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的電影《血戰鋼鋸嶺》,講述在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主人公軍醫戴斯蒙德·道斯不愿意在前線舉槍射殺任何一個敵人,他成為一名軍醫,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著其他戰士們的排擠。盡管如此,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在沖繩戰役中救下75名戰友,這讓他成為一個傳奇。
? ? ? ?這部片最大的亮點就是:先拋出了一個絕對爭議的問題,一個士兵主動參軍卻不肯拿槍殺敵,又不肯自動退伍,然后還振振有辭說有信仰要當軍醫,而當軍醫需要專業性,不是誰報了名就能當上的。那么請問,在嚴肅的戰爭時期,遇到這樣的另類士兵,大家會怎么對待這個問題。而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其實就是反映這個國家的基礎價值觀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太尖銳了,它涉及到了信仰、律法、人情的全部層面。現在,讓我們來看美國人是怎么解決的:
? ? ? ?戴斯蒙德當上新兵后不愿拿槍的怪異行為使他面臨軍事法庭的審判,這時他那位參加過一戰的父親,即不愿意他當兵去冒死亡的險,又要幫他上前線,他在關鍵時刻幫兒子去走后門。他找到他一戰時的老戰友,時任美軍中將的老上司說情,并得到老領導的支持,他拿著中將批示的信直闖軍事法庭,交給了法官,于是本來要面臨軍法指控的戴斯蒙德順利過關,不僅實現不用配槍,還可以當軍醫。可見美國也是有走后門辦事這回事的,而且領導打招呼也一樣很管用。換做在中國,應該做父親的要么為這樣的兒子感到羞恥,向軍隊道歉,要么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讓兒子被判罰成功而不用上戰場去受死。而戴斯蒙德的未婚妻,換成現實一點的女孩在得知他參軍時,估計會讓他決定,要么留下來結婚,要么分手,等你活著回來再說繼續交往的事。可是人家卻主動提出要戴斯蒙德向她求婚,并且去軍事法庭支持他堅持他那無厘頭的信念。
? ? ? ?由于上至領導下至家里人,大家都這么“放任” 戴斯蒙德任性胡鬧,最后他上了前線。而他不負重望,雖然不發一槍,卻冒死在鋼鋸嶺救下75人。我在想假如大家都照章辦事,堅持原則,不讓提出非理要求的戴斯蒙德上前線,這是放之四海都說得通的,但是后面那75個人的性命說不定就挽救不了了。
? ? ? ?這個邏輯在美國一再出現,另一個電影《拯救大兵雷恩》也同樣狗血,一個家族的男孩都上前線了,一一陣亡,只剩一個雷恩生死未卜,為了給他們留后,政府決定派一個特戰隊7個人去營救雷恩一個人,那7個人都戰死了。有許多人爭議這個營救,難道那7個人的命就不如雷恩嗎?不是的,這兩個事件雖情節不同,但是背后的邏輯相似,就是美國人總能干出這種超常規的事出來,而為什么總能干出超常規的事呢?因為上至他們的首腦,下至老百姓,他們都從骨子里有一種文化共識,讓他們能包容“超常規”。
? ? ? ?從哪里看出他們的這種文化共識呢?從另一個側面看,二戰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是個坐輪椅的殘疾人,可是美國人允許這樣的人當總統。在別的國家,恐怕連審美觀都過不了,更別提選民的選票支持了!而素有種族歧視問題的美國,8年前也選出個黑人總統奧巴馬上臺(雖然他在任上沒少跟中國過不去,我們從心眼里不歡喜他),從事上講,這在東方國家恐怕就不容易。
? ? ? ? 那么他們這種包容異類的文化,到底又有什么價值呢,有的!這就是一個國家有創造活力的源泉。一個人,當他的表達從小就總是被壓抑,思想從小就總是被禁錮,那么他就沒有創造性和活力,他沒有獨立的人格。由一大群這樣的無獨立人格缺少創造性的人組成的國家,能有活力和競爭力嗎?答案不言自明。在當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的協作越來越緊密,在將來原來許多簡單重復性的工作是可以用電腦、機器、人工智能去完成的,那么剩下來留給人類的,將會是機器無法替代的有創造性的工作。那些思維活躍的人、敢想敢干的人、有點子的人、能與別人有差異化的人才是寶,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而培養這樣的人才需要包容他們的文化土壤,因為這樣的人也許在早期他總是會給你出點亂子,惹點麻煩!但是他們會讓這個世界的元素變得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