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校外(財大)講座,似乎是從大二的時候就開始關注了武漢蹭課公眾號,但總由于各種事遲遲沒有出發。
最近忙完了一些事,終于下定決心去開啟第一次。下了七八節課,和朋友,還有幾個同去雖然并不認識的同學。
到了那里,已經超過了19點。
找到了德魯克會議室,里面有個女生正在講,一個老師讓我們進去了。
此次分享的主題是稀缺陷阱——是什么讓我們陷入了貧窮與忙碌。稀缺是擁有少于需要的感覺,稀缺心態是導致窮人更窮的內部心理原因。稀缺心態會導致短期專注紅利,但長期會導致惡性循環。
一個老師在回答如何打破時間稀缺和無能之間的循環時,建議提高效率從而節約時間,并且多和他人交流吸取一些提高效率的方法。
這是一種讀了一本書《稀缺》后的分享交流會,之后進行討論,老師點評的形式。
期間的一些感觸與筆記:
要做一流的CPU,才能改變現狀。不然,你就只能是二流的CPU。
關鍵字:價值觀 認知模式 自控 精力管理
另一位老師談到,大學生存在普遍的問題:
1.茫然的茫(人生走向)
⒉盲目(做決策)eg:雙學位,司考,注會,六級……
⒊忙碌:考證(意義價值,是否看出產出)
“在我們生活中,窮人寧愿花更多時間走路或者坐公交,也不愿意坐的士,這是因為窮人的機會成本低所以愿意以犧牲時間解決。而在富人看來能用錢完成的就用錢,因為富人們的機會成本高,沒有精力把時間浪費在等公交上,因為他們能在別人等公交的時間創造更大的價值,在富人看來所有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神奇的“7”
1.人類的大腦機制,同時能記住的同類產品信息7+-2(5~9)
2.習慣:很多人認為習慣是21天養成的,但是如果你加大刺激,加大頻率,加大及時性的反饋,加大不確定性的。
3.熟悉感:重復再重復。一個東西重復至少7次,人們傾向選擇熟悉的東西。
4.質數:韓國酒吧的例子:倒一瓶,只能倒七杯。兩個人少一杯,三個人少兩杯, 四人個人少一杯,五個人再來一瓶……
產品的設計 ,讓消費者做出有利于企業的選擇。
這種選擇,是被設計的選擇,讓銷售成為多余,全在企業家的控制下。
這本書存在缺陷:
學術上是有價值的,但實際上似乎難以實施。
這啟發我們,如果不推倒游戲規則,認知沒有升級,我們就跳不出這個死結。
最后推薦了兩本書《自控力》《選擇的悖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記錄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