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9 李笑來 學習學習再學習
重要聲明
本文與保險及其銷售全無關系 —— 轉載時不保留這句話將視為侵權。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共帳號:xiaolai-xuexi;
作者:李笑來
無需授權即可轉載,但請自覺保留以上版權聲明。
開始說正事兒罷……
假設有兩個人玩公平的拋硬幣賭輸贏的游戲,規則是:
賭注大小恒定
直至一方輸光游戲才能結束
(請繼續閱讀查找或核對正確答案)
“險盲”,是我借用“文盲”這個詞的結構杜撰出來的一個詞匯,指那些不了解風險,不知道如何回避風險,更不懂如何控制風險的人。文盲的一生其實很吃虧,險盲的一生更是如此。文盲可以通過(自我)教育得到解放,險盲也一樣。
風險教育應該是理財教育,甚至應該是整個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不知道為什么它竟然一直被“靜悄悄”地忽略掉,最多在學校里搞幾個防火的模擬演習就完事兒了(火災其實只是風險的一種,術語是“不可抗力造成的系統風險”)……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教育的原因,僅僅靠別人教永遠是不夠的,要靠自己學才行,****至于“活到老學到老”,其實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你在做上面的選擇題的時候,多少猶豫了一下,或者選擇的答案竟然不是最后一項,那你還真的多少就是一個“險盲”…… 不過,一篇文章的光景,就基本上可以“掃盲”,也不是多難的事兒。
首先,要平靜地接受第一個事實:
1. 風險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風險就在那里,不離不棄。并不會因為你怕不怕它就有所變動。甚至,廣義上來看,即便你什么都不做,還是時時刻刻有風險陪伴。
為什么風險幾乎永遠存在呢?因為第二個事實:
2. 一旦未知存在,就有風險存在。
為了了解風險、研究風險、回避風險,甚至控制風險,人們鼓搗出來一個數學的分支:概率統計 —— 這幾乎是所有人都應該認真學習的學科,只可惜,好像絕大多數人都只是順路應付一下考試就把那么至關重要的知識“還給老師”了。
學過一點概率的人之中,有一個普遍的誤解就是認為“風險的概率決定風險的大小”,可實際上,衡量風險的首要因素并不是風險的概率 —— 這就是我們要提到的第三個事實,這也幾乎是擺脫險盲的最重要事實:
3. 衡量風險的大小的決定性因素是賭注大小。
關于文章之前的那道選擇題,
假設有兩個人玩公平的拋硬幣賭輸贏的游戲,規則是:
賭注大小恒定
直至一方輸光游戲才能結束
請問最終決定輸贏的是什么?
正確答案是最后一項“以上一二三四皆不是”。
最終決定輸贏的,是誰的賭本更多。
由于賭注是大小恒定的,又由于拋硬幣是概率為 1/2 的游戲;所以,如果雙方賭本一樣多,那么最終雙方輸贏的概率就是各自一半一半。
可是,如果一方的賭本更多,那么他最終獲勝的概率就會更大;由于玩的是概率為 1/2 的游戲,所以,如果其中一方的賭本是另外一方的兩倍以上,那么前者幾乎必勝…… 也就是說,在這個游戲里,賭本相對越多,輸的概率越趨近于零。
如果你參與這個游戲,一上來,發現那個“恒定大小的賭注”比你的總賭本還多,那你其實就不應該參與;如果你的賭本只夠下一注,雖然玩一把贏的概率依然是 1/2,但長期來看,你沒有任何勝算……
很多人看起來一輩子倒霉,可實際上,那所謂的“倒霉”其實是有來歷的:他們對風險的認識是錯誤的。他們倒霉的原因只有一個:
動不動就把自己全部賭進去……
賭注太大,則意味著說結果無法承受。為什么賭本少的人更傾向于下大賭注呢?據說是
越差的人夢想越大……
高速公路上開得很快還不愿意系安全帶的,險盲。因為這些人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的性命當作了賭注。經常做鋌而走險之事的人,險盲。股市里怕自己賺得少,拿出全部身家(甚至借錢,更甚至借錢做杠桿)的人,險盲……
上面的討論其實也涉及到了第四個重要的事實:
4. 抗風險能力本質上就是總賭本的大小。
…… 尤其是在面臨同樣概率大小的風險的時候。反過來看,賭注恒定,賭本卻相對無限大的時候,即便遇到 99.99% 的風險概率,玩家其實全然無所謂,因為賭注相對太小……輸了就輸了罷。
還有個現象需要注意:
賭注相對大的時候,智力會急劇下降:
為什么高考的時候,總有一些人考砸?就是因為賭注(未來一輩子)太大,乃至于造成的壓力太大,乃至于無法正常發揮。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國際臺球大賽上。那些天天刻苦訓練的選手,每一個在家里的時候都能經常打出“滿貫”(一桿以最高分方式打進所有的球),但整個賽季都沒有幾個在賽場上做到,為什么呢?就是因為賭注太大了…… 在家里自己練的時候沒啥賭注,也就沒啥壓力。
這也反過來也可以解釋一個常見的現象:歷史上所有成功的龐氏騙局都有一個普遍的重要特征,那就是“加入費用驚人地高” —— 因為只有這樣,進來的人才能夠普遍不冷靜。
所以,人真的不能窮,不能沒有積蓄,否則真的會在某一瞬間突然變傻…… 另外,“永遠不要 All In”,在很多的時候并不是空話,真的需要放在心上。
接下來,第五個重要事實是,
5. 冒險沒問題,但盡量不要被抽水。
抽水,是賭場里的術語,指的是,贏家要支付盈利中一定的比例給莊家。
不要以為賭場太陰險…… 實際上,開賭場、保證公平,就是需要開銷的,所以玩家支付抽水是合理的。也不要以為股票交易所太貪婪,它們收手續費也是合理的,這就是無所不在、不可消滅的“成本”:
公平是有成本的。
有抽水機制的賭局本質是傾斜的。
因為即便是拋硬幣的游戲被加上抽水機制之后,長期來看所有的玩家都會輸光的,所有的賭注最終都會轉化成抽水者的利潤 —— 就好像一個“正弦函數”被改造成了“阻尼正弦函數”似的……
這就是為什么沃倫·巴菲特總是提醒投資者,盈利的訣竅之一是“減少交易次數”。可他說教了這么多年,很少有人聽得進去,也不知道為什么。(說明一下,量化交易是另一種策略,有些量化交易能夠成功,不是因為不知道交易成本的存在,而是因為它們有策略能把每次的利潤控制在交易成本之上……)
讓我們再回到之前提到的拋硬幣賭局上。
再假設兩個人為了防止對方作弊,請來一個保證公平的第三方作為莊家,公平是需要維護的、是有成本的,所以兩個玩家需要向莊家支付“抽水”,那么最終出現的情況是這樣的:
雙方賭本勢均力敵的時候,這個游戲最終結束的時候,雙方幾乎 100% 的賭本都轉化成了莊家的“抽水”。
雙方賭本差異要略高于兩倍,才可能出現必然的輸贏預測;
最終的贏家,手中的盈利只是輸家總股本的一部分 —— 至于剩下多少,取決于雙方前后一共賭了多少次……
于是,第六個重要事實是:
6. 頻繁冒險等于主動選擇被命運抽水。
如果一個行為(或投資)可能有 10% 全盤覆沒的風險(比如,酒駕回家可能被抓之后被關很久),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風險并不高啊!可事實上呢?偶爾一次沒關系,但如果是頻繁冒險,那么實際上這 10% 的風險就相當于是被命運抽水:
0.9 x 0.9 x 0.9 x 0.9 x 0.9 x 0.9 x 0.9 = 0.478
(或表示為 0.9 ^ 7 = 0.478)
也就是說,連續 7 次都不出事兒的概率已經高于一半了(1 - 0.478),雖然第 8 次究竟是否真的出事兒,概率依然是 10% ……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描述的“存在僥幸心理”,指的就是這種險盲思考。險盲特別擅長的一件事兒是:
把偶然的倒霉變成必然的厄運。
好了,到此為止,讓我們回顧一下罷:
1. 風險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2. 一旦未知存在,就有風險存在;****
****3. 衡量風險的大小的決定性因素是賭注大小;****
****4. 抗風險能力本質上就是總賭本的大小;****
****5. 冒險沒問題,但盡量不要被抽水;****
****6. 頻繁冒險等于主動選擇被命運抽水……****
咱一起入門了之后,修行就靠個人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搜索一下,接著去研究一個概念:
凱利判據(Kelly Criterion)(https://goo.gl/WKPGjS)
所謂“凱利判據”,是一個數學模型,用來研究在多大概率下應該下注多少才合理?沒點高等數學知識,這事兒還真搞不明白。Google 也好,Wikipedia 也罷,是自己動手前進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