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小區微信群里兩位家長吵了起來,起因是下午在小區玩的時候,一個孩子把另一個孩子打了,晚上家長回來知道了,就在群里幫自家孩子來找回場子。這場“云吵架”一直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最后被打的那位家長撂了一句狠話:“再打我家孩子,我就揍他!”中畫上了句號。兩位家長將會如何教育自己家的孩子,不得而知,但再生活中,孩子被打了要不要還回去,的確是一個困擾很多人的問題。
我的女兒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曾經有有段時間我卻特別擔心她的“窩里橫”,在外面和小朋友發生沖突,總是傻呆呆地站著,不還手也不知道該怎么辦,真被欺負狠了,就跑來找我哭一頓,我特別困惱該怎么和她溝通這個問題。雖然我很明確地告訴她,打人這種行為肯定是不對的,但是不打難道就這樣被動挨打嗎?這樣是不是會讓她的性格變得一味忍讓,十分弱懦,受了欺負也不敢發聲?但是如果讓孩子還手,我并不想讓孩子以暴制暴,更不想讓孩子養成簡單粗暴解決問題的習慣。
相信這樣困惑的父母不在少數,尤其最近幾年,新聞上頻頻出現“孩子被打,家長把對方孩子打傷”等事件,甚至還出現過惡性傷人事件,讓孩子的人際交往中,自身安全問題更被家長關注。通常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有以下幾種處理方法:
1、批評自己孩子。
我在游樂場見到過一個場景,記憶特別深刻,一個五六歲的男孩,被一個霸道的七八歲的男孩搶玩具的時候推倒在地上。被打的男孩坐在地上哇哇大哭,一邊哭一邊喊媽媽,不久媽媽一臉煩躁地走過來,小男孩伸出手去,本以為媽媽會抱他,沒想到媽媽一把把他的手打開,劈頭蓋臉地開始數落他:“哭什么哭,男孩子動不動就哭,打不過就不要跟別人玩,要和打人的孩子玩,被打了又要哭!”小男孩一臉錯愕,反應過來以后,哭得更兇了,最后被他媽媽強行抱走了。
那一刻我很心疼他,我想他內心里一定又很多情緒,希望被看見和表達出來,比起身體受到的傷害,心靈受到的傷害更需要療愈。
2、自己出面解決。
就像開頭提到的兩位家長一樣,本來是兩個孩子之間的事情,變成兩個大人甚至兩個家庭之間的沖突。我女兒上幼兒園以后,有時候會回來跟我說:“我再也不和XX一起玩了!”我有時候會追問一句為什么,小朋友之間往往一個玩具,一塊糖,玩游戲的順序等,都會讓他們之間的友誼崩塌,但是我也常常發現,第二天他們又像沒事人一樣玩在一起了,包括大孩子之間,我觀察到也是這樣的。相反,如果是家長干預以后,孩子之間也會多一些尷尬,通常很難和以前一樣親密無間了。
3、告訴孩子打回去
這種情況其實生活中已經比較少了,隨著家庭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家長的意識也越來越強,絕大部分家長都不主張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正是這個問題困擾大家的關鍵所在:我家孩子有素質,碰上沒素質的孩子不就吃虧了嗎?
資深正面管教講師、親子暢銷書作家盧丹丹在《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這本書中,是這樣說的:
比還手更好的方式 對于幼兒,家長要教給他們“三部曲”,即“斥責、制止、躲避或尋 求幫助” .斥責是指嚴厲告誡對方: 你這種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關于制 止的方式,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面對小朋友打過來的小巴掌,不妨試試迅 速抓住對方的手腕,這樣對方就不能動,當然也就無法打人了。 抓住對方手腕的同時,要告訴對方 :“你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對的。”當孩子無法 制止時,為丁避免受到 更大的傷害,家長需要告訴孩子如何躲避,比如離 開現場或者尋求大人的幫助。
這樣的處理方式更適合年齡比較小的幼兒,幼兒的很多打人行為并不 是故意為之,而是因為不會清晰表達而采取的舉動。所以,通過三部曲, 不僅可以避免矛盾激化,讓幼兒明白自己的力量很強大,而且在這個過程 中能夠提高他們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大一點兒的孩子,打人 這種攻擊行為一般是故意所為,但處理原則大體相同。以牙還牙地打回 去,很可能會引發更大的戰爭,造成更大的傷害,校園里很多流血事件就 是這樣發生的。但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不還手并不是軟弱可欺,更不是懦 弱,而是懂禮貌 、懂謙讓、懂得解決問題的行為。
如果確定孩子的安全,排除了受到霸凌或暴力事件的情況,大部分孩子之間的沖突,家長其實都不需要參與進去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替孩子去解決問題。有很多時候,真正需要家長處理的,其實是孩子的情緒部分,而不是事情本身。當家長能夠很好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他表達,孩子通常都能有極大的智慧去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于幼兒,告訴他們”斥責、制止、躲避或尋求幫助“三步曲,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如果家長真的想插手孩子被打的事情,那么也是從孩子的應對方法和能力上干預,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三步曲與我看到的很多關于兒童安全教育中,如何處理遇到壞人的方法如出一轍,科學有效。
在家訓練女兒一段時間以后,我慢慢觀察到女兒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遇到沖突的情況,她會告訴對方小朋友:“打人是不對的!”,并且用手擋住自己的要害部位(在家提前進行知識普及),最后記住一條準則:擋不住要趕緊跑!后來我驚喜地發現,女兒還會和小朋友說:“你可以經過我的同意以后,我們一起玩。”或者“我們一人一個分享?!蹦且豢?,我相信,對孩子最好的保護,是相信她,在生活中示范并訓練,給予孩子時間,讓孩子自己觀察和思考,直到她能形成自己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