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項羽本紀,重新回顧了項羽這一代西楚霸王的個人生平,成就一代霸業,卻以凄慘的結局落幕,讓人不由得唏噓嘆惋。史記里對他的經歷刻畫十分具體,他的一生都在南征北戰,勾心斗角,殺人無數。雖然立下赫赫戰功,卻最終敗于垓下,不過江東,自刎而死。
看完這一篇章,這個人物的獨特形象便躍然紙上,他身高八尺,力大無比,是一個英姿颯爽的硬漢,他的性格也簡單直接、強勢霸權,他的智謀在我看來跟韓信也差不多。他最終失敗也是由他的特點導致。首先,他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學習,學文不成又學武,學武不成又學兵法,學習兵法也是淺嘗輒止,未曾深入,說到底,各方面他都略懂一些,但并沒有形成他自己的特長,更談不上擁有大智慧,因此他人生的格局很小,承擔不起帝王將相之位,這是最根本的失敗原因。
另外,他為人心狠手辣,不擇手段,背信棄義。所征戰之處,到處坑殺百姓,得不到民心。他所用之才,一旦戰功顯赫,他又心存忌恨,背后捅刀,令人發指。當初定下的誰先入關誰稱王的規矩也不遵守,而且把當初擁護的義帝暗中誅殺,這明顯就是小人之所作所為,沒有大將的風度,更沒有帝王的氣場,這如何能安天下人之心?!說他心狠手辣,他還有點心軟,比如不殺沛公之父,擺設鴻門宴也未置沛公于死地,但他內心柔軟之處反而成為其弱點,導致其最終失敗。至于他頭腦簡單,從歷史中就可見一斑,前期的戰功與格局皆由其叔父項梁為其打造,后來項梁被殺,他才統領軍隊,但他的大業也由于范增輔佐才得以鋪展開來。令人可笑的是,其義父范增忠心耿耿,他卻中張良離間之計,將忠臣從自己身邊推開,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孤家寡人,每次張良使計,他卻屢屢中計,這有勇無謀之人,又能走多遠?
至于劉邦,雖然我還未看到劉邦本紀,但已經能猜到其重情重義,否則,張良不會這么忠于劉邦,而且能看得出,追隨劉邦者居多,而且是真心實意追隨他,不像項羽部下大多數如墻邊草,哪邊得勢就倒向哪邊,這樣的差距也就導致了后來局勢的變化和扭轉。
老話一點不假,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就是歷史規律,所以,項羽注定失敗,好在他最后還比較有自知之明,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于烏江,落了個一世英名,可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