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無如讀書? ? 至要莫若教子
恭摘自蔡禮旭老師演講錄
《幸福錦囊集》 第二卷、學習篇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勸諫父母、領導者,是為人子、為人臣應盡的本分。中國人講孝順,這個“順”不是父母的所有要求都去滿足,而是要先分辨父母要求的對錯與否,我們要用理智去孝順父母。父母確實有過失,而我們沒有勸誡,便是陷父母于不義,就不是為人子所應有的態度。“號泣隨,撻無怨”,縱使父母不能接受,我們也絕無怨言,因為我們是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問心無愧。勸諫父母不是說他不聽就算了,以后不勸了,這樣的態度就已經忘記了為人子女的本分。別人對不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我有沒有做對,我有沒有盡到本分。
在隋唐之際,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帶著軍隊南征北戰。有一次李淵決定帶軍隊走一條路線,李世民一看,這個路線很可能會遇到敵軍的埋伏,致使全軍覆沒,所以李世民就一直勸他的父親不可以走這一條路線,但是他的父親不聽。那天早上就要出發了,突然聽到帳外有人放聲大哭,李淵覺得很奇怪就走出來,一看是李世民。李世民說:“父親,這樣去鐵定會全軍覆沒。”他說完,愈哭聲音愈大。《弟子規》所 說的“號泣隨,撻無怨”,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演。他父親一看,這個兒子還真是難得,堅持要勸誡他,后來就改變了路線,使軍隊沒遭遇危難。李世民這一哭,把整個唐朝的命運扭轉了過來。
勸誡父母,第一要從我們的存心看,第二要看我們的態度,第三要用對方法、選對時機,第四要很有耐心。這四點,在《弟子規》“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這一句教誨里都顯示出來了。“親有過,諫使更”是一片孝心,態度是“怡吾色,柔吾聲”。我們勸諫父母,可不可以用跟孩子講話的態度?那父母一定不能接受。“諫不入,悅復諫”,假如你勸諫了而父母不聽,還要不厭其煩,“復”就是不厭其煩的耐性,“悅”就是時機、方法,要等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再勸。
我們勸別人,他不能接受,就要反觀自己的心,是真心誠意希望他好,還是我們有控制的欲望,你一定要聽我的,不聽我的我就很生氣。我們用這種控制的態度去要求別人改,他一定不容易接受。我們在教書過程中也常常會有學生來告狀,說某個同學怎么樣,某個同學又怎么樣。當學生來告狀時,我會問他:“你今天來向老師說這個同學做錯了,你是希望他改過,還是看別人錯了,你幸災樂禍?假如你是真心希望他改過,那你直接去跟這個同學講就好了。”學生受到老師的啟發之后,他自己的態度、存心就會轉過來,往往他也會很客氣地規勸這位同學。當然我們也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態度,當別人規勸你的時候,你要做到“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引導孩子,當同學講出你的缺點,你應該謝謝他,應該跟他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孩子都有這樣的態度,就能和睦相處。
我們勸諫別人,一定要做到“怡吾色,柔吾聲”,我們要和顏悅色、細聲細語、平心靜氣,如果我們在勸諫別人時動了氣,就會影響他人的情緒,我們不動氣,他也不容易動氣。
用心將圣賢文化帶給全世界,造福全人類
有你的關注和分享,
便是最好的支持,
也是中醫傳承左右手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