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是怎樣煉成的。
傳習錄
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一部深刻影響后世的儒學經典,經筆者擷取精華。
從心理學,佛教禪宗,西方哲學量子力學等多個維度進行闡發,只在破譯王陽明的心靈密碼,讓讀者在認識陽明心學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時,還能在現實生活中有效實踐修煉強大內心,實現心性本具有的一切潛能,獲得一個智慧,喜悅,幸福,美好的人生。
明正德三年,幕春,西南大山深處,如寞的夜空無星無月,就像一襲黑衣罩住了大地,遠處群山層巒疊嶂,綿延無界,仿佛一直延伸到了天邊。
大風在蒼茫林海間奔走呼嘯,間或傳來一兩聲凄厲的狼嚎,一個燭光搖曳的巖洞里擺放著一副石棺,石棺里坐著一個面容消瘦須發蓬亂的中年男人,看不出他已經在這里坐了多久,或許是一個時辰,或許是幾十年,巖洞一側有幾張石床,幾個年輕的仆從睡得正香,此刻整個世界都睡得很香,
啊不,應該說這個世界一直都在睡夢之中,萬古長夜舉世夢夢,有誰能守著無性自足的一點靈敏,從生至死都睜著他的心眼,渾濁世間人欲滔滔,有誰能守著純然天成的赤子之心。
在滾滾紅塵中拒絕沉淪,昂首向天,夜半時分,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男人的身體突然一陣劇烈的震顫,霎時他睜開雙目,從石棺中一躍而起。
讓人詫異的是,在這個男人瘦削蒼白的臉龐上,雖然有一雙如電如炬的眸子,這里面顯然蘊含著一股充沛浩蕩,無窮無盡的生命能量,很難想象在這種生存條件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在這個人跡罕至,幾乎已經被文明社會遺忘的犄角旮旯里,一個人身上還能保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這至少可以說明,在這個男人的內心深處,一定挺立著一種不被誤奪,不為境轉,不與俗世同流,獨與天地相通的精神力量。
此刻,這個男人似乎進入了一個尋覓已久,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的極樂之地,又像是進入了一個渾然無外,全體光明,物我兩忘,能所雙忘的天人合一之境。
只見他呼嘯跳躍,手舞足蹈,搖頭晃腦狀若癲狂,仆從們被驚醒了,一個個睜著惺忪的睡眼,直愣愣的看著眼前的這一幕,主人莫不是瘋了,這三更半夜的鬼哭鬼叫什么呀,仆從們當然看不明白,他們自以為已經醒了,實則仍然活在渾渾噩噩的夢中,因為他們從來不懂得睜開自己的心眼,
一、常識未必靠譜,
眾所周知,這個在深山巖洞中以大悟的人就是王陽明,他悟道的這個地方名叫農場異,位于貴州西北的萬山叢棘之中,上面這一幕就是中國思想史上光芒萬丈的一夜,
農場悟道
王陽明,名首仁,字博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成化八年,卒于明嘉慶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因曾在月城快計山的陽明洞隱居修道,又創辦過陽明書院,故世稱陽明先生。
據明史記載,王陽明出生的那一天,祖母陳氏夢見一群天神駕著五彩祥云,浩浩蕩蕩從天而降,云中還有弦樂飄飄為首的神人,懷里抱著一個嬰兒,降落在王家門前,然后徑直走了進來,把嬰兒交給了陳氏,陳氏素然驚醒的時候,恰好聽見王陽明咕咕墜地的第一聲啼哭。
祖父聽說此夢,竟然是乘云駕霧送子,便為剛剛出生的孫子起名叫云,后來王陽明出生的那座樓,便被鄉親們稱為瑞云樓,天神送子著實讓王家人高興了一陣。
可是隨著小王云慢慢長大,愁云便漸漸朧上他們心頭,因為啊,孩子從出生直到五歲,居然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看孩子平日的表現,既不像聾啞,也不像癡呆,可他為啥就是不說話呢?
王家人是百思不得其解,王云五歲的一天,奶娘帶她在門口玩,一個游方和尚經過,無意中聽到奶娘喊王云的,忽然放慢腳步,走到王云跟前,摸了摸她的頭,然后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句,好個小兒,可惜道破了。
說完便飄然而去,可惜道破,這到底是啥意思呀,王家人可是上上下下抓破了腦袋,卻沒一個想得明白,要說呀還是誅宣公他老人家見多識廣,只見他眉頭緊鎖,綹了半天胡子,突然大腿一拍,高聲道,給云兒改名字,這孩子繼然是天神駕云送來的,那么給他起個云字,顯然是泄露了天機,大大的不妥,所以和尚才會說可惜道破。
當天,給孩子改名守仁,守仁二字源出論語衛靈公,奇妙的是呀,就在改名的當天,王守仁居然真的就開口說話。
而且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但日常用語對答如流,還把四書五經中好多圣賢之言,一口氣兒都給背了出來。
王家人是全被震翻了,朱宣公滿臉驚愕的問守仁,乖孫兒,你這都打哪兒學來的,守仁答,以前我雖然不說話,但是您和父親讀書的時候我都暗暗記下了,朱宣公當場雷倒。
王守仁十歲那年,父親王華赴京參加會試,喜中共士,后參加殿試高中狀元,隨后就在樂城蓋了新房,從余姚舉家搬遷至此,次年王華又寫信讓全家人搬到京城。
朱宣公帶著王守仁上路,經過金山寺時,與幾位老友把盞敘舊,席間自然是要吟詩助興,朱宣公那天心情好,喝的是有點高,腦子暈乎乎的。
結果拿著筆在那是憋了半天,愣是一個字兒都沒憋出來,小守仁見狀,就伸手跟祖父要筆,誅宣公遲疑地把筆遞過去說,孫兒也能作詩,守仁不答,接過筆去,略微沉吟,就洋洋灑灑地寫了起來。
金山一點大如拳,
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意妙高樓上躍,
玉簫吹徹洞龍眠。
小守仁一揮而就,誅仙公和那些滿腹詩書的老友趕緊湊過去一看,一看之下呀,頓時滿座皆驚。
因為此時的意境只需曠高遠,想像之規理弘擴,不要說虛歲才十一的黃毛小兒,就是這些平生以名人雅士自詡的老奴也不見得寫得出來。
誅宣公犯熊之際,幸得孫兒救駕,不僅沒丟臉,還撈足了面子,心里著實偷笑了很久,宴席結束,眾人提議到附近的畢樂山房去乘涼賞月。
誅宣公欣然應允,帶著守仁前往,到了地方老人家忽然來勁兒了,就問守仁能不能對著眼前的長空皓月,云影山色再來一首詩,守仁乖巧的點點頭,然后眨巴眨巴眼睛,望望月亮,看看山峰,又一首詩脫口而出。
山靜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海見身小月更闊。
平心而論,此詩由于是即興之作,未經推敲,所以難免有些打油味道,但是這首詩的可貴之處。
并不在于詞藻和意境是否優美,更不在于格律是否工整妥貼,而是在于她那與眾不同的角度,以及頗具相對論意味的思維方式,小守仁這首詩是基于這樣的一種思考,世人對事物的認知。
普遍受限于所處的位置和觀察的角度,所以人們對事物所作的判斷是值得懷疑的,比如觀察者坐在山中,便會覺得身邊的山很大,天上的月很小,但是假設有一個觀察者能夠站在天上觀察,其實就會發現其,實其山真的很小,月亮很大,那么到底哪一種判斷為真呢?
換句話說,事物的本質又是什么呢?
當然,鑒于守仁同學的年齡和所處時代的局限,我們不能指望他給出正確答案,但至少守仁同學通過他的思考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發,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對事物的感知是相對的,所以我們的很多常識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
因此一個人要想活得明白,首先必須學會懷疑,其次,學會獨立思考,這樣才不會在社會和他人灌輸給我們的錯誤觀念中稀里糊涂的過一輩子。
從這首打油詩中,我們不難發現,也許從一開始,王陽明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就帶有很強的主體性和懷疑論色彩,完全不同于人云亦云的流俗之見。
因此,與其說這是一首詩,還不如說是一篇充滿哲學思辨的小論文,若用現代哲學語言表述,完全可以寫成論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與相對性,或者取決于現象,論事物本質的不可知。
翻看一下西方哲學史,我們就不難找出與守仁同學相似的觀點,比如西方懷疑論鼻祖皮浪就認為,對于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現象,我們都不能說它是什么,只能說他選的是什么,或看來是什么,皮浪舉例說,膩對我們咸的是甜的,但它本質上是否也是甜的,卻是一件可疑的事情,因為這不是一個現象,而是一個關于現象的判斷。
再比如,羅馬時期的懷疑論者艾拉希德姆,就曾針對人的認識能力的相對性,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論事,其中一條簡直就是守仁同學這首打油詩的翻版,他說因距離繪制等不同而顯得不同,大的顯得小,方的顯得圓,實得顯得虛,遠看平整的山峰,近而且懸崖交錯,因此離開地點和位置要認識這些事物是不可能的,他們的本性是不可知的。
如果大家對這兩位古代哲人還比較陌生,那么大名鼎鼎的康德總聽說過吧?事實上,康德也是基于同樣的思考,才構建起了三大批判的哲學王國,康得哲學的批判之一就是這句話,我們只能認識事物對我們的表現,而不可能認識事物本身,但是,康德并未因此陷入不可知論,事實上,正是從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出發,康德才把事物劃分為表現和事物自身兩個方面。
康德認為,正如事物具有兩面性一樣,人也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人是自然存在物,必然服從自然法則。
另一方面,人又是理性存在者,可以遵從理性法則行動,作為前者,人受制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則。
比如餓了就要吃飯,從二十樓跳下必定玩完,可作為后者,人卻擁有意志自由,既擁有實踐道德的自由,打個比方,假如你是一個被捕的間諜,敵人要你供出上級,這時候如果你只是一個自然存在物,為了保命,你當然會把所有情報都供出來。
可做一個理性存在者,你就可以為了你的信仰,為了保護更多的人而犧牲自己,寧可餓死或跳樓也不招供,這就是人的自由意志。也是人的價值和尊嚴之所在。
在康德看來,人因為自身有限性,所以要敬畏無限的宇宙,要敬畏自然法則,人更因為主體的能動性,所以要讓理性為自身立法,并且敬畏內心的道德法則。
當然了,守仁同學這一年才十歲,相當于剛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雖說不是出的天才兒童,但也不可能像康德老師走得那么遠,換言之,守仁同學對常識的懷疑,只是出于他早會的天性,不可能有什么成熟的理性思考,可恰恰是這一點早會的天性,就已經是同齡人,甚至是同時代人所遠遠不及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王陽明日后之所以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對官方意識形態,程朱理學發出強烈的懷疑和批判,并顛覆其格物窮理的思想,進而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套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心學理論,即使再此露出了端疑
聽完了小守仁別出心裁的打油詩,誅宣公的老友們大為嘆服,紛紛說,令孫這么聰明,將來定當以文章名天下,沒想到誅宣公卻得了便宜又賣乖,翻了翻眼皮說,文章小詩和何足成名。
這話咋一聽,貌似很謙虛,其實往深了想,一點都不謙虛,因為這話暗含著老人家對寶貝孫兒的高度期許,也就是說,他很可能相信孫兒日后不僅會名揚天下,而且還遠不止靠文章成名,事后來看,誅宣公此言實在不算吹牛,因為有明一代,甚至迄今五百年前,要在找出一個像王陽明這樣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達標的全能型天才,確實無從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