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個包圍戰,義理就是中間那一點點,但是你一定要畫一個大大的包圍圈,廣博的去學習,觸類旁通,沒有“旁”,就沒有“通”。當你確定一個學習的目標,就要圍繞它廣博的讀書學習,讀一本書,聽一堂課,往往并不能弄懂,不懂沒關系,學習的過程是埋下伏筆,播下種子,這些埋下的東西,會潛伏,會生長,會與你之后看到、聽到、學到、遇到的東西互動,功到自然成,到時間就通達了。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自得之也?!薄?/p>
這一段,把學習的本質講透了,也可以說是心學的源頭,“取之左右而逢其原”這一句,也是王陽明講課喜歡引用的。
朱熹講解說:造,是造詣;深造,是進而不已。道,是進為之方。君子依靠正確的方法來得到高深的造詣,就是為了自己能得到那道理。
什么叫自得之呢,朱熹說,是默識心通,得到自己心里去。張居正說,“取之左右而逢其原”的“原”,就是心。因為“天下無心外之道,亦無心外之學”,學習義理之道,一定是學到自己心里去,你的心,和這義理一致了,叫心與理一,理與心會,精神凝定,外物不能搖奪。則居之安,資之深,那義理在你心里牢固地掌握,住得很安穩,積蓄很深。如果你的造詣不夠,沒有真學到心里去,那居之不安,你總是不能按那義理要求去做,不能知行合一,你還是沒學到。
自得之,學到心里去,學以潤身,學到身上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條血管里去,則取之左右而逢其緣,事感于外,理應于中,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上下左右,無往不利。就像我們說的,當你心里裝著正確的問題,滿世界都在給你答案,左右逢源,走哪哪都看見答案,這就是學到心里去了。
相反,如果沒學到心里去,就像我們學這孟子,只是站在外面看,你只會覺得“嗯,孟子講得不錯”,但其實跟你沒關系,你也不會按他說的去做。不去做,是因為心里沒有,讀書也就是看看熱鬧。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薄?/p>
孟子說: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解說,是為了在融會貫通之后,再回歸到最簡約的總結。
大道至簡,如王陽明說,就是幾千年圣人傳下來那一點真骨血。但是,這一點真骨血,你不是拿著這一點就會,而是廣博地學習,最終自己由繁而簡再走回來,自己總結出來。
張居正講解說,天下之理,不求于博則識見淺陋,不能觸類旁通;不反之于簡約呢,則功夫汗漫,無所歸宿,不知道你這人到底是學啥的。所以君子治學,凡天地民物之跡,詩書六藝之文,無不旁搜遠覽,偏觀盡識,學之極其博矣。這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或者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或者百戰歸來再讀書。學習之余,又對那所學的東西,無一事不究竟其道理,無一物不窮盡其變化,或者向老師請教,或者與朋友交流,辨析得非常詳細。這樣學習,不是為了夸耀自己學識淵博。而是因為義理散見在萬事萬物之中,要一點點把它收拾起來,由支派而窮其本源,由節目而得其要領,反之于簡約之地。這樣由博到約,由繁到簡,才是我真正學到了。
學習是一個包圍戰,義理就是中間那一點點,但是你一定要畫一個大大的包圍圈,廣博的去學習,觸類旁通,沒有“旁”,就沒有“通”,學習沒有盯著一個點死學把它學通的,都是旁敲側擊,從旁邊敲通的。當你確定一個學習的目標,就要圍繞它廣博的讀書學習,讀一本書,聽一堂課,往往并不能弄懂,不懂沒關系,學習的過程是埋下一個個伏筆,播下一粒粒種子,這些埋下的東西,會潛伏,會生長,會與你之后看到、聽到、學到、遇到的東西互動,在這互動之中,功到自然成,有一天自然就通了,通了,這事對于你來說就簡單了,這就是由博到約。
所以經常有的同學參加了一堂課,不滿意,表示“沒學到什么東西”。這往往是不懂學習,就一堂課,你想學到啥?就算“學到”的,下課鈴響的時候已經忘記了70%,第二天95%都還給老師了。能留下一句話,已經一輩子受益。學習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終身持續不斷。
相反,如果上一堂課,覺得“學到了很多東西”,那反而可疑,可能是追新逐異,聽了很多嘩眾取寵的新鮮詞兒,有毒。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