在模式上的普適性有待進一步驗證。既希望輕資產運營,但過輕的模式又導致公司缺乏核心競爭力。本來果坊逐漸走的B2B道路,或許帶來了發展的良機。
二、互聯網對傳統農業的改造點
互聯網對農業的改造點,可根據農業的生產環節、加工物流環節以及市場銷售環節三個環節分別來看,如下圖:
1、互聯網應用在農業生產的整體監控端
農業互聯網企業大多專注于農業物聯網的應用領域,著重于農業生產環境和對農產品生長過程的監測和預警,大多數公司通過出售相應的硬件和配套服務來盈利。目前單一的技術或硬件服務,僅僅局限于農場主的對農場的管控方面,例如遠程的了解土壤水分狀況、養殖場溫度等、通風狀況等,對于農業數據深度的挖掘與服務現階段還處于培養階段。
2、互聯網應用在農業生產的農資與技術服務端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產品生產標準主要是基于對農產品生長狀況的了解,借助物聯網手段匯聚農業大數據,以生產數據為基礎,應用定制化的農資供應和標準化技術操作,追求最大化結果。目前第三方標準化服務承載的主體還不多,但眼光超前的企業已經展開了系列布局,如復合肥上市公司芭田單獨設立大數據服務公司,并投資農業服務公司等。此外也有品牌化的農業企業正著手制定某單一作物的種植標準,對于農資和技術服務,形成自有的標準體系,以期系統化推廣。通過互聯網為農戶提供綜合的技術服務是農資廠家大勢所趨的關注點,賣農資將會成為一件順帶的事。
在技術層面之外,農業大數據還可以實現大數據的生產指導服務、包括產品產量與價格的預測、病蟲害預測防護甚至是為農資生產企業預測產品需求與價格制定。
3、互聯網應用在流通服務端、市場銷售端
隨著信息的快速流轉和人們對農產品多樣性、品質要求的提高,農產品的區域互通越來越頻繁。由此,對倉儲和冷鏈運輸,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借助各類科技手段增加產品的存儲保鮮時間,一方面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加產品生產與需求的高效匹配,縮減雙方的搜索與接洽成本。
農超對接、B2B、B2C、C2C、O2O、CSA(社區支持農業)等都在快速的改變著農產品流通的方式,通過多樣化的產需對接提高社會效率。每一類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市場,滿足特定的客戶需求,即使最終無法成為主流,但也將作為一種渠道方式長期存在。從各大平臺融資總金額可見一斑,如易果生鮮融資20.2億,天天果園融資14.7以,本來生活融資14.1億,愛鮮蜂融資7.3億,每日優鮮融資5.3億等,燒錢大戰也依然在如火如荼。
4、農業互聯網金融服務
由于征信數據和抵押物等原因,農村金融一直以來問題都非常嚴重,也很難解決,這也為農業互聯網金融帶來了一絲契機。生產過程中的資金投入、應對自然災害的投保賠償以及農產品收獲時的資金獲取等,都有金融服務切入的空間和機會,建立在互聯網之上的農業金融服務,所面對的客群比以往規模更大。
2016年5月,螞蟻金服首度披露農業產業鏈金融解決方案,為“農產品進城”以及“工業品下鄉”,攜帶大量資本,以更低的利率,更高的速率,快速進駐農村市場,打造農產品供應鏈閉環。除此之外,農業企業大北農的“農信互聯”也融入了金融元素,生豬養殖與生豬交易之間構成了相對的閉環,種植戶可以貸款、收款與購買相應的服務,據悉相應的業務發展動力強勁。
第三方互聯網金融平臺,如宜信、翼龍貸、樂錢等,也正加大其在農村互聯網金融的。
三、互聯網+農業的核心模式
通過線下服務監督管控整體生產經營過程,運用線上平臺重塑農產品流通模式,通過金融服務補充農業所需資金,這是各大農業企業展開互聯網+的核心模式和基本邏輯。
線上平臺:通過線上工具結合線下服務完成信息、生產資料的輸入,同時協助線下完成標準化農產品的輸出。主要包含資訊、行情、社交、認證、在線答疑、農資農產品交易等內容。線上平臺以APP形式存在。
線下平臺:以服務作為切入口,通過物聯網、機械化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可視化以及工業化,完成線下產品信息的集合。主要包含生產服務、生產指導、技術培訓、產品檢測、農業器械等內容。線下平臺以服務站形式存在。
金融服務:線下、線上的信息沉淀為個體信用評級,導入金融產品,以促進產業發展。主要包括征信、支付、融資、理財、保險等內容。金融服務將APP及服務站結合起來,根據需要而展開。
信息、資金、生產資料等在三大核心平臺上進行流動,從而將三大平臺進行有效連接。三大平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線下與線上深度融合,相互之間形成強支撐,金融為兩者發展的血液。具體如圖所示:
四、關于互聯網+農業的幾點深度思考
關于農資電商:
這些年一直都有企業嘗試農資電商,但效果并不理想。核心在于農資產品本身具備高度的同質化、高重量、低頻次特性,單位質量的價格比較低,運輸成本高。如在互聯網上展開農資銷售,核心的賣點在于價格低、信息全,真實性、便捷性,但這將嚴重影響廠商市場利益,去掉了原有因為信息不透明賺取的差價;打破區域格局,使得產品在不同區域之間串貨變得更加嚴重,對原有經銷商體系產生巨大沖擊;使得品牌廠家和經銷商對此并不積極;而農資電商平臺上混合的各類小廠家產品,又讓老百姓難以放心;另外百姓本身的互聯網化不強使得網絡購買并未形成習慣;部分大型農資企業自建的電商平臺,最后主要淪落為自己品牌產品的網絡賣場,其它企業跟進者少,違背了平臺型網站建設的初衷;多方面因素促使農資電商進入死局,突破可能性較低,難度較大。
關于生鮮電商:
從價值上看,提高了農產品在社會上的流動性,促進大單品的出現,如褚橙、煙臺大櫻桃、土豆姐姐等,但更多的還是噱頭和小品類,對整體農產品流通格局市場影響有限。對于普通的農產品而言,B2C不但沒有減少環節、減少成本,反而提高了總體交易成本,導致產品價格上漲,違背了互聯網電商設立的初衷。且網上引流難度較大,客戶重點看重產品性價比,對電商平臺忠誠度低,產品前端的控制難度較大,信息依然高度不透明,因此B2C如不回歸到其引流、及時、透明的初衷,在這里面挖掘價值點和商業模式,則成功概率極低。而B2B由于其批量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提高規模化倉儲水平,有其價值所在,其商業模式有待進一步驗證。生鮮電商總體市場份額將進一步獲得增長,但熱潮已經逐漸退去,平臺將會縮減,資本也將會更加理性。
關于農業物聯網:
并不是新名詞,但是這兩年才開始火起來,究其原因在于政策的引導和消費者需求的提高。但是目前發展依然緩慢,農業物聯網需要深度思考的是如何解決農戶的實際問題,真正幫助農戶完成產品的更好銷售和更優質的生產,否則發展難度較大。另外,也需要進一步減少自身成本,提高數據精準度和設備耐用性,高度與行業內其它巨頭型企業進行結合,提高物聯網數據價值,使之成為農業生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否則,將依然難以找到核心的突破口。
關于農業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有其市場,但是在農業行業的實踐并不順利,核心在于農業的信用和抵押物不像其他行業,難以衡量,風險相對較高,從而使得農業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相當謹慎,發展規模有限,收益較其他行業而言并不高。而且農村本身就存在的各類小額貸款大行其道,使得未來農業互聯網金融的道路將更加漫長和艱辛,但可以期待的是,有一天農業互聯網金融一定會迎來屬于自身的春天。
五、互聯網+農業的企業發展建議
農業企業的互聯網+遵循一般企業互聯網+的發展邏輯,一方面需要在農業產業層面進行深度思考,構建產業競爭力;一方面需要在互聯網層面有所突破,構建互聯網競爭力。
在產業層面的深度思考,重點體現在對線上、線下、金融三大平臺的思考和業務確立上,必須有自己某一方面的極強農業產業競爭力。否則很難形成高度的市場影響力和匯聚效應。
在互聯網層面的突破,重點是在入口、場景、內容三大方面某一方面的突破上,以單方面構建互聯網競爭力,而平臺是最終成功的產物。很多企業一開始就想建大平臺,但最終發現平臺是別人的,與自己無關。
通過在入口處一個又一個場景剛性需求的營造,打開客戶通路,通過高質量內容服務客戶,產生粘性,最終構建為自組織平臺甚至生態。諸多農業企業之所以互聯網策略失敗,就在于沒有找到突破點。
通過產業競爭力和互聯網競爭力雙層次競爭力的深度思考與打造,從而構建起企業未來發展的高競爭壁壘,為企業后續發展贏得系統性競爭優勢。任何優勢的建立,都不是一時一地的,需要以時間為基礎,以實踐為依托,以實用為方向。澆一朵時間的玫瑰,譜一曲實踐的歡歌,造一座實用的大廈。
綜上,互聯網的核心特點在于信息的高度透明,去中間化,需與農業本身的痛點實現對接,核心體現在標準化、可追溯、透明化等方面,最終構建起龐大的農業大數據,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的高度互補。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盤活現有存量資源,而非一味的改造或取代,在農業行業可能更加現實。想當然的認為,互聯網可以改變農業的一切,是對互聯網+農業缺乏本質認識的體現,當農業都已經迎來互聯網高度改造的春天時,其它行業相信已經基本完成了互聯網的系統化改造。
因此,我國的農業互聯網目前依然處于起步階段,隨著中國農業發展格局的全面優化,新型職業農民數量以及規模農企數量的增加,農業改革推進的實效將逐漸顯現。中國農業互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將使大部分從業者對互聯網產生高度依賴,屆時,互聯網將成為中國農業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時間或長或短,但終會到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