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

不能混淆學習內容與學生為了掌握和應用學習內容所需要的積極意義建構。

學習是為了在以后的應用中保持靈活性、適應性。

偽學習疾病:忘記了,不知道自己已經誤解了,不會運用所學知識,我們把這種狀況稱之為健忘,臆想和呆滯。

因此我們需要三種揭示:揭示學生的潛在誤解;揭示問題,疑問,假設以及隱藏在字面描述之外的未知領域;揭示對于初學者而言并不明顯的,關于一門學科本質的核心概念。

理解的證據(jù)

學生需要達到怎樣的理解?哪些可以作為理解的證據(jù)?理解是能夠靈活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行動的能力。要學會從練習中提取內在的原則和主題。

的確,從整體角度看,教師教案的最大缺陷就是在課堂、單元以及整個課程學習中缺乏重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強調對大概念的深入了解,沒有培養(yǎng)完成核心表現(xiàn)性任務所需的能力,而僅僅是陷入成千上萬的零散知識和技能之中。

不能讓知識支離破碎。

通過提出基本問題,我們鼓勵教學設計者避免知識灌輸,致力于真實的探究——討論,反思,解決問題,研究和辯論,這些是對基本概念產生深入理解的必要條件。

理解必須是“領悟”,學生通過探索,表現(xiàn)和反思來弄清楚所學內容和課程的含義。

一,認同理解是領悟的過程。

二,引導理解的路徑是什么。

三,抓住教學設計的核心。

有目的地設計課堂教學,多思考為什么,怎么樣。技能不僅是指那些離散的技術,也包括復雜的程序和方法。教學設計者需要說明經過指導、實踐與訓練,學生在技能上所能達到的預期結果,即在本單元結束時,學生能夠做什么。

理解毫無疑問是從精心設計的,有良好支持的體驗中獲得,而大量的知識可以從閱讀和講座中獲得。

大概念,因為他們能夠強有力地解釋現(xiàn)象,提供了對科學的綜合考察。關注少數(shù)重要概念并使用它們架構教學與評估。

大概念的核心價值。在研究領域中,大概念即是各種條理清晰的關系的核心,又是使事實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個概念錨點。

布魯納曾這樣描述“結構”的概念,掌握一個學科的結構是理解該學科的一種方式,使許多其他相關的事物有意義。簡而言之,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的相關性。

不久,《意義的王國》一書論述了圍繞“代表性概念”進行設計的重要性,因為它們能使學習既有成效又有效率:

代表性概念對于提高學習效率顯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門學科有明確的特征概念可以代表它,那么對這些概念的全面理解也就相當于對整個學科知識的理解。如果一門學科的知識根據(jù)某種固定的模式進行組織,那么充分理解這些模式會使適合學科設計的主要特征要素更清晰。

大概念的操作定義,廣泛的,抽象的,用一個或者兩個詞匯來表征,在應用中是通用的,永恒的,可以用有著共同屬性的不同例子呈現(xiàn),為任何研究提供一個可共聚焦的概念“透鏡”,容易誤解的,違反直覺的,具有極大的遷移價值。

我們認為學者和教師的首要責任就是不斷地探尋這些抽象概念,找到幫助學生學習這些概念的方式,尤其是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在各種不同情況下使用它們。

大概念不只是另一個事實或者一個模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種概念性的工具,用于強化思維,連接不同的知識片段,使學生具備應用和遷移的能力。

通常表現(xiàn)為:概念,主題,有爭議的結論或者觀點,反論,理論,基本假設,反復出現(xiàn)的問題,理解或原則。

根據(jù)學習者所達到的理解來架構大概念,是優(yōu)質設計工作的關鍵。

在標準文檔中,圈出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來強調大概念,圈出反復出現(xiàn)的動詞來確定核心任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lián)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