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該不該教他打回去?”對于這個問題,我之前一直都覺得當然要教他打回去了,孩子被欺負的時候,本能的反應有兩種,一是反擊一是逃跑。如果孩子被欺負媽媽卻告訴他“打人不對,別的小朋友打人是不對的,你不可以像他那樣打人”,那么孩子最后就很容易形成“逃避”的應對模式。小的時候還好,只是搶個玩具,那么長大的呢?有人搶了他的工作機會,有人搶了他的客戶他就很難維護自己的邊界和利益,這當然不是我們家長想看到的結果。可是最近我發現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教孩子打回去也并不能養成一個勇敢自信有邊界的孩子,反而會阻礙孩子社交發展。話說身邊這個小朋友啊,因為小的時候總是生病體弱,別的小朋友打他的時候總是哭總是躲避總是很害怕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反抗,所以他的爸爸媽媽應該無數次的教導他,誰要是打你你一定要還手,結果這個孩子現在五六歲了,同齡的孩子早已經過了遇到沖突動手打人的階段,可是這個孩子只要別人靠近他他就會瘋狂的攻擊別人,那么別的小朋友就不太喜歡跟他玩了。這個孩子因為被植入“別人打你一定要還手”的信念,在他的社交模式中就很容易出現“強大-弱小”“攻擊-被攻擊”的應對模式,所以對他來說,別人的肢體靠近哪怕是友好的擁抱,都會被他理解為侵犯,然后他就立即攻擊別人,那么他的這個行為習慣就真的影響了自己的社交發展。
孩子被打的時候到底要不要打回去?實際上,在這個問題上,簡單的說“打”或者“不打”都是不合適的。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媽媽需要澄清:我內心的期待是什么?媽媽期待的一定是孩子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尊嚴,而且隨著年齡增大,他能夠不斷升級自己維護權利的方法,逐漸用更理智更有建設性的方法取代武力取代拳頭解決問題。如何才能達成這樣的期望呢?
首先,不能盲目的主張打回去,不要教孩子強硬還手——一個體格不如人、內心又自卑的孩子,怎么可能憑借家長的三言兩語鼓勵就變得敢還手了呢?一味的鼓動孩子還手,一方面會給不敢還手的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會變相給孩子灌輸“以暴制暴”的思維。如果對方本來就比自己孩子強壯,一味教孩子還手,或許會招來更大的傷害。
其次,當然也不是一昧忍讓——被打本來就很委屈了,爸媽還教忍讓寬容,這只會讓孩子更沒有安全感,無所依靠:連爸媽都叫我忍讓,我還能怎么辦呢我還能依靠誰呢?
那么,如果孩子被打,到底該教他怎么做呢?
孩子被打之后,需要先和孩子澄清他的需要和情緒。
比如,有些孩子相互之間鬧著玩,孩子并沒有在被打之后產生委屈、恐懼、憤怒的情緒,他并沒有感覺到被傷害而是覺得就像游戲一樣,那我們完全沒有必要主動去引導孩子,讓他覺得自己“被欺負”了。不能因為總害怕自家孩子吃虧,就不惜扼殺孩子們單純的友誼和快樂。有些“被欺負”的孩子其實是被家長引導出來的,有時候孩子們只是互相鬧著玩,一會兒就重歸于好,但有些家長一見自家孩子磕著碰著了就大呼小叫,時不時就問孩子“是不是誰欺負你了?”反反復復就給孩子造成了心理暗示:自己是被欺負了,自己是弱者。所以說,孩子到底有沒有“受到欺負”,不應該由我們來判斷,而應該交回給孩子自己。但是,有些孩子玩具被搶被小朋友打了之后,他會覺得自己被欺負了覺得很憤怒很生氣,那么他的需要就是被尊重有能力維護自己邊界,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就不能說“不能打人不能打回去”,而是要告訴孩子“如何打回去”。
該如何打回去呢?媽媽可以告訴孩子你跟別人打之前你需要看看是不是打的過別人,如果對方高大你最好跑過來找媽媽;如果對方很幼小,可能還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的玩具什么是別人的玩具,他只是覺得你的玩具很好玩,所以你把他推開就行了,而且不能太使勁,太使勁他們會摔得很厲害會傷害到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如果是同齡的小伙伴,首先,你一定要大聲喊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你不要打我!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再敢碰我的話我就不客氣了!”其次,如果對方不停止,那就按住對方的手,把對方的手從自己的身上撥開,回擊別人欺負時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負停止了,你的回擊也要停止,不要造成主動的攻擊和傷害。如果對方繼續追打或者場面不可控,立即尋找身邊成年人的保護,可以找媽媽找老師找身邊的大人幫助等等,需要讓孩子明白,當自己的能力無法應對時,老師和家長,都是可以保護他們的力量。
接下來最重要的是除了打回去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可以用那些方式來維護自己的邊界呢?比如,大一點的孩子就不只是哭了,他知道被打了還可以找媽媽找老師,老師會幫助他解決問題;再長大一點,他就知道用語言也能解決問題,嚴厲的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再這樣我就不客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的規避被欺負被傷害;再長大一點,他可能也會理解別人的需要和情緒了,比如“我知道你想玩我的玩具,但是這會我自己也想玩,如果你想借我的玩具,你可以等一會兒再找我”。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是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的,這樣既能維護自己的利益又能照顧別人的需求,這樣雙贏的結果才是解決社交沖突的最終目的。當然更大一些的時候,孩子就會做出預判和選擇了,和誰在一起更快樂和誰在一起更容易發生沖突,他會有選擇的交朋友,遠離那些很難控制情緒經常動手打人的小朋友。
所以,“打回去”還是“不打回去”的問題中,重點不是打或者不打的問題,重點是讓孩子明白我的邊界我的底線是什么我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尊嚴,以及,如何能夠不斷的學習用合適的建設性的方法解決和別人的沖突問題。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個網上的小故事:
威利是一只大猩猩,一只身形瘦小、膽子也小的大猩猩。他的口頭禪是:“噢,對不起!”
他善良得連一只蚊子都不忍心傷害,走路都怕踩到螞蟻。他總是含著背,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也不敢交什么朋友,這多么像我們身邊的某些孩子啊。
他習慣了對每個人說對不起,即使是欺負他的人。但顯然,那些橫沖直撞的小混混對他的禮貌并不領情,他們給威利起了個外號“膽小鬼”。
心情跌到谷底的小威利只能窩在家里,靠看《超人》雜志給自己提神。
無意間他看到一則廣告,幫你變成超人,他放佛看到了希望,就買了這樣一本書。他開始按照書中的指引,為變得強壯而奮斗。
比如開始慢跑,開始吃水果蔬菜各種營養餐,開始學拳擊跳健美操…直到自己變成了一只強壯的猩猩,看到鏡中強壯的自己,威利的臉上第一次出現了笑容,瞧他這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他走在街上,正在欺負米莉的小混混見到他也望風而逃,然后,就有了一次英雄救美的經歷,威利的自信心膨脹到了極點。突然,Bang!威利撞到了柱子上,你猜他會怎么說?“噢,對不起!”還是那句口頭禪。不過現在這句對不起,不再是懦弱和膽怯,而是源于他的修養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