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普通的家長,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你有沒有常常為孩子的不好好學習而焦慮不安?
在寫家庭作業時,你會不會因為他不好好學作業經常鬧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為孩子常常咬指甲而擔憂不已?
在上學時,他有沒有說自己肚子疼或者別的地方不舒服,一不去學就痊愈?
遇到這些的事情不用急,一起來讀一讀韓國宋炯錫醫生等人所著的《家庭心理百科》,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知識,并且脫離種種負面情緒,幫助我們與孩子更好地相處!
一、本書的主要內容
宋炯錫醫生是韓國高麗大學的心理學博士,是韓國多個人氣綜藝節目的常駐心理學專家,常常喜歡用犀利的語言精準分析主持人和嘉賓們的內心和行為,因此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追捧。
這本書分別從人類心理發展、家庭心理百科和重要的心理學概念三個部分,為我們詳細解釋了人類各個年齡段不同的心理特征,生活中孩子、大人一些異常表現的原因和應對措施,以及一些心理學概念。
縱觀全書,既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心理學的敲門磚,又是解釋常見心理學問題的手冊,還為我們有育兒煩惱、親子問題的人排憂解難。
二、本書特點
作為一個寶媽,我接到這本書后如獲至寶,因為它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1.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這樣做的原因
這本書里為我們列舉了孩子的很多問題,比如:
1.孩子不肯好好吃飯怎么辦?
這可能是因為媽媽老是喂飯或者經常在吃飯時間訓斥孩子,或者是孩子想要獲得父母更多的關心等原因所致。
2.孩子總是為所欲為是怎么回事?
這可能是由于父母平時對孩子過度溺愛放縱,替他們做一切事情,認為世界應該圍著孩子轉等原因所致。
3.孩子整天抱著電視手機不停手是怎么回事?
這可能是因為相比較于日常乏善可陳的交流等活動來說,大眾媒體會給孩子帶來更強烈的感官刺激。
4.看到孩子說想死,我真的嚇了一跳……
孩子口中的“想死”,可能是“我真的好辛苦”的意思,隱藏著很多的負面情緒,可能是想要逃避學校或家庭生活,或怨恨父母、老師同學等人而產生了報復心理,或者是憎恨自己的無能等。
2.應對方法
1.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就要從小養成孩子良好的就餐習慣,比如:
吃飯時要坐在餐桌前,不能看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
讓寶寶學著自己用筷子和勺子吃飯,不要追著喂他;
用晚餐就將食物收走,禁止孩子吃過多的零食等等。
家長還可以帶著寶寶多活動多消耗,以增強食欲。
2.孩子自私自利,家長要教他學會尊重他人,懂得在做事前要懂得問是否允許他這樣做。
比如在家里想要看電視,需要問家長是否可以看;
比如在公共場所想要去衛生間,要先問媽媽可以去嗎,避免直接走掉讓媽媽著急。
我們家長要從小就訓練孩子注意禮貌,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
3.為了保護孩子的視力和讓他茁壯成長,建議家長們不要讓2歲以下寶寶看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
等到孩子上小學之后,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學習,可以使用教育類視頻、電子書籍和學習類APP等。
要給孩子立好規矩,規定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要及時提醒孩子還有多少分鐘的時間就要關閉電子產品了。
家長要多陪伴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同時自己也要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給孩子起好模范帶頭作用。
4.孩子說想死不一定會付諸行動,但是父母也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表現,看看有沒有很明顯的異常表現。
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敏感和沖動,常常會在瞬間做出一些決定;
因此家長要留心孩子的心理狀態,積極營造歡快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愿意主動傾訴而不是將事情悶在心底。
三、本書亮點
1.案例豐富
劉醫生以他多年的臨床經驗為基礎,向讀者羅列了我們很多人都會犯的毛病。
看完本書的目錄,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哎呀,這個毛病我也有啊!”
接下來,就忍不住想要按圖索驥找到相關內容,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應該如何解決了!
比如照看孩子時,會為我們分析如何應對一味耍賴的小孩呢?
還有如何應對固執的孩子呢?
這些豐富的案例,讓我們讀起來更直觀更深入更仔細更有趣味性!
2.深入淺出
本書中用樸實、簡明的語言,向我們解釋了這些現象的原理和可能存在的原因。
之后又針對原因,為我們提出了很多的可行性建議,讓我們可以借鑒學習。
比如在應對耍賴的小孩時,作者認為,2歲左右的孩子正好進入了弗洛伊德所說的肛門期,開始慢慢主導自己的身體,而媽媽卻仍然覺得孩子還太小,常常會限制管束他。
于是,孩子會一邊和媽媽進行激烈的斗爭,一面試圖控制自我的過程中,進入了自控和反控制的分差路口。
這樣的解釋,讓我們讀起來更接地氣,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前后對應
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有時候人的一些想法和行為都是相似或者有關聯的。
在書中為我們分析的同時,也會將有關聯性的內容標注出來,我們可以找來互相對應來看,有效幫助我們加深理解和記憶。
比如在“孩子不肯好好吃飯”一節中,在分析到孩子為何會無節制進食時,段落末尾加了一個說明寫道:“參考‘孩子太難伺候了’一節”。
好,我們根據作者指引,翻到“孩子太難伺候了”這一節時,會根據氣質不同將孩子分為“容易型”、“遲緩型”和“困難型”三種。
其中“困難型”寶寶就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他們愛與家長“對著干”。
4.可操作性強
本書在孩子的問題后面,除了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之外,基本上都列出了對應的解決之道。
比如在如何養育“困難型”寶寶中,本書建議家長要認可孩子的氣質,幫助孩子調節和表達情緒,不過度懲罰孩子,要給孩子立好重要的規矩;
同時,媽媽也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學會暗示自己“這些問題只是暫時的”。
總之,《家庭心理百科》這本書從豐富的案例出發,詳細分析了出現問題的可能原因,并為我們提出解決問題的好建議,有效幫助我們家長提高育兒水平、改善親子關系,進而可以和孩子更好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