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王陽明,大家肯定都會想到他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重要的大師。而他一生的坎坷經歷更是讓人嘆為觀止。他從小立志做圣人,但卻因為自己的政治衷心而遭到奸人的陷害。“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動心忍性,在他這里意味著被人誣陷了在他看來也是合乎本心,歷經磨難,卻從磨難中悟道脫離。故而,王陽明先生成為了一代圣人。
《絕命詩》“學道無成歲月虛,天乎至此欲何如?生曾許國慚無補,死不忘親恨有余;自信孤患懸日月,豈論遺骨葬江魚。百年臣子悲何極?日夜潮聲泣子胥。”這首詩是王陽明先生在被劉瑾陷害后,經受了牢獄之苦和皮肉的摧殘,最后又被貶謫,途中還伴著追殺。劫后余生,我們都會猜測此時的王陽明內心是崩潰的,但此時的王陽明做了此詩,決定一搏,迷惑追殺者,跳入江中,留下了這首《絕命詩》。然而我們能從詩句里參透看到的東西太多,有他的無奈和悲憤之意。
之后接受涌泉寺道士、故人指點迷津后的,去掉避世逃難,慨然踏上萬里征程,赴任前途迷茫的龍場驛丞之際又作了一首詩歌,題目為《泛海》,“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泛海》一詩,依照標題你可能會以為陽明先生的閑情雅致,在海上游玩。其實不然,知道了它的創作背景,對這首詩歌的感覺就會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了。作者經歷了這么多的生死,還有什么艱難險阻和困苦挫折能難倒他呢?所以,這時的王陽明是豁達舒暢的,豪邁自信的。月明之夜,作者感覺自己像神仙一樣在海上御風而行,再也沒有什么能阻擋他的成圣之志了。或許這是一種王陽明面對生死的一種豁然大氣。
我們在社會中生活,不難免會有艱難困苦的出現,然而,有多少人會選擇堅強的面對它,解決它呢?還有學習了王陽明,了解到了他的不平凡,也應該去學習他不平凡的精神。勇于面對挫折,做生活的強者。被人陷害怎么了,被殺手追殺又有什么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不就應該是他經歷這些生與死過后而做出的坦然面對的抉擇嗎。自然,王陽明先生直面生死的豁然態度更是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嘆為觀止的。在我們每個人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必須面臨的三件事情,就是生、生的過程和死。不可否認的是,社會人群中,對死亡的恐懼成為了經久不變的主題。多數人都會懼怕死亡,想要逃避死亡對于提及到“死”這個字都會惴惴不安。有的人為了不死可以做到一種保健的極致,秦始皇也相信這一點,也就是去潛心修煉長生不老的仙丹。或許這也就是神話傳說里對于人怕死而設想的一個美夢吧。
其實,生與死是矛盾的對立面,有生就必然存在著死亡。這是每一個有生命的物體的一種宿命,是永遠也無法逃避和推棄的,死亡的來臨是終究會發生的事情,是一種永遠也改變不了的自然規律。誰都不想死,但每個人最終還是都會面臨死忘。因而何不嘗試坦然地面對它,用一種平和的心境對待它。就如王陽明將自己置于石墩之中,參透生死,也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之說。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之前你生存時是否有價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在我看來,人生的價值在于自身價值的展現,一個人既然存在于人世間,就有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活著的時候努力去挖掘自己的價值,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那么人生又何懼與死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