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拆書感

閱讀了《少有人走的路》,整體感覺這是一篇比較接地氣的拆書稿,而且用短短的篇幅,讓人在10分鐘內了解到了全書的精髓,的確體現了拆書的價值。從這篇拆書稿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結構清晰,邏輯性強。一開始先拋出問題,用讀者的痛點來吸引大家閱讀;接下來就是樹立權威性,作者的權威性,以及這本書的知名度,讓大家對這本書的價值毋庸置疑。第三部分是拋出論點,變得成熟就應該自律。第四部分就是指出了自律的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和保持平衡),以及一個方法(愛)。并且愛這個論據又是一個論點,展開下一個層次重點的延展。最后,做了總結回顧。這讓我意識到了,拆書稿有一個完整、系統的邏輯體系,是最重要的核心。有了這個架構,才能在此基礎之上添磚加瓦,讓文章的骨肉更加豐滿。

2、結合案例,展開論據。這篇拆書稿去掉和很多枯燥的理論知識,保留了生動的案例,而這些案例又非常具有代表性,容易引起大家的閱讀興趣和共鳴。從中我意識到了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是拆書稿抽絲剝繭的技巧,最能觸動讀者的內心。

3、以讀者為中心,挖掘重點。拆書稿把“愛”作為一個重點進行大篇幅的闡述,相信是抓住了本書讀者(女性和大學生)的心理,(從一開始的兩個共鳴就可以看出,選衣服、找工作上的共鳴是這類群體的共性)。這樣,將本書的受眾群體細分并且鎖定,而且提高了本篇拆書稿的受歡迎程度。

4、結尾留伏筆并進行其他內容推薦。讓大家對于后續的內容充滿期待,也對相關主題給予更多關注。

5、當然,我認為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分段太多,給人覺得內容稍有些松散的感覺,另外,得出成熟就是要自律的結論,稍有些牽強和突兀,相信是刪減掉了書中的相關的過度內容的結果。還有,最后沒有“拔高”,增加深度,也沒有橫向延展,加入其它推薦書籍或者拆書者的心得體會,個人覺得也是一種缺乏創造力和個性的體現。

談到從本書學到的知識點,我認識到了自律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成為一個成熟的人是一個人的必由之路,我們不能怨天尤人,要從自己做起,要懂得去愛。要愛就要懂得關注別人,在意別人的在意;要敢于奉獻,直面沖突,不能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敢去愛,選擇消極對待。

以上心得純屬個人愚見,還希望大家能多給予指正,大家共同進步。


附:《少有人走的路》拆書稿正文:

腹有詩書氣自華。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是《少有人走的路》。

在開始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曾經感覺自己的運氣很差?好像做什么事情,總會碰到些出乎意料的問題,生活遠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

比如和別人一起出去聚餐,別人都吃得好好的,自己卻吃壞了肚子。

又比如,你在某一天逛街,碰見一款自己很喜歡的衣服,心里一直掛念著,好不容易等到店鋪打折,卻發現已經賣完了。

怎么樣,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有趣的是,這種“運氣不好”的現象還非常普遍,甚至不限于個人。

例如每年的畢業生都會失望地高喊:今年又是“最難就業年”,找工作太難了;每一屆老師都會遺憾地跟學生說: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

那么你有沒有想過: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世間如此美好,難道天生就該我們走霉運,受苦受難嗎?

今天這本書,就將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是斯科特·派克,畢業于哈佛大學,后來在美國另一所名校,凱斯西儲大學完成博士學業。他曾經在美軍中做了九年心理醫生,在近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治愈了成千上萬的心理疾病患者,被美國民眾稱為“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生”。

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就是派克綜合多年來行醫經驗,給人們提出的建議,幫助人們進行自我指導和療愈。與其說這是一本理論書籍,倒不如說,這是一本針對心理方面的“人生指南”,通過簡單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指出那些人們每天都在經歷,卻總是忽視的心理問題。

神奇的是,在這本書上市之初,派克并沒有做任何的推廣或營銷,就像一顆石子投入大海,沒有任何波瀾。可直到5年以后,這本書突然開始頻頻登上暢銷榜,而且一直“霸榜”二十幾年。

這又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它靠著讀者的口碑,靠著人們口耳相傳,漸漸“火”了起來。

如果把這本書看作一件商品,它的故事在這個流量主導的時代,幾乎不可想象。但這恰恰說明: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本能給人智慧、帶來啟迪的好書。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其中的精華內容。

1先回到剛才那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總是撞不上好運,而每次出問題,都能輪到自己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也是你最不愿相信的那個。

那就是:人生本就充滿苦難,和運氣無關。

盡管很多人都在說:世界很美好。但生活就是那樣: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這完全是兩回事兒。

只不過,很多人都存在認知上的偏差。他們覺得,既然大千世界繁花似錦,那我的人生當然應該輕松愜意、一帆風順、無憂無慮。

也正因為這樣,當許多人遭遇挫折,便會感嘆運氣不好,命運不公。

每到這個時候,有的人會選擇一直拖延,好像一直拖下去,問題就會消失。

有的人選擇無視,回避問題,好像問題不存在一樣。

還有人干脆借助藥物、酒精等成癮性的物質麻痹自己,讓自己在恍惚中換得一絲解脫。

總的來說,就是不敢面對,也不去解決。

可惜生活并不會因為人的退縮而改變,它只是無情地看著我們。

你越是畏懼不前,它就越是“張牙舞爪”,讓你不敢前行。

而許多人之所以退縮,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不夠成熟。

人們拒絕成熟,規避問題、逃避痛苦,這也是許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反過來,也只有那些成熟的人,才敢于主動出擊,解決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變得成熟呢?答案就是兩個字:自律,通過調整心態,承受痛苦,積極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具體來說,自律有四個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和保持平衡。下面我們分別進行講解。

先說說第一個原則:推遲滿足感。就是要“先苦后甜”,把困難的問題放在前面,把令人愉快的事情放在后面。這樣做能夠鍛煉我們的耐心,將滿足感延長。

為什么這么說呢?作者派克講了他曾經遇到的一個病人。那是一位企業的高管,她的能力很強,性格也沒有異常,可每到工作的時候,她的情緒就非常不穩定,總感到痛苦。

派克和她溝通了很久,都沒能找到原因。直到派克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他馬上問這個病人:你是怎樣吃奶油蛋糕的?

病人一聽,覺得:我的痛苦和奶油蛋糕有什么關系?但她還是回答道:我一般會先把奶油吃完,再吃底下的蛋糕。

派克馬上笑了:原來這個病人的問題,就是不會推遲滿足感。她把令人愉快的事物提前了,才導致后來的情緒很差。

于是派克又問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每天工作7個小時,其中有1個小時的工作特別困難,令人焦頭爛額,你會怎樣安排一天的工作?

病人想也不想就回答:我會把那困難的1個小時放在最后,把輕松和快樂的時間放在前面享受。

這時派克問到:你的確是享受到了,可是你在前面的時候,想到最后那1個小時的困難,還快樂的起來嗎?如果快樂不起來,為什么不先把痛苦的1個小時做完,把剩下的6個小時用來感受快樂呢?

聽到派克這樣說,病人這才明白過來。

正是因為自己總把困難的放在最后,即使前面是輕松的,也背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反而快樂不起來。

其實生活中也是這樣,只有把壓力和困難先解決了,我們才會真正感到輕松。否則,帶著負擔,輕松和快樂只是假象。


下面說說第二個原則:承擔責任。也許你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句話:這不是我的問題。怎么樣,是不是很熟悉?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句也很經典,那就是:都是我的錯。


其實這兩句,都和責任有關,一句是推卸責任,一句是主動攬責任。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都曾經說過這兩句話,但他們不知道,這兩句話對應了兩類心理問題。


其中一類叫作人格失調癥,認為所有的東西都不是自己的責任。派克就曾經接觸過這類病人,那是他在日本沖繩的美軍基地時,一位年輕的軍人妻子割腕自殺被救回來。


派克奉命去治療,他問病人:你為什么要割腕自殺?


這個女的說道:因為這個地方很無聊,我忍受不了,只要待在這兒,我還會自殺。


于是派克又問她:是什么讓你如此痛苦呢?


女的就哭著說:我一直都很孤獨。


派克又問:你為什么不開車到美軍家屬區,或者去參加美軍的妻子俱樂部,在那兒結交朋友呢?


女的又回答說:因為我的汽車是手動檔,不是自動檔,我不會開手動檔汽車。


派克就更納悶了,說:學一下開手動檔的汽車,你做不到嗎?


這個女大叫起來,說到:在這么糟糕的地方學開車?你一定是瘋了。


你看,她寧愿自殺,也不愿意去面對“開手動檔汽車”這么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她內心覺得:我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界,沒有人給我一輛自動檔汽車。


這就是典型的人格失調。當一件事情出問題,她本能性地覺得是別人的原因,和自己沒關系。


與之相對,另一類心理問題,神經官能癥,則會讓人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覺得出了問題都是自己的責任。


比如派克碰到的另一位軍人家屬,她每天都去家屬的俱樂部,卻發現怎樣也融入不進去。她總覺得自己無法理解別人說的話,跟別人不在一個頻道上。因此她倍感痛苦,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夠合群,無法和別人相處。


可經過派克的治療,他發現這個家屬其實并沒有問題,反倒是這位家屬的智商遠高于正常人,這導致她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無法與其他人打成一片。


直到這時,這位家屬才意識到:不是自己的問題,只是因為自身思想和所處環境不匹配,才會出現問題。后來她果斷離開了基地,找到了自己的事業。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承擔責任其實有兩方面內涵。一方面是不要逃避,主動承擔那些本該屬于你的工作;另一方面則是“劃清界限”,撇開那些本不屬于自己的責任,減少不必要的負擔。


接著我們說說第三個原則:尊重事實。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原則,但卻不容易做到。因為許多人他不是生活在客觀現實中,而是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幻想的世界”,也叫做“人生地圖”。


他們認為,這世界就是“人生地圖”中那個樣子,碰到什么事情,或者對待什么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以及一套“獨特的”原則。


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孩子并不理解,他們就沒好氣地說:不許頂嘴,我是你的父母,在家里我說了算。


有的人遭到配偶的質疑,他不會去反思,反而威脅對方,我們就這樣保持現狀,你要是指責我,我就會鬧得天翻地覆,讓家里雞犬不寧。


還有的老人犯了錯,被人指出來,他就會說:我都這么大年紀了,為什么還要和我過不去?你們年輕人還要對長輩指手畫腳嗎?


對這些人來說,問題就擺在他們面前,他們也看到了,但就是拒絕接受。因為他們不允許任何人和事挑戰內心的“人生地圖”。


他們不愿解決問題,反而去攻擊提出問題的人。


所以說,如果我們開始不顧事實,我們離自律、離進步也就越來越遠了。


最后再說說保持平衡。所謂保持平衡,就是讓我們在自律的時候,不要太過。如果太過自律,不僅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更會讓身邊的人困擾。


對于這點,派克講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他平常是個做事很認真的人,干什么都要求自己全力以赴。


有一次,妻子讓派克陪幾歲的女兒下棋。本來女兒的心情很好,但下了一個半小時后,她變得又氣又急,居然嚎啕大哭起來,一連幾天不和父親說話。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派克每次都出盡全力,力求贏得每一盤棋。幾歲的女兒怎么會打得過派克,結果輸得很慘,毫無游戲體驗,最后只得發脾氣。


看女兒這么不開心,派克一開始也摸不著頭腦。他想了整整兩個鐘頭,才發現問題所在:他對于游戲的認真,壓倒了哄女兒開心的念頭。


由此可見,所謂心理醫生,情商也不一定高呀。更重要的是,有時候自律的想法會成為人的下意識行為,影響到你本來想達到的目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過頭了,還是應該根據最終目的,做一些調整,讓自律和“放縱”保持平衡,不要為了自律而自律,也要看到真正的目標。


3


好了,說到這里,我們介紹了自律的四個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和保持平衡。


可是聽了這么多,面對眾多的人生苦難,一個自律居然有如此多的內容,要一項一項做到,談何容易?


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更容易地去自律,順便減少一些人生的痛苦呢?


你別說,還真的有!


派克就給我們介紹了自律的源動力。它來自你、我乃至每個人的內心,那就是:愛。


當然,說到這個“愛”,或許你還會覺得疑惑,因為“愛”的含義非常多,要把它說清楚講明白也并不容易。


我們總不能用一個說不明白的東西,去解釋另一個令人疑惑的概念吧。


所以在這里,派克給出了一個“愛”的定義: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可以看到,這個愛的意義是比較廣的,它是一種意愿,是人們心智成熟的源動力和起點。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看的很多愛情電影、電視劇,結局總是男女主角緊緊相擁,皆大歡喜,這畫風其實并不貼切。


為什么呢?因為“愛”只是人們心智成熟的“起點”。也就是說,如果真有兩個人建立了親密關系,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而非“結局”。


這種定義就決定了,愛的過程,心智成熟的道路,都是一個漫長的旅途。


不過,這種定義確實更符合現實情況。


正因為許多人對愛的認識不夠,才會錯誤地把很多行為定義為“愛”,其實那種想法并不準確。


比如我們常說的“墜入情網”。一個人結識了心儀的對象,兩人迅速走在一起,展開一段火熱的戀情,這是愛嗎?


準確地講:不是。在心理學看來,這更像一種沖動和欲望,這是一個人被深深吸引,身體分泌各種激素,隨后情緒上漲、血脈賁張的自然反應。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故事:兩個年輕人因為一時的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后來卻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問題,漸漸發生矛盾,然后很快又分開。


這顯然不是真愛。


反過來看,如果他們真的是因愛情走到一起,就不會因為一些簡單的問題而分開,而是會想辦法溝通,在相處的過程中想辦法達成一致,解決這些問題。


還有一種錯誤的“愛”,就是過分依賴。曾經有這樣一位夫人,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在家里做全職主婦,將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


但是她對家庭的控制也強勢到極點。她嚴格規定丈夫和孩子們的作息時間,跟蹤他們的工作和學習,并且嚴格地督促他們進步,這給其他家庭成員造成了很大壓力。


當其他家人停滯不前,或者在某一方面表現不好,女人就會非常悲傷,并且哭訴:我把一切都獻給了家庭,你們卻沒有回應我的期待。


你看,這位夫人就是典型的過分依賴。表面上是她在為家庭付出,不斷地鞭策和幫助其他家庭成員,但實際上呢?她是把自己的感情都寄托在別人身上,在其他人身上找存在感,離開了家庭和家人,她內心就無法接受,變得無所適從。


只要求別人進步,卻不要求自己的成熟,這樣的感情,當然也不能稱之為愛。


現在我們列舉了幾種愛的誤區,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感情,才能算作是真正的愛呢?


其實愛是自律的源頭,它的目的是讓人心智成熟,這就決定了愛是付出和奉獻,他需要我們主動投入,付出足夠多的努力。


而且,真正的愛是自主的選擇,而不是形勢所逼,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


那么愛具體有什么表現呢?首先,愛需要關注和傾聽。如果我們真的愛一個人,就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傾聽對方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如果只是以愛的名義自說自話,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這反而是另一種忽略。


就像有的父母,孩子只是發呆,就勸孩子想開點;孩子只是肚子餓,就燉上一份“十全大補湯”,在噓寒問暖中,給出孩子不需要的東西,造成另一種心理壓力。


而對孩子來說,他們的真實需要卻沒有被看見。所以我們常說:真正關心一個人,愛一個人,是要看對方缺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想給什么。


再看看第二個,敢愛就要敢擔當。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說,當你決定接受愛,就意味著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比如失去的風險。派克曾經有一個女病人,在社區中始終一個人生活,緊閉門窗,也從不和其他人來往,只是獨自去禮拜、獨自購物、獨自看電影。


怎么樣,是不是覺得這樣的女人很奇怪,這樣的生活特別封閉、可怕?可當派克與她接觸,才發現這位女士其實非常友善,只是她早年經歷了親人去世,內心難以承受,便慢慢減少了與人的交往,只養了一只小狗。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8年后那只小狗也離開了她,她又花了很久時間才恢復過來。從此以后,她變得孑然一身,獨來獨往。因為對她來說,愛可以讓人快樂,但失去愛實在太讓人痛苦。為了規避這種痛苦,她寧愿不動感情,也不去愛。沒有得到,也就沒有失去的風險。


當然,這個女人的做法有些夸張,但我們的生活其實也和她一樣。當我們選擇接受愛,便要承擔失去愛的風險,這種經歷絕不好受。我們只能在一開始就抱有失去的覺悟,才不至于像那個女人,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敢開始。


還有一種風險,則是沖突的風險。愛意味著我們要放開內心,去接受別人,作出承諾,這就要求我們允許其他人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我們也得去了解他人。


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一定會產生大量沖突。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拿出自律性,不要著急去否定對方,而是耐下心來,去想一些辦法,作出妥協和對方達成一致。


4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自律還是愛,都是我們生命中一個長期的過程。要真正做到這些,必然有很大難度,不可能一蹴而就。


尤其是派克指出了人生道路上的“原罪”,那就是:懶惰。


為了解釋懶惰的危害,他引用了一個物理學的概念,熵,火字旁加一個商人的商。


從物理學上看,宇宙中的能量是不斷分散的,就像水流從高處向低處流淌一樣,不斷分散;宇宙中的秩序也隨著能量的分散,從有序走向無序,被逐漸打散。


這種能量完全分散,秩序完全被打亂的最后狀態,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熵”。而熵的力量,就能夠讓能量和秩序不斷分散。


對于一般的生物,包括人類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和熵是相反的,都是從低向高進化,能量從分散到聚合,我們把這個過程叫作熵減。而熵增的力量,恰好是阻擋進化和人類發展的力量。


這樣我們也能理解,懶惰為什么會阻礙人的發展,成為熵增的力量。因為它能夠讓人們的生活失去規律,從有序走向無序。


如果我某一天犯懶了,該做的工作沒有去做,那么可想而知,我接下來的工作就會陷入無序狀態,效率下降,工作的能量也會隨之降低。


相應地,如果我們把心智成熟的過程比作心靈的進化,那么懶惰就是阻擋心靈進化的熵。


它會給我們帶來恐懼,讓我們害怕成長,讓我們不敢承受解決問題時的痛苦,以至于太多的人沉浸在懶惰中無法自拔。


有趣的是,懶惰反而是更順應人性的,當我們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選擇懶惰、選擇熵增反而更容易給人輕松快樂的感覺。人們選擇拖延、選擇回避、選擇放棄,其本質上都是選擇懶惰,這是人生的“不作為”。


相反,如果選擇自律、選擇愛,則需要我們直面問題,感受困難。也正因為這樣,心智成熟的道路既艱難,又痛苦,才會被稱為“少有人走的路”。


畢竟人人都喜歡熵增的方向,都喜歡輕松的生活,喜歡那種不費太多力氣,就獲取一切的感覺。


但這其實是一種假象。


自律和愛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的手段,痛苦是一個過程,而這一切,到最后會有一個結果。


這個結果的名字叫作“心靈的力量”。也就是說,當你通過愛與自律,讓心靈獲得力量,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斷進取,獲得更多的成就。


而懶惰會給人生帶來什么結果呢?沒有結果。問題仍然在那,我們依舊在原地踏步,還有那么一點點虛假的輕松快樂。


我們不妨展望一下:如果自己真的能堅持自律,走到獲得成就的那一天,還有什么能比人生的成就感,更讓人感到快樂和幸福呢?


好了,說到這里,我們今天的內容也就差不多了,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首先,我們講到:許多人總覺得生活應該輕松自在,自己卻總是運氣不好,碰上各種問題,霉運纏身。這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想法。


因為真正的人生本就苦難重重,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面對。而要解決這些問題,讓自己的心智成熟,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律。


其次,我們解釋了自律的“四項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并保持平衡。


不過,要真正做到自律的確有很大的困難,因此我們又介紹了自律的源動力,愛。這是一種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實現自我完善的意愿。它能夠幫助我們,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學會關注與傾聽,承擔風險。


最后,我們說到阻止愛與自律的原罪,懶惰。它來自大自然的規律,順應人性。也正因為這樣,選擇自律、選擇愛,追求成熟,同時就意味著與痛苦為伴。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這的確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好了,今天的解讀就到這里,接下來的一周,我們將細致地解讀這本書中的精華內容,更多愛與自律的技巧,還有經典有趣的心理學案例,歡迎你繼續鎖定共讀,跟我們一起進入這條“少有人走的路”。雖然艱難,但它值得你奮斗。人雖不多,但你并不孤單。

 腹有詩書氣自華。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是《少有人走的路》。




在開始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曾經感覺自己的運氣很差?好像做什么事情,總會碰到些出乎意料的問題,生活遠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




比如和別人一起出去聚餐,別人都吃得好好的,自己卻吃壞了肚子。




又比如,你在某一天逛街,碰見一款自己很喜歡的衣服,心里一直掛念著,好不容易等到店鋪打折,卻發現已經賣完了。




怎么樣,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有趣的是,這種“運氣不好”的現象還非常普遍,甚至不限于個人。




例如每年的畢業生都會失望地高喊:今年又是“最難就業年”,找工作太難了;每一屆老師都會遺憾地跟學生說: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




那么你有沒有想過: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世間如此美好,難道天生就該我們走霉運,受苦受難嗎?




今天這本書,就將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是斯科特·派克,畢業于哈佛大學,后來在美國另一所名校,凱斯西儲大學完成博士學業。他曾經在美軍中做了九年心理醫生,在近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治愈了成千上萬的心理疾病患者,被美國民眾稱為“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生”。




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就是派克綜合多年來行醫經驗,給人們提出的建議,幫助人們進行自我指導和療愈。與其說這是一本理論書籍,倒不如說,這是一本針對心理方面的“人生指南”,通過簡單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指出那些人們每天都在經歷,卻總是忽視的心理問題。




神奇的是,在這本書上市之初,派克并沒有做任何的推廣或營銷,就像一顆石子投入大海,沒有任何波瀾。可直到5年以后,這本書突然開始頻頻登上暢銷榜,而且一直“霸榜”二十幾年。




這又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它靠著讀者的口碑,靠著人們口耳相傳,漸漸“火”了起來。




如果把這本書看作一件商品,它的故事在這個流量主導的時代,幾乎不可想象。但這恰恰說明: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本能給人智慧、帶來啟迪的好書。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其中的精華內容。




1







先回到剛才那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總是撞不上好運,而每次出問題,都能輪到自己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也是你最不愿相信的那個。




那就是:人生本就充滿苦難,和運氣無關。




盡管很多人都在說:世界很美好。但生活就是那樣: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這完全是兩回事兒。




只不過,很多人都存在認知上的偏差。他們覺得,既然大千世界繁花似錦,那我的人生當然應該輕松愜意、一帆風順、無憂無慮。




也正因為這樣,當許多人遭遇挫折,便會感嘆運氣不好,命運不公。




每到這個時候,有的人會選擇一直拖延,好像一直拖下去,問題就會消失。




有的人選擇無視,回避問題,好像問題不存在一樣。




還有人干脆借助藥物、酒精等成癮性的物質麻痹自己,讓自己在恍惚中換得一絲解脫。




總的來說,就是不敢面對,也不去解決。




可惜生活并不會因為人的退縮而改變,它只是無情地看著我們。




你越是畏懼不前,它就越是“張牙舞爪”,讓你不敢前行。




而許多人之所以退縮,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不夠成熟。




人們拒絕成熟,規避問題、逃避痛苦,這也是許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反過來,也只有那些成熟的人,才敢于主動出擊,解決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變得成熟呢?答案就是兩個字:自律,通過調整心態,承受痛苦,積極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




具體來說,自律有四個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和保持平衡。下面我們分別進行講解。




先說說第一個原則:推遲滿足感。就是要“先苦后甜”,把困難的問題放在前面,把令人愉快的事情放在后面。這樣做能夠鍛煉我們的耐心,將滿足感延長。




為什么這么說呢?作者派克講了他曾經遇到的一個病人。那是一位企業的高管,她的能力很強,性格也沒有異常,可每到工作的時候,她的情緒就非常不穩定,總感到痛苦。




派克和她溝通了很久,都沒能找到原因。直到派克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他馬上問這個病人:你是怎樣吃奶油蛋糕的?




病人一聽,覺得:我的痛苦和奶油蛋糕有什么關系?但她還是回答道:我一般會先把奶油吃完,再吃底下的蛋糕。




派克馬上笑了:原來這個病人的問題,就是不會推遲滿足感。她把令人愉快的事物提前了,才導致后來的情緒很差。




于是派克又問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每天工作7個小時,其中有1個小時的工作特別困難,令人焦頭爛額,你會怎樣安排一天的工作?




病人想也不想就回答:我會把那困難的1個小時放在最后,把輕松和快樂的時間放在前面享受。




這時派克問到:你的確是享受到了,可是你在前面的時候,想到最后那1個小時的困難,還快樂的起來嗎?如果快樂不起來,為什么不先把痛苦的1個小時做完,把剩下的6個小時用來感受快樂呢?




聽到派克這樣說,病人這才明白過來。




正是因為自己總把困難的放在最后,即使前面是輕松的,也背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反而快樂不起來。




其實生活中也是這樣,只有把壓力和困難先解決了,我們才會真正感到輕松。否則,帶著負擔,輕松和快樂只是假象。




下面說說第二個原則:承擔責任。也許你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句話:這不是我的問題。怎么樣,是不是很熟悉?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句也很經典,那就是:都是我的錯。




其實這兩句,都和責任有關,一句是推卸責任,一句是主動攬責任。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都曾經說過這兩句話,但他們不知道,這兩句話對應了兩類心理問題。




其中一類叫作人格失調癥,認為所有的東西都不是自己的責任。派克就曾經接觸過這類病人,那是他在日本沖繩的美軍基地時,一位年輕的軍人妻子割腕自殺被救回來。




派克奉命去治療,他問病人:你為什么要割腕自殺?




這個女的說道:因為這個地方很無聊,我忍受不了,只要待在這兒,我還會自殺。




于是派克又問她:是什么讓你如此痛苦呢?




女的就哭著說:我一直都很孤獨。




派克又問:你為什么不開車到美軍家屬區,或者去參加美軍的妻子俱樂部,在那兒結交朋友呢?




女的又回答說:因為我的汽車是手動檔,不是自動檔,我不會開手動檔汽車。




派克就更納悶了,說:學一下開手動檔的汽車,你做不到嗎?




這個女大叫起來,說到:在這么糟糕的地方學開車?你一定是瘋了。




你看,她寧愿自殺,也不愿意去面對“開手動檔汽車”這么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她內心覺得:我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界,沒有人給我一輛自動檔汽車。




這就是典型的人格失調。當一件事情出問題,她本能性地覺得是別人的原因,和自己沒關系。




與之相對,另一類心理問題,神經官能癥,則會讓人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覺得出了問題都是自己的責任。




比如派克碰到的另一位軍人家屬,她每天都去家屬的俱樂部,卻發現怎樣也融入不進去。她總覺得自己無法理解別人說的話,跟別人不在一個頻道上。因此她倍感痛苦,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夠合群,無法和別人相處。




可經過派克的治療,他發現這個家屬其實并沒有問題,反倒是這位家屬的智商遠高于正常人,這導致她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無法與其他人打成一片。




直到這時,這位家屬才意識到:不是自己的問題,只是因為自身思想和所處環境不匹配,才會出現問題。后來她果斷離開了基地,找到了自己的事業。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承擔責任其實有兩方面內涵。一方面是不要逃避,主動承擔那些本該屬于你的工作;另一方面則是“劃清界限”,撇開那些本不屬于自己的責任,減少不必要的負擔。




接著我們說說第三個原則:尊重事實。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原則,但卻不容易做到。因為許多人他不是生活在客觀現實中,而是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幻想的世界”,也叫做“人生地圖”。




他們認為,這世界就是“人生地圖”中那個樣子,碰到什么事情,或者對待什么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以及一套“獨特的”原則。




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孩子并不理解,他們就沒好氣地說:不許頂嘴,我是你的父母,在家里我說了算。




有的人遭到配偶的質疑,他不會去反思,反而威脅對方,我們就這樣保持現狀,你要是指責我,我就會鬧得天翻地覆,讓家里雞犬不寧。




還有的老人犯了錯,被人指出來,他就會說:我都這么大年紀了,為什么還要和我過不去?你們年輕人還要對長輩指手畫腳嗎?




對這些人來說,問題就擺在他們面前,他們也看到了,但就是拒絕接受。因為他們不允許任何人和事挑戰內心的“人生地圖”。




他們不愿解決問題,反而去攻擊提出問題的人。




所以說,如果我們開始不顧事實,我們離自律、離進步也就越來越遠了。




最后再說說保持平衡。所謂保持平衡,就是讓我們在自律的時候,不要太過。如果太過自律,不僅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更會讓身邊的人困擾。




對于這點,派克講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他平常是個做事很認真的人,干什么都要求自己全力以赴。




有一次,妻子讓派克陪幾歲的女兒下棋。本來女兒的心情很好,但下了一個半小時后,她變得又氣又急,居然嚎啕大哭起來,一連幾天不和父親說話。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派克每次都出盡全力,力求贏得每一盤棋。幾歲的女兒怎么會打得過派克,結果輸得很慘,毫無游戲體驗,最后只得發脾氣。




看女兒這么不開心,派克一開始也摸不著頭腦。他想了整整兩個鐘頭,才發現問題所在:他對于游戲的認真,壓倒了哄女兒開心的念頭。




由此可見,所謂心理醫生,情商也不一定高呀。更重要的是,有時候自律的想法會成為人的下意識行為,影響到你本來想達到的目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過頭了,還是應該根據最終目的,做一些調整,讓自律和“放縱”保持平衡,不要為了自律而自律,也要看到真正的目標。




3




好了,說到這里,我們介紹了自律的四個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和保持平衡。




可是聽了這么多,面對眾多的人生苦難,一個自律居然有如此多的內容,要一項一項做到,談何容易?




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更容易地去自律,順便減少一些人生的痛苦呢?




你別說,還真的有!




派克就給我們介紹了自律的源動力。它來自你、我乃至每個人的內心,那就是:愛。




當然,說到這個“愛”,或許你還會覺得疑惑,因為“愛”的含義非常多,要把它說清楚講明白也并不容易。




我們總不能用一個說不明白的東西,去解釋另一個令人疑惑的概念吧。




所以在這里,派克給出了一個“愛”的定義: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可以看到,這個愛的意義是比較廣的,它是一種意愿,是人們心智成熟的源動力和起點。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看的很多愛情電影、電視劇,結局總是男女主角緊緊相擁,皆大歡喜,這畫風其實并不貼切。




為什么呢?因為“愛”只是人們心智成熟的“起點”。也就是說,如果真有兩個人建立了親密關系,這只是一個新的“開始”,而非“結局”。




這種定義就決定了,愛的過程,心智成熟的道路,都是一個漫長的旅途。




不過,這種定義確實更符合現實情況。




正因為許多人對愛的認識不夠,才會錯誤地把很多行為定義為“愛”,其實那種想法并不準確。




比如我們常說的“墜入情網”。一個人結識了心儀的對象,兩人迅速走在一起,展開一段火熱的戀情,這是愛嗎?




準確地講:不是。在心理學看來,這更像一種沖動和欲望,這是一個人被深深吸引,身體分泌各種激素,隨后情緒上漲、血脈賁張的自然反應。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故事:兩個年輕人因為一時的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后來卻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問題,漸漸發生矛盾,然后很快又分開。




這顯然不是真愛。




反過來看,如果他們真的是因愛情走到一起,就不會因為一些簡單的問題而分開,而是會想辦法溝通,在相處的過程中想辦法達成一致,解決這些問題。




還有一種錯誤的“愛”,就是過分依賴。曾經有這樣一位夫人,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在家里做全職主婦,將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




但是她對家庭的控制也強勢到極點。她嚴格規定丈夫和孩子們的作息時間,跟蹤他們的工作和學習,并且嚴格地督促他們進步,這給其他家庭成員造成了很大壓力。




當其他家人停滯不前,或者在某一方面表現不好,女人就會非常悲傷,并且哭訴:我把一切都獻給了家庭,你們卻沒有回應我的期待。




你看,這位夫人就是典型的過分依賴。表面上是她在為家庭付出,不斷地鞭策和幫助其他家庭成員,但實際上呢?她是把自己的感情都寄托在別人身上,在其他人身上找存在感,離開了家庭和家人,她內心就無法接受,變得無所適從。




只要求別人進步,卻不要求自己的成熟,這樣的感情,當然也不能稱之為愛。




現在我們列舉了幾種愛的誤區,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感情,才能算作是真正的愛呢?




其實愛是自律的源頭,它的目的是讓人心智成熟,這就決定了愛是付出和奉獻,他需要我們主動投入,付出足夠多的努力。




而且,真正的愛是自主的選擇,而不是形勢所逼,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




那么愛具體有什么表現呢?首先,愛需要關注和傾聽。如果我們真的愛一個人,就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傾聽對方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如果只是以愛的名義自說自話,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這反而是另一種忽略。




就像有的父母,孩子只是發呆,就勸孩子想開點;孩子只是肚子餓,就燉上一份“十全大補湯”,在噓寒問暖中,給出孩子不需要的東西,造成另一種心理壓力。




而對孩子來說,他們的真實需要卻沒有被看見。所以我們常說:真正關心一個人,愛一個人,是要看對方缺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想給什么。




再看看第二個,敢愛就要敢擔當。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說,當你決定接受愛,就意味著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比如失去的風險。派克曾經有一個女病人,在社區中始終一個人生活,緊閉門窗,也從不和其他人來往,只是獨自去禮拜、獨自購物、獨自看電影。




怎么樣,是不是覺得這樣的女人很奇怪,這樣的生活特別封閉、可怕?可當派克與她接觸,才發現這位女士其實非常友善,只是她早年經歷了親人去世,內心難以承受,便慢慢減少了與人的交往,只養了一只小狗。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8年后那只小狗也離開了她,她又花了很久時間才恢復過來。從此以后,她變得孑然一身,獨來獨往。因為對她來說,愛可以讓人快樂,但失去愛實在太讓人痛苦。為了規避這種痛苦,她寧愿不動感情,也不去愛。沒有得到,也就沒有失去的風險。




當然,這個女人的做法有些夸張,但我們的生活其實也和她一樣。當我們選擇接受愛,便要承擔失去愛的風險,這種經歷絕不好受。我們只能在一開始就抱有失去的覺悟,才不至于像那個女人,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敢開始。




還有一種風險,則是沖突的風險。愛意味著我們要放開內心,去接受別人,作出承諾,這就要求我們允許其他人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我們也得去了解他人。




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一定會產生大量沖突。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拿出自律性,不要著急去否定對方,而是耐下心來,去想一些辦法,作出妥協和對方達成一致。




4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自律還是愛,都是我們生命中一個長期的過程。要真正做到這些,必然有很大難度,不可能一蹴而就。




尤其是派克指出了人生道路上的“原罪”,那就是:懶惰。




為了解釋懶惰的危害,他引用了一個物理學的概念,熵,火字旁加一個商人的商。




從物理學上看,宇宙中的能量是不斷分散的,就像水流從高處向低處流淌一樣,不斷分散;宇宙中的秩序也隨著能量的分散,從有序走向無序,被逐漸打散。




這種能量完全分散,秩序完全被打亂的最后狀態,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熵”。而熵的力量,就能夠讓能量和秩序不斷分散。




對于一般的生物,包括人類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和熵是相反的,都是從低向高進化,能量從分散到聚合,我們把這個過程叫作熵減。而熵增的力量,恰好是阻擋進化和人類發展的力量。




這樣我們也能理解,懶惰為什么會阻礙人的發展,成為熵增的力量。因為它能夠讓人們的生活失去規律,從有序走向無序。




如果我某一天犯懶了,該做的工作沒有去做,那么可想而知,我接下來的工作就會陷入無序狀態,效率下降,工作的能量也會隨之降低。




相應地,如果我們把心智成熟的過程比作心靈的進化,那么懶惰就是阻擋心靈進化的熵。




它會給我們帶來恐懼,讓我們害怕成長,讓我們不敢承受解決問題時的痛苦,以至于太多的人沉浸在懶惰中無法自拔。




有趣的是,懶惰反而是更順應人性的,當我們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選擇懶惰、選擇熵增反而更容易給人輕松快樂的感覺。人們選擇拖延、選擇回避、選擇放棄,其本質上都是選擇懶惰,這是人生的“不作為”。




相反,如果選擇自律、選擇愛,則需要我們直面問題,感受困難。也正因為這樣,心智成熟的道路既艱難,又痛苦,才會被稱為“少有人走的路”。




畢竟人人都喜歡熵增的方向,都喜歡輕松的生活,喜歡那種不費太多力氣,就獲取一切的感覺。




但這其實是一種假象。




自律和愛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的手段,痛苦是一個過程,而這一切,到最后會有一個結果。




這個結果的名字叫作“心靈的力量”。也就是說,當你通過愛與自律,讓心靈獲得力量,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斷進取,獲得更多的成就。




而懶惰會給人生帶來什么結果呢?沒有結果。問題仍然在那,我們依舊在原地踏步,還有那么一點點虛假的輕松快樂。




我們不妨展望一下:如果自己真的能堅持自律,走到獲得成就的那一天,還有什么能比人生的成就感,更讓人感到快樂和幸福呢?




好了,說到這里,我們今天的內容也就差不多了,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首先,我們講到:許多人總覺得生活應該輕松自在,自己卻總是運氣不好,碰上各種問題,霉運纏身。這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想法。




因為真正的人生本就苦難重重,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面對。而要解決這些問題,讓自己的心智成熟,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律。




其次,我們解釋了自律的“四項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并保持平衡。




不過,要真正做到自律的確有很大的困難,因此我們又介紹了自律的源動力,愛。這是一種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實現自我完善的意愿。它能夠幫助我們,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學會關注與傾聽,承擔風險。




最后,我們說到阻止愛與自律的原罪,懶惰。它來自大自然的規律,順應人性。也正因為這樣,選擇自律、選擇愛,追求成熟,同時就意味著與痛苦為伴。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這的確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好了,今天的解讀就到這里,接下來的一周,我們將細致地解讀這本書中的精華內容,更多愛與自律的技巧,還有經典有趣的心理學案例,歡迎你繼續鎖定共讀,跟我們一起進入這條“少有人走的路”。雖然艱難,但它值得你奮斗。人雖不多,但你并不孤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