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有一次微信告訴我,某電商平臺上有優惠券可以領取。當我興沖沖打開 App 后發現,同樣的一張優惠券,他可以領取而我卻看都看不到。
我猜,我可能遇上了傳說中的「老用戶與狗不得參與」了。
上面的現象可能不僅僅是我遇到過。「大數據殺熟」已經成為了 2018 年度社會生活十大流行語之一,由此衍生出諸如「老用戶與狗不得參與」、「蘋果用戶比安卓用戶收費高」、「賣給老用戶比新用戶更貴」等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平臺收集標簽,并依賴標簽給用戶推薦不同的商品,提供不同的服務,甚至是給予不同的定價,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大數據殺熟」的一部分了。
標簽化并不是互聯網出現后的新興產物。每個社會人都有多重身份,這些身份的具象反映即是標簽。比如如今甚囂塵上的「人設崩塌」,也是一種標簽化的人格展示。大多數人在社交網絡中會給自己貼上想要的標簽,不一定真實,但卻是希望別人能夠感知并認同的。通過標簽樹立人設,我們便能找到具有相似標簽的「同類」,或是發現具有相悖標簽的「異族」。前者能給予我們歸屬感,發現人際關系中的溫暖面;而后者正是矛盾和沖突產生的根源。這是自我的標簽化,互聯網只是將這種標簽化拉近,并且放大。
除了自我的標簽展示,與之相對應的,將他人貼上標簽可能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社會的碎片化迫使我們不得不以最快的效率去輸入并消化信息,標簽定義這種「降維處理」或許是最便利的方式。我們不再有時間與對方慢慢磨合了解,而是粗放式地根據標簽建立認知。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由標簽建立的認知,很可能是不全面的。我們總是希望能用最簡單的標簽來定義一個人,而忽略了人性的錯綜復雜。這帶來的,便是個體標簽歸屬 —— 或者說,身份 —— 的單一性。小到家庭矛盾,大到種族沖突,都是這種單一性帶來的后果。《身份與暴力》中提到,把個體身份單一化,利用這種單一化推動暴力和沖突的行為,是不理智的。比如極端民族主義和地域歧視,便是單純以血緣和地理標簽將個體進行粗暴劃分后所帶來的沖突。這種粗糙的身份標簽單一化帶來的便是偏見和暴力。
標簽讓我們更加方便地認知他人,認知世界。標簽化本身沒有問題,關鍵是如何建立對標簽化的正確認知。過度富集并依賴標簽,和個體標簽單一化,都是對標簽的錯誤利用。長此以往便會發現,社會看上去日益瑣碎復雜,但自己卻逐漸變得狹隘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