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基本問題:通向理解之門
對于特定主題或特定概念,我們很容易問一些無價值的問題……也很容易問一些無法回答的困難問題。關鍵是要找到一些可以解答達到、有啟發性的起到媒介作用的問題。
——杰羅姆·布魯納《教育過程》
什么是基本問題?為什么說“基本問題是通向理解之門”? 基本問題有怎樣的價值與作用?如何提出與使用基本問題?本文主要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旨在深度理解基本問題,為架構真正的理解提供最有效的入口與路徑。
一、什么是基本問題
1.布魯納認為好的問題是——
能夠引起思維困惑的、顛覆顯而易見或權威真理的,或是引起不一致觀點的問題。
好的問題能夠引出有趣的和可選擇的其他觀點,要求我們在發現和維護答案的過程中聚焦于推理過程,而不只關注答案的對或錯。
好的問題將激發已學知識、生活體驗與當前學習內容之間的意義關聯。
好的問題可以而且確實需要重復出現,每次出現都使我們獲益匪淺。
好的問題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認為已經理解了的東西,并能使我們舉一反三。
2.基本問題界定
問題可以用來有效架構我們的內容目標。
總之,最好的問題不僅能夠促進對某一特定主題單元的內容理解,也能激發知識間的聯系和遷移。我們稱這樣的問題為“基本問題”?;締栴}能夠讓我們了解事物的核心——本質?;締栴}不一定是很寬泛的,它們可以直接指向一個特定話題、問題或研究領域的核心。它們不能用一個簡短的句子來回答,其目的是激發思考和探究,激勵揭示更多的問題,包括能讓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而不只是給出標準答案。
二、基本問題特性
1.四個“基本”內涵
用來形容問題的“基本”二字有四種不同但有所重疊的內涵:
①在我們一生中會重復出現的重要問題。這樣的問題范圍很廣,并具有永恒的特質。這樣問題的答案總是暫時的,隨著人們在生活中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和體會有可能改變想法。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義?大概念問題表明教育不僅是關于“答案”的學習,還要學習如何學習。
②某一學科的核心思想和探究。從這個意義上講,基本問題是那些指向某一學科的核心大概念或指向前沿技術知識的問題。比如語文學科語用。
③學習核心內容所需的東西。如果一個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探究、厘清重要而復雜的觀點、知識和技能——這是專家們認為已設置好的通往發現的橋梁,只是學生還沒有掌握或領會其價值——那么這樣的問題就是基本問題。比如:優秀作家是如何吸引并抓住讀者興趣的?
④能夠從最大程度吸引特定的,各種各樣的學習者。如果一個問題能夠吸引并保持學生的注意力,那它就是基本問題。
2.判斷是否能成為基本問題的六個指標:
①真正引起大概念和核心內容的相關探究;②激發對更多問題的深度思考、熱烈討論、持續探究和新的理解;③要求學生考慮其他不同觀點,權衡證據,論證自己的想法和回答;④激勵學生對大概念、假設和過往的經驗教訓進行必要的、持續的反思;⑤激發與先前所學知識和個人經歷的有意義聯系;⑥自然重現,為遷移到其他情境和學科創造機會。
這六個指標明確了對基本問題的目標要求:必須是能夠促進探究,引起深度理解,引發新問題。一個問題是否是“基本的”,取決于“目的”而非“形式”,即:我們為什么提出它,我們想要學生如何解決它,以及該問題后面跟隨的學習活動和評估是怎樣的。
當我們提出一個基本問題時,目的是通過問題來呈現單元中與理解有關的目標與探究。也就是說,基本問題除了激發思考和探究之外,還可以用來有效地架構內容目標。正如布魯納所表達的觀點,最好的基本問題有一個驚人的益處——如果我們基于這些問題來設計教學的話,基本問題可以超越問題本身而提供更深刻的簡潔和視角。它們可以作為評價學習進步的指標,使我們持續專注于探究而不只是專注于答案。一言以蔽之,基本問題是為理解大概念而生的,通過有機的“問題串”搭建理解大概念的探究框架與清晰的智力提升階梯;它具有探究性、邏輯性與趣味性;它既是理解之門,也是理解之道,更是理解之路。
? ? 三、基本問題的類型
基本問題根據其覆蓋范圍可分為:專題性基本問題與綜合性基本問題。
所謂專題性基本問題就是幫助學生在單元學習中達到特定理解的一些問題,即:更具體的基本問題。如,從越南戰爭中我們學到了什么樣的教訓?這些基本問題專門指向一話題(越南戰爭),需要在單元學習結束時得到解決,哪怕只是暫時的。
所謂綜合性基本問題是指會帶著我們超越任何特定的話題或技能,指向更通用的、可遷移的理解的問題,即:更綜合的基本問題。它們不指向話題的內容,而是指向跨越單元或課程的大概念。如,從美國軍事介入他國地區沖突的事件中,我們學到或者沒學到什么樣的教訓?這就是一個關于越南戰爭話題的更綜合的基本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想要在實例中快速結束或得到一個完全解決了的結論的問題都不是基本問題,因為它們缺乏持續的探究和論證,它們專注于事實,只要求回憶。這類問題有時稱為引導性問題,對答案有引導性的問題在評估和教學中有自己的作用。綜合性基本問題、專題性基本問題與引導性問題等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用下面圖示來表示:
四、基本問題的技巧
我們如何設計最佳的問題集來架構單元內容呢?或者說,怎樣提出基本問題呢?結合書中的介紹,我們梳理出提出基本問題的四種技巧。
技巧1:依據內容倒推,關于一個大概念的重要問題是什么?如,四下第六單元語文要素為概括長篇課文的課文大意。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提問:用什么方法來概括長篇課文的大意呢?或者本單元要求學生學會概括長文大意的策略是什么?
技巧2:從內容標準中導出基本問題。從內容標準中蘊含大概念的關鍵名詞直接導出基本問題。
技巧3:從階段1確認的持久理解(大概念)中獲得基本問題。例如理解古文的大意,我們據此就可以提出一個基本問題“用什么方法來理解古文的意思”?
技巧4:除了作為階段2理解的指標外,理解的六個側面也是一個產生啟發性問題的有用框架。圖表5.3給出了理解六側面的問題啟示列表。
圖5.3基于理解六側面的問題模板
其實,無論采取哪種技巧提出基本問題,都必須把握一個核心的方向性問題,那就是:我們希望學生最終能夠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這是直接對應于大概念理解的一個預期結果,而不只是一種教學策略,這也是將基本問題放在階段1的原因所在。
五、如何使用基本問題
為幫助大家在課堂、學校或社區中使用基本問題,書中提出10余條實用性建議。我們從中摘錄并梳理了6條更具啟發性與指導性的使用技巧。
1.圍繞這些問題來組織項目、課程、學習單元和課堂。使“內容”成為問題的答案,即:基于內容設置問題串,架構其探究的路徑。
2.每個單元使用合理的問題數量(2-5個)。少即是多。劃分內容的優先順序以便使學生明確地專注于幾個關鍵問題。
3.用“兒童語言”設計問題,以便使問題更容易被理解。改寫這些問題使它們盡可能對相關年齡段的學生富有吸引力和啟發性。即:兒童立場。
4.將基本問題進行邏輯地鋪排。對問題進行排序,以便使它們自然地從一個過渡到另一個。
5.為每個問題設計相關的評估任務與具體的探究活動。其中,任務和績效標準應該明確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對問題真的展開了探究。
6.為解決問題分配足夠的時間——研究子問題并探究它們的含義——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經驗和其他教學任務。用問題和概念圖(思維導圖)表示問題的關聯性。
總之,理解來源于質疑和探究,“要理解就是要創造”(皮亞杰語)。在學習中如果沒有通過真正的質疑和持續的探究去探索關鍵概念,那么就像法庭聲明和證據未經檢驗一樣。這樣的教學會使概念和知識變成沒有優先次序的大雜燴,最終學生只是學到許多隨機的觀點。而基本問題正是通過提供一個有效的“問題串”去揭示理解的“證據鏈”,從目標、評估與活動全程介入理解,推動學生經過理解之門,踏上理解之路,走向理解之終,收獲理解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