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Y麥子
01
前些日子,見了一個老友。很久沒有見面了,上次見面還是在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上。在這些沒有見面的日子里,我們也很少聯系,偶爾過節日的時候會互道祝福。以及斷斷續續的道聽途說,保持著記憶的完整性。
坐在他面前的我顯得有點陌生,他一直滔滔不絕的講著他的工作遭遇,遇到了多么不好的上司,遇到了多么厭煩的工作,遇到了如何討厭的人,并且打算辭職。末后還加上一句“關于我辭職的消息我想我公司的同事應該知道吧,那天我在朋友圈發的說打算去上海了”
我驚愕“你要去上海了?跑這么遠干嘛?”
他“你不知道嗎?我前些天在朋友圈發了消息的啊”
我‘“我不用朋友圈快一年了”
末了。之后的談話顯得有點尷尬,還好當時有另外一個朋友在場,不然可能我們都不知道談論什么樣的話題來緩解這次相見的尷尬。
晚上回家,特意看了看這個老友的朋友圈。然而就在剛剛分開各自回家的路上,他又發了一條朋友圈“其實那些突然不發朋友圈的人,無論有多少難言之隱,最根本的無非是:你有酒有肉有故事,卻沒有一個真正懂你,愿意跟你分享的那個意中人”
我無意于再翻看下去,點了返回鍵。我想起了那個曾經的自己。
02
生活在這座孤獨的城市里,我們總是努力的尋找著在這座城市或者一些人群當中的存在感。努力著證明自己的存在,其實,換句話說,對于不關心你的人,即使你天天刷爆朋友圈,不關心你的人還是不關心,而對于那些想要關心你的人,即使關閉了朋友圈,他們還是會找到各種渠道來關心你最近是否安好。
這樣,曾經的自己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點開微信的朋友圈,然后不斷下拉,不斷刷新,好像我們會發現新大陸一樣。
然后就是過著無聊的一天,總覺得做了什么自己覺得牛逼的事情不在朋友圈裝一下逼就覺得自己過得不是生活。
晚上睡覺之前也不忘刷新一下朋友圈看看,不然簡直不能“安心入睡”的感覺。
如果今天發了一條朋友圈,定會時不時的點開朋友圈看看誰給評論了,誰給點贊了。這樣浪費精力浪費時間的事情我做了多久忘了,但是現在想來真的多討厭那個時候的自己。
那個時候好像覺得時間就是上帝最好的賜予,從來不去擔心時間不夠,然而,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生命,就此浪費在了不斷的從朋友圈看到的別人的故事里度過的。
我真的挺討厭那個時候的自己。
03
后來,我不用朋友圈了,我看不到別人今天去了哪里,見了哪個老總,吃了鮑魚還是燕窩。
這段時間在微信上加了很多簡書好友,很多都只是加上了,然而也并沒有聊天,也可能是我自己沒有經常拿著手機聊天的習慣。
之前我寫了一篇文章《從提筆就怕到什么都能寫,推薦你看這本書》,很多看了此文的小伙伴都購買了此書,有人也加了我微信。那天一個小伙伴給我發信息說“我買了這本書了。”
我回復“挺快的啊,希望此書能夠對你有幫助。”
他回“天啊,你都不關注我,我發在朋友圈了啊。”
我一臉懵逼,因為我不用朋友圈一年半了。
我不用朋友圈,是想還自己一片清凈,別人發生了什么,干了什么事情,只要不是我關心的,都管我屁事。你把朋友圈看太重要了。日子照過,只是遠離了人群的日子,發現也沒有什么不自在。
早上的時候,早早起來,要么看會書,要么給自己做早餐。白天在單位里待上一天,上班、喝茶,該做什么的一樣不缺。晚上的日子,做飯和做家務,以及看書、鍛煉。
該有的都在,也一樣不缺。
04
前幾日和一個以前關系很好的朋友打電話,聊了一些日常,當時太忙沒有來得及多聊,我給他說我們反正有彼此的微信,以后在有什么事可以微信上經常聯系。
他說“啊,你還用微信啊?我都以為你不用微信了額,用微信經常看我朋友圈還不給我點贊?”
“我不用朋友圈很久了……”
“騙人吧,我還偶爾看著你發朋友圈呢?”
我還沒來得及解釋他那邊就說很忙,掛了電話,我找到他的微信給他發了一段字“我只是偶爾記錄一下生活,朋友圈通道沒有打開,所以看不到朋友發的朋友圈。”
消息已發出,屏幕上顯示一個紅色的感嘆號。就是因為我沒有給他的朋友圈點贊,他刪除了我。
沒有任何猶豫,我也選擇了刪除鍵。
我只覺得,很普通的日子,和每一個人一樣。
朋友圈是一種社交工具,并不是全世界。我關閉了它,沒有依賴它,也活得很好,甚至于清靜。
我們太依賴,或許是因為太需要存在感。
你不要把某件事或某個人看得太重要,當他們沒有出現之前,我們的生活可以繼續,當他們出現之后,我們也未必會有驚天突變。
我到底覺得自己并不需要一些事,所以也會舍棄一些,它是工具,但不是必需品。
有些人活著,不是很著急,他們活得很好,也未必是田園式生活,也未必是清高,只是不愿意被破壞,或者還沒有做好被打破的打算。
不用朋友圈的日子,我過的真的很好。
對不起,我沒有給你的朋友圈點贊。
END-
我是麥子,陪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