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上中學時,有位老師常對我們說:
要“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我印象很深,卻無力踐行。
如今,我完成了近20年的學業,又做了10年教師,
我更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的意義與價值,
這一次,我要堅定地在一對兒女身上踐行,
當然,對這句話,我也嘗試了新的探索與發展。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期末考試就要到了,我那上一年級的女兒卻依然有玩有學,玩學交替,沒有更多復習,更沒有刷題。
為什么?為什么考前不要求孩子奮力復習?
原因可多了。
1.信念
我心懷一個堅定的“信念”,學習不是為了考試。
學習是為了成長,學習是為了發展愛好與特長,然后長大后把特長變現,服務社會、養活自己。
以這種信念來看,對人生真正有重要意義的,是平時的學習質量本身。而考試,就像一面鏡子,成績,就像鏡子里的鏡像,它不過是附屬品。
說得再明白點:考試,再重要的考試,都改變不了命運;命運在一天一天,一點一滴的學習品質里,這是我不可撼動的三觀。
所以,我特別抗拒臨考前營造“考試大過天”的氛圍,我們就懷著著平常心,專注于平時的學習與成長;考試,認真但隨緣。
2. 寬容
女兒上小學以來,我從沒要求她考雙百。在我心中,一年級,95分就是完美,90分也很美好,80分也是學習和反思的好機會。
人生是場馬拉松,小學只是啟程,還需要在適應中調整。這個時候,出點小錯也許是幸運,這個時候,全力做到最好可能有危險。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有心無力”,是“有力無心”。我們要防著,防著從7歲就繃緊了弦沖刺的孩子,到人生的后程,甚至中程就沒有心力——看看那些一上大學就泄了勁的學生,他們有點像學習機器,一直為別人運轉,無暇發現自己內心的熱情。
對孩子寬容一點,給她留點自由成長的空間,未來可以更美好。
3. 放松的“考試之道”
探索高質量學習的《學習之道》一書提出,學習需要“放松點”,它說:有時候,太勤奮也是一種病。
太勤奮地“記憶”會讓大腦過載,——就像電梯,上的人多了可以提高運輸效率,但如果過載,電梯可能墜毀;太勤奮地“思考”會讓大腦緊張、固執,會阻礙大腦發散并完成奇妙的創意,而考試的難題,都需要發散和創意。
我上學時,一直是太勤奮的學生,成績還好,卻不頂尖。我觀察過身邊的頂尖,他們會在學習間隙打15分鐘游戲,她們會在末考前逛一整天街,他們會在考研前出門旅行一星期,我想,這種瀟灑,這種能玩會學的瀟灑,可能暗合了科學,是頂尖的秘密之一。
所以,女兒,知識都掌握了,就玩吧,瀟灑一點,不必太奮力。
4. 自信
女兒并非次次考試100分的學霸,我說的“自信”也并非來自成績,而是來自平時的學習過程:注重“理解”而非“記憶”的學習過程。
理解這東西,不像記憶,真的理解,不易忘,也不需要太多復習。
特別是數學。數學是門和記憶關聯不大的學科,它幾乎是純理解的課程——靠記憶學那千變萬化的數、圖、符號、規則,絕對會走入死胡同。
我們怎么理解數學?
首先是“玩”。我們常把數學作業變成故事和游戲(下文有例),在玩中理解題義,分析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這樣玩的經歷,數學變得容易理解,不易忘記。
其次是“說”。我一早就鼓勵女兒當小老師給我講題,因為說得清楚就是真理解。后來,她竟然當老師上癮,她會在寫作業的全過程,一直“師生合體”、自問自答,嘴不停......這專注于“質疑與解答”的學習過程,真讓我覺得,考前可以放松點。
語文學習與數學類似,我們平時也常以“問答”的方式理解語文。但與數學不同的是,理解語文還有一個簡單的訣竅:有感情地朗讀。
想要有感情的朗讀,就必須達到深刻理解的程度;不理解,讀不通,不真切理解,沒法帶出感情。女兒在我的示范下養成了有感情朗讀的習慣,在這個習慣里,她會不由自主地啟動尋求理解的程序。
千言萬語一句話:理解、理解、理解,小學低年級,專注理解;理解關把握好了,考試前真可以自信一點,不必太奮力。(話說到高年級后,要更關注應用、分析、評價、創造能力,那時,功夫更是只能在平時,考前奮力更無益。)
5. 信任
小學學習,也有需要記憶的部分,主要是語文的字詞書寫,和課文的背誦。
對于字詞的記憶,沒有比中國小學老師更有辦法的了。女兒的老師在講了字的結構和含義的基礎上,會“車輪戰”般隔三差五的聽寫以及糾錯,這些足夠幫孩子完好地掌握字詞,真的沒有必要再多練習。
至于背誦,一方面孩子們的記憶力驚人,另一方面老師的教法也很好,老師曾在課堂上示范以“表演”促理解、然后再背誦的方法,我們已推而廣之到所有的背誦內容,沒有太大壓力。
信任老師吧,不必焦慮:)
6. 玩之道
考前放松,并不意味著把學習放在一邊;我們可以在玩中學。
坦白說,女兒的的計算速度有點慢,盡管我不把這當回事(歐美低年級孩子的計算速度都慢),但我也愿意積極面對現實,想辦法提速。
怎么提速?刷題?NO! 游戲。
下圖是我們練習速算的游戲,之一,女兒喜歡極了,喜歡到癡迷:在我忙而無法陪她時,她竟然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對弈,I 服了U!
規則我就不介紹了,一看即懂啊。我只想介紹:我們有個誰先算出得數就獎勵三步的規則;為了獲得獎勵,女兒的腦瓜轉得飛快,那計算速度,讓我驚艷。
就是這樣,用游戲,補弱勢:)
7. 調整
“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的本質是:不考的時候,要用心,大考的時候,要從容。
它的難點是:在沒有考試逼迫的時候,依然保持學習的熱情,并習慣從宏觀上把控。
這是一個好的習慣,不能一時間養成。那就慢慢來,慢慢調整,把心力用在平時,考試一定更輕松。
最后,給女兒以及所有的小考生們送給上一份祝福:
考試,
不過就是用你平日所學
參與一場智慧游戲,
祝你享受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