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意義上,理解就是以冷靜而淡然的心態來看待事物。
具有洞察力的學生對調查或理論中想當然的、假定的、容易被忽略和曲解的內容十分警覺。
這類理解體現了一種極具力度的深刻見識,因為通過轉換視角及用全新的角度審視熟悉的想法,人們能夠創建新的理論,構造新的故事,開發新的應用。
善于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知識不能通過教師傳授獲得,它只能通過巧妙設計和有效指導由學習者自我建構而來。因此,開發學生理解力的課程要做的就是教學生不僅僅要學習事實和技能,還應當探究它們的意義。
能理解對技能的探究,但是對意義的理解指的是什么呢?
應該是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探究和開放型思維對于精深理解至關重要。基本問題是那些鼓勵、啟發、甚至是要求我們超越特定主題而產生遷移的問題。
大概念問題表明教育不僅僅是關于“答案”的學習,還要學習如何學習。
設計和教學中所面臨的挑戰是使基本問題可被人理解,能發人深省且具有挑戰性和優先性。
成為基本問題的六個指標
1,真正引起對大概念和核心內容的相關探究。2,激發對更多問題的深度思考,熱烈討論,持續探究和新的理解。3,要求學生考慮其他不同觀點,權衡證據,論證自己的想法和回答。4,激勵學生對大概念,假設和過往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必要的,持續的反思。5,激發與先前所學知識和個人經歷的有意義聯系。6,自然重現,為遷移到其他情境和學科創造機會。
問題不只是在局部性,總體性,指導性和開放性之間提供了一個平衡點,而且意味著狹義和廣義探究之間,初步與深入理解以及進一步探究之間激烈的迭代活動。促進理解的教學藝術需要開放的和指導的,專題性和綜合性探究的巧妙組合。通過恰當的平衡,我們會發現腦力激蕩和創造與專家的深刻見解相伴而生。
發人深省的,有遷移的價值,能夠與先前知識建立聯系,也需要核心內容,這是問題的特點。
瀏覽一套標準并識別反復出現的關鍵名詞,讓他們成為問題的基礎,關注疑問句是如何從陳述句中產生的。
設計技巧,我們正在尋找為數不多的好問題,如果他們真正重要,就能顯示出優先權并幫助發現所有的關鍵概念。不要提那些你不打算通過討論,研究,問題解決以及其他手段來積極探討的問題。
灌輸式教學和盲目活動是課堂的兩大弊端。
再想一下那天所聽的一節課,如果按這樣的標準,要對課堂做完全顛覆性的改革。教師的單一講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對大部分是學生來說,也許只可能讓他們依葫蘆畫一個類似的瓢,課堂內容不具備舉一反三的延展性,也不具有觸類旁通的靈活性,淺性思考和練習消磨時間,反而會發散學生注意力,失去教學效率。
只有用別具匠心的設計安排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在對問題的討論解答中獲得一定效果,這才能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
怎么設計?首先要分清學生的已知與未知。教什么?是不是要打破一篇課文的壁壘?用一些例子去幫助對課文所涉內容的理解。實踐性放在哪個支點上?課文的聚合與發散要圍繞知識點安排。也就是說,先考慮知識點的教,再說課文。那么會不會拆解零碎了課文,使他失去了完整性?怎么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
不破不立,先破后立。
思考是學習最有意思的一個環節,失去它,任何事情都沒有意思。
以前挺害怕教學設計,最喜歡“水到渠成”。現在也顧不了那么多,先讀完書,看完視頻,大腦帶著問題,隨時對它持續性追問。
熱愛讓我們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