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挖財記上剛交的住院費,APP開機頁面提示:記賬就是記生活。(內心os:挖財app的開發人員你過來,我保證不打你)。
這app用了三年,此時只想卸了它。你看人家閑魚,推送提示都是類似“有一只喵想你了”之類。
罷罷罷,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三天前還吃著圣誕姜餅喝著芒果汁,現在耳邊是四面八方的病友的方言。鮮衣怒馬仿佛剛才,天旋地轉回歸人間。
朋友看我狀態不好,我說可能是近期事情太多了。回想Dr.程寫:壓力從來都是一柄雙刃劍,健康的人因重壓而更加昂奮,病態的人則在重壓下走向孤獨以致崩潰。(摘自《細讀美國大學p206)
三天來出入醫院,看見突然涌入電梯又分散去不同樓層的鄉親們,臉上交錯的皺紋遺留著生活的痕跡,眼神中的迷茫伴著呆滯的臉龐,偶爾會傳來一陣撕心裂肺的哭天喊地。
難怪文倩大姐大里說,要是覺得日子不如意,就去醫院看看。進了醫院,各種管子插上,明明是大人,虛弱得像個孩子。朋友安慰說,在生病時不要胡思亂想,想的很多事情,以后回頭看,都沒有用,自傷而已。
------時間都去哪兒了?父母都老了-----
一到年底,總是會做計劃立flag。翻看筆記本,密密麻麻,BTW,好多想做的事仍然沒做,時間都去哪兒了?
再看看挖財,餅狀圖清清楚楚地顯示了這一年的花費占比,錢去哪兒了--心里明鏡似得。
孫圈圈在《請停止無效的努力》里說了一個公式,翻譯過來大白話就是:
要想知道今天你為什么站在這里擁有這些,就看你把昨天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花在哪里;若是想知道明天你會站在哪里可能會擁有什么,看看今天你如何分配時間、金錢和精力,也就可以預料了。
話說求仁得仁,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用atimelogger2記錄時間花費,發現工作占50%,孝順父母上的時間用的極少,吃了一驚,自認為自己還蠻孝順的,軟件沒有錯覺,實際陪伴的還是太少。《諾言》里說,所謂時間管理,其實管的是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社會關系的生命。
說得真好,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到。
一諾說,看望老人的時間可以提前安排,不要等到來不及才去追悔。而一件事情只有想做和不想做,想做的話怎么都有時間,一直拖延著不去做看上去是有很多不得已的理由,實際只有二個原因--恐懼和害怕。擔心這個,擔心那個......
如果沒有選擇,只有一條路,硬著頭皮也只能走下去。
-----------說好的18年的計劃---------
06年教授《管理學原理》計劃那章時,對學生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就是計劃的意思。學生懟回來:計劃不如變化快。
新的一年,是不是就不要做計劃了呢?
羅振宇給古典的《躍遷》作序問:你為啥覺得你的這個事業有價值?古典說,人這一輩子遇到五六次人生和職業困惑......如何利用規律和趨勢,放大個人努力,這是古典給《躍遷》定的主題,說的極簡單。
這次回來路上,還帶了另外一本書《雜食者的兩難》,說的是人類到底該吃什么的問題。在20世紀后半期,在工業化食品和不成熟的營養學中,人類萎縮在工業化食物鏈的末端,喪失了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記憶,無從判斷哪些食物該吃,哪些不該吃。其實,數百萬年來,人類已經整合匯編了明智的飲食之道,包括飲食的禁忌、儀式和烹調方式。讓我們避開有害的食物,攝取有益的食物,身為雜食者的人類便無須餐餐面對吃與不吃的兩難。
無論是吃什么,還是干什么,做計劃,最簡單的邏輯就是,避開消耗我們的,加強對我們有利的。
有兩方面需要考慮的問題:如何控制自身的力量,如何處理自己與環境的關系。
這話從我嘴里說出來,站在34歲的尾巴上,好像有點假大空。
“多背一公斤”發起人安豬老師說:人工智能時代,看什么是不變的,比如說未來十年你的角色可能有哪些。他以大學生為例:未來十年,你會是一個職員/雇主,一個丈夫,一個兒子,一個父親......這個我認為具備一定的意義。
十年很快,快到我們已經忘記了Nokia;十年很慢,慢到馬斯克布局之大已經讓人忘了致敬喬布斯。
新年馬上就要來到,經典的保安三問:你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不知道該說什么湊字數的分界線-----
2012年,開電話會議,我噼里啪啦的說啊說,掛上電話,父親在旁搖搖頭,說你話說的太多了以后說話說慢點想著點說,今天想來,這一句話就夠用好久,只不過那時我不懂。
2017.12.29 深夜陪床,感慨新年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