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只靠苦練功夫,沒有任何秘笈。但是,人人都貪巧求速,都想學秘笈,所以圣道不傳,騙子發財,看你骨骼清奇,就賣秘笈給你,騙取你的錢財,浪費你的時間,是謂謀財害命,都是你自己送上門去的。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梓匠,是木匠。輪,是車輪,輿,是車廂。規,是圓規,用來畫圓;矩,是曲尺,用來畫直角和方形。
孟子說,木匠可以把制作車輪或車廂的規矩準則方法傳授給別人,但并不能保證讓人成為能工巧匠,那是要靠自己去悟的。
朱熹注解說,下學而上達,下學可以言傳,上達必由心悟。
朱熹的心悟從哪里來?從頓悟來。頓悟從哪里來,不是打坐靜思,而是實踐練習。所以王陽明年輕時對著竹子“格物致知”,結果什么也沒格出來,什么也不知道。到了知行合一,就無所不知。
所以,上達的心悟,還是在下學中悟,在實踐中悟,聽到老師教的,只是曉得些說法,并不算知道,只有照著去做,一遍一遍的做,知行合一,才是“全—身—心”的學習。
讀到這一段,我想起鵝湖之會,朱陸之辯。陸九淵說朱熹的理學只是“支離”,因為在書堆里研究義理,都是支離破碎,不能得到本源全體。朱熹說陸九淵只是禪,因為不讀書,也不立文字,就靠什么“心學”,不就是禪宗嗎?根本不是儒家。
陸九淵當然不是不讀書,他是把書都讀遍了,然后跟人家說讀書沒用,只要找良知良能。你如果沒有讀過他讀的那么多書,你進入不了他那個不讀書的境界。讀書是“不讀書”的前提。他說不立文字,后人還是要把他的所有講話通信都收集起來,變成一部《陸九淵全集》。
到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真正把這個題破了。從用耳朵聽,用眼睛看,動手動筆記筆記;從用心學習,用腦學習,到用肌膚學習,用肢體學習,從用大腦神經學習,到用脊柱神經學習,從形成大腦記憶,到形成肌肉記憶。
只有用你的肌膚去觸碰,用腳去丈量,用手去做,才能和五官五感,和心腦呼應,才能悟道。這悟,真不是心悟,還有腦悟、眼耳口鼻舌悟、四肢四體悟,身體每一個毛孔,每一個細胞都悟,你就可以天人合一,出神入化,信手拈來,巧奪天工。
我們總是在“研討”一些事情,往往是因為我們動手做得太少。只要你動手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其義自見。
張居正對這段也有講解,其中一句話,說出了普通人的大毛病:“學者要當會道于心,以俟其自得之機,豈可求道于言,而疑其有不傳之秘哉?”你把老師教的,放在心上,反復練習,不斷積累,靜候佳音,總有自己頓悟的一天,不可求道于言,總覺得老師還有什么不傳之秘沒傳給我。
張居正的話啊,太深刻了!從吳承恩的《西游記》,到金庸的《天龍八部》,歷代無數小說家言,甚至禪宗公案,都有一個“密室弟子”的段子,師父把不傳之秘,只傳給某一個人,那一夜月圓之后,他就成了天下第一。張居正就告訴你,沒有不傳之秘,師父要教的,都教給全世界每個人了,就那么簡單,學不學到,是自己刻苦的事。
但是,人人都貪巧求速,都想學秘笈,所以圣道不傳,騙子發財,看你骨骼清奇,就賣秘笈給你,騙取你的錢財,浪費你的時間,是謂謀財害命,都是你自己送上門去的。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