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是不幸的,即使現(xiàn)在國家富強,人民安泰;總有人是幸運的,即使偶然天災人禍,生靈涂炭。
記得有個哲人這么說過:曾經(jīng)我也抱怨社會不公有些人生活奢靡而我連鞋子也穿不上。但當我看到一個沒有腿的人的時候,我又開始感覺到自己是幸運的,起碼比起一部分人是這樣的。又有哲人這么做過:在火車將要啟動的時候,急匆匆地踏上車門,不小心一只腳被夾了一下,鞋子掉在了門外。火車啟動了,他沒有猶豫,隨即將另一只鞋脫下來,也扔出窗外。一些乘客不解地問他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丟掉,他回答道:”這一只鞋無論多么昂貴,對我而言已經(jīng)沒有用了。如果一個窮人正好從鐵路旁經(jīng)過,他就可以得到一雙鞋,而不是一只鞋。”前者說明無論多么詛咒自己的命運,請不要一直抱怨,生活總是能夠的。后者說在自己發(fā)生不幸的時候也要考慮到能為別人制造一點幸福感,而不是一味哀怨。
在這片大地上,人們把這兩種情緒稱為包容和感恩。筆者也認為這兩種品質是最珍貴的品質,優(yōu)勝于其他一切品質。誠然,古人眼里“仁”與“德”才是品質之王,在筆者卑微的眼光看來,這兩者就是包容與感恩。符合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類比于:德者才之帥也。在如今變幻莫測的信息時代里,這兩種品質更顯得尤為珍貴。在地震這樣天災人禍面前廣大炎黃兒女一方有難八方支持。無數(shù)平時卑微到塵埃里的平頭百姓、各行各業(yè)的支柱者、心系祖國的海外同胞都凝聚一心,感恩社會,報答社會。這樣的一些人永遠值得所有人尊敬與感恩。他們感恩故而支援災區(qū),我們?yōu)膮^(qū)之外的人也該感恩,因為我們擁有品德高尚的同胞。而對于沒有對災區(qū)作出實質性貢獻的人,我們也要學會包容。沒有人會不愿意幫助其他人的,除非條件實在不允許。一切的網(wǎng)絡暴力、胡亂指責傷害的不僅是那些無能為力的人,同時你也在傷害自己。因為你把自己最寶貴的品質“包容”棄之腦后。當然所有人都有權利去糾正其他人所犯的錯誤,然而在指責的同時,一定要捫心自問一下,這樣的指責出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