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陽明,明代一流的心學大師,從小立志做一名圣人,一生經歷了無數的坎坷,但依舊不忘初心,在艱難困苦之中脫穎而出, 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就應該將王陽明精神付諸實踐,平衡挫折與人生,正確對待人生的生與死。
關鍵詞:王陽明;挫折;生與死
談起王陽明,大家肯定都會想到他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重要的大師。而他一生的坎坷經歷更是讓人嘆為觀止。他從小立志做圣人,但卻因為自己的政治衷心而遭到奸人的陷害。“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動心忍性,在他這里意味著被人誣陷了在他看來也是合乎本心,歷經磨難,卻從磨難中悟道脫離。故而,王陽明先生成為了一代圣人。
《絕命詩》“學道無成歲月虛,天乎至此欲何如?生曾許國慚無補,死不忘親恨有余;自信孤患懸日月,豈論遺骨葬江魚。百年臣子悲何極?日夜潮聲泣子胥。”這首詩是王陽明先生在被劉瑾陷害后,經受了牢獄之苦和皮肉的摧殘,最后又被貶謫,途中還伴著追殺。劫后余生,我們都會猜測此時的王陽明內心是崩潰的,但此時的王陽明做了此詩,決定一搏,迷惑追殺者,跳入江中,留下了這首《絕命詩》。然而我們能從詩句里參透看到的東西太多,有他的無奈和悲憤之意。
之后接受涌泉寺道士、故人指點迷津后的,去掉避世逃難,慨然踏上萬里征程,赴任前途迷茫的龍場驛丞之際又作了一首詩歌,題目為《泛海》,“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泛海》一詩,依照標題你可能會以為陽明先生的閑情雅致,在海上游玩。其實不然,知道了它的創作背景,對這首詩歌的感覺就會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了。作者經歷了這么多的生死,還有什么艱難險阻和困苦挫折能難倒他呢?所以,這時的王陽明是豁達舒暢的,豪邁自信的。月明之夜,作者感覺自己像神仙一樣在海上御風而行,再也沒有什么能阻擋他的成圣之志了。或許這是一種王陽明面對生死的一種豁然大氣。
生活給了王陽明無數的打擊,然后又讓他在絕境里重生。作為神奇少年的他并沒有讓敬仰他的人失望。他來到了貴州,與貴州結下了流傳百世的愛與恨。在生與死的掙扎中,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成圣之志,在逆境中保持本心,影響了一代代心學學習者。
不怕挫折,直面生死的陽明精神是值得我們每一位當代人應當繼承的,而不僅僅只限制于掌握他的文學著作和思想。“君子友我,小人資我,艱難困苦玉成我”——君子和我交朋友,小人從我身上獲取利益,困難和挫折讓我變得更加堅強。王陽明的心學即是一種對待人生和生命的態度,人生在于不斷地追求自身存在于社會的價值。他在這里主要是在提醒世人時時刻刻要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了解自己所處的周圍的環境。君子、小人、艱難困苦,每一個的存在都是一種對自身修養的磨練。王陽明在面對君子,小人,艱難困苦時表現出的自己的心學之道,即是一種大無畏的修身養性之學。君子和小人成為一個對立面,但困苦和挫折能讓人變得堅強。這表現出王陽明對于自身挫折的淡然,認為生活中的艱難困苦均是塑造自己生命價值而存在的一部分。態度決定命運,意志決定人生的成敗。
我們存于人世間,就應該明白挫折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正如逆境中奮斗,苦中作樂的高士其,在與病魔的抗爭中,以驚人的吃苦精神進行創作,先后寫成100多萬字的作品。有人問他苦不苦,他笑著說“不苦!因為我每天都在斗爭,斗爭是無窮的樂趣。”還有勇把挫折當動力的凡爾納,十六次堅持不懈地投稿才被出版社接受。還有那位西班牙16世紀著名作家——塞萬提斯,一生多災多難,家庭貧寒,從小就和父親在外奔波,在這樣的困境之中,卻依然創作出了許多頗為著名的文學作品。在現實生活中,你也許會因為家庭的不和而憤憤不平,你也可能會因為學業的繁重而抱怨不止,你還會因為一點小坎坷而自暴自棄,但是有沒有想過:沒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
我們在社會中生活,不難免會有艱難困苦的出現,然而,有多少人會選擇堅強的面對它,解決它呢?還有學習了王陽明,了解到了他的不平凡,也應該去學習他不平凡的精神。勇于面對挫折,做生活的強者。被人陷害怎么了,被殺手追殺又有什么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不就應該是他經歷這些生與死過后而做出的坦然面對的抉擇嗎。自然,王陽明先生直面生死的豁然態度更是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嘆為觀止的。在我們每個人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必須面臨的三件事情,就是生、生的過程和死。不可否認的是,社會人群中,對死亡的恐懼成為了經久不變的主題。多數人都會懼怕死亡,想要逃避死亡對于提及到“死”這個字都會惴惴不安。有的人為了不死可以做到一種保健的極致,秦始皇也相信這一點,也就是去潛心修煉長生不老的仙丹。或許這也就是神話傳說里對于人怕死而設想的一個美夢吧。
其實,生與死是矛盾的對立面,有生就必然存在著死亡。這是每一個有生命的物體的一種宿命,是永遠也無法逃避和推棄的,死亡的來臨是終究會發生的事情,是一種永遠也改變不了的自然規律。誰都不想死,但每個人最終還是都會面臨死忘。因而何不嘗試坦然地面對它,用一種平和的心境對待它。就如王陽明將自己置于石墩之中,參透生死,也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之說。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之前你生存時是否有價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在我看來,人生的價值在于自身價值的展現,一個人既然存在于人世間,就有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活著的時候努力去挖掘自己的價值,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那么人生又何懼與死亡呢。
挫折,生和死,都是人生中必須歷經的一站,就如平凡的石頭經過千刀萬剮的磨練,最終成就了其無窮的身價。每個人都會有面臨挫折的一刻,也都會有面臨生離死別的那一刻。然而,在與王陽明的交流過程中,你又收獲了多少呢。王陽明給了挫折一杯烈酒,而你又會不會給挫折送上一個淡然的微笑呢。
山之峻峭,在于它既容納了參天古木,也收容了無名小草,或敞開心扉讓大雨冰雹肆意咆哮,或放寬心讓所有好與不好與之較量;海之廣闊,在于它既包容了小溪的匯入,也孕育了不可計數的島嶼,或大膽讓溪流奔跑于心間,或堅強地用海浪沖刷懷中擋著船只的那片島嶼;夜之美麗,在于它敢于挑戰黑夜的寂靜,敢于揮霍月光和星輝的光芒。人生之所以美好,就因為有人敢于挑戰人生中的挫折,敢于面對和接受生與死的平衡。
請你相信,沒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沒有敢于面對生與死的人生是無意義的人生。了解并學習了王陽明之后,我發現了“君子友我,小人資我,艱難困苦玉成我”的磅礴大氣,理解了淡然面對生死的陽明精神。21世紀的我們,勇于面對挫折是何等的重要。一些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沒有及時地解決等,造成的心理扭曲,變態,自殺事件等等,報道里講訴著大學生惡性事件頻頻發生,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這也是生活中的挫折存在形式,在它來臨的時候,請你不忘初心,勇敢面對,這樣你才會走的更遠。讓我們一起,傳承陽明精神,給挫折遞一杯烈酒。
參考文獻:[1]百家講堂資源網 上傳者:huyong; [2]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