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我們要搞清楚《標準》中對學生的評價與過去的對學生的成績考查有什么不同。首先從評價的功能方面來看,加強了診斷和促進的功能,削弱了甄別的功能。正如有些專家所說:對學生的評價要像一個“泵”,不斷給學生加油,而不要成為“篩子”,使一部分人成為失敗者或淘汰者,對數學學習終身厭煩。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單純是期末或畢業前的單一的成績考查,打破了一張考卷定終身的局面。評價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不強調與他人的比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自信心;評價強調數學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不僅關注數學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實驗區很多教師反映,實驗班有些學生由于某些原因,雖然目前學習處于后進狀態,但對參加數學活動很感興趣,對數學學習經常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這就是一個非常令人鼓舞的現象,這樣的學生就會慢慢地進步。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青山是什么?青山就是學生的學習熱情。鑒于以上的基本理念,因此,要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和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使以上理念得以體現。
評價目標多元是指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對學生培養目標的多元化。知識技能的評價,包括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活動幾個領域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的評價。在新課程理念下,對知識技能的理解也將發生變化。除概念、法則、定理、定律等一般意義下的知識技能外,也包括認識數學的過程、計算方法多樣化、在現實情境中知識與技能的運用等。如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的過程;數學思考的評價包括對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數感與空間感、統計觀念和推理能力的評價;解決問題的評價包括對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解決問題的策略、創新和實踐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方法等評價。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包括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情況,學習的習慣與態度以及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等方面的評價。正如實驗區教師所說:“多一把尺子,多培養一批人才”。
評價方法多樣化是指評價的手段和形式多樣化,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的手段除了紙筆測驗外,還可以通過日常檢查,如口頭提問,板演、課堂練習、家庭作業等,通過課堂觀察,可以了解學生獨立思考、與人合作,語言表達等水平,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小調查、小實驗、制作小模型等,評價其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