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具有反直覺思考的能力。什么是反直覺思考呢?今天我們通過三部分內容來詮釋,分別是“隧道視野”、“事后諸葛亮”、“帶羽毛的飛機”。
1.隧道視野
隧道視野指獲取信息的途徑單一,猶如置身一個隧道,看到的只是前后非常狹窄的視野。
信息匱乏或者思考不全面是引發“隧道視野”的根本原因。除了外在環境誘導,自身不良情緒往往也會讓大腦陷入“隧道視野”的思維模式,左右人們對決策的判斷。對此,拿破侖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如何擺脫“隧道視野”呢?
①明確考慮備選方案;②情緒激動時不做重大決策。
2.事后諸葛亮
在事情發生之后,即使一個笨人也可以裝作聰明。這種事后認為自己對結果的預先了解程度,比實際要深的現象叫“事后諸葛亮”或“后見之明偏見”。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后見之明偏見”的心理傾向,這會導致人們傾向于高估自身能力,從而阻礙他們從經驗中學習。那么,在重大選擇面前,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事前諸葛亮”呢?
記錄決策日志。實時實地記下每個決定背后的基本原理以及你所期待的結果,并在事后及時總結得失。例如,你在猶豫要不要做一件事時,可以找一張紙,羅列出做與不做這件事情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好的壞的都寫出來,
3.帶羽毛的飛機
你見過帶羽毛的飛機嗎?在萊特兄弟成功發明飛機之前,人類對飛行已經有過大量的研究。最初的靈感來源于飛行動物,早期研究人員發現幾乎所有有翅膀和羽毛的動物都能飛行,于是他們把飛機做成了翅膀形狀的物體,并在上面粘上羽毛,然后爬上高處,振翅往下跳。雖然最后羽毛飛機墜毀了,但是整個過程,從靈感、行動到結論的得出,這其中包含的觀察、分類和整理,“三部曲”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今日晨讀分享書目《反直覺思考:斯坦福大學思維自修課》,作者:邁克爾?莫不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