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想利用休息日做一次笨鳥先飛,孰料到讀讀停停,停停讀讀,兩天的日子沒有充分利用起來,還是在今天完成的作業,慚愧啊……
? ? ? “同讀莊子”第十四天開始了大宗師的學習,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至“……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 ? 莊子首先提出“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道天是怎樣運作,人是如何運作的,就算到家了,又講到,“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以知養不知,有些費解,如何涵養儒雅不知呢?應該是知也是有限的,只是知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不知,而不知亦為一種知,對于人生中的各種不知,其實我們已經依靠所知,對其有了些許判斷和認知了,莊子又提出了,“先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既提出了和為真人,并回答了真人是“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即真人的境界已然達到了對登高、入水、入火,皆不懼怕的高仙境界,“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一句不因心有所愛憎而損害大道,也不因自己有所知,就自命助天,其實是干擾大道,這亦是真人。又講“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實,以德為循,……”是的,真人是高聳在形象,雖也有不完滿,有所不足,卻沒有承受壓力的狼狽,他是富有親和力的,他的精神世界亦是自由而不受轄制的,至于以德為循者,就是說,走路上山,要靠腳足之力一樣,“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真人即事將天道與人事相統一,站在高境界高層面去觀察天道與人事。
? ? ? 莊子對真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真人首先應是不悅生不惡死的,其內心極大的穩定和諧,真正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灑脫。
? ? ? 回想起來,在身邊的朋友中亦不乏此類種人了,他們遇事沉著冷靜不著慌,充滿淡淡的自信光環,待人接物是含蓄的內斂的,內心是寬容的,謙遜的,在他們身上從不會有狂喜狂怒這些字眼的閃現,這也是真人吧。
? ? ? ? ? ? ——乙亥四月二日.芙蓉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