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團隊的開發階段質量控制規范,總是覺得缺少一個整理的框架,直到被媳婦提醒可以考慮下CMMI,恍然大悟。果然使用CMMI的過程方法可以很好的描述,而且成體系。由此引發一個思考,體系化過時了嗎?
答案很明顯沒有過時,當下敏捷、精益所謂的這種輕量化,靈活的過程方法比較熱門,但是發現現在敏捷和精益也在講成熟度,你會發現這不就是體系化嗎?體系化已死!還是敏捷也在走向死亡?
從根本而言,敏捷只是一種理念,起初它并沒有一個框架來實體化,經過多年的摸索,業界逐漸積累了一些實踐,故而有了梳理這些實踐來表達敏捷理念的訴求。敏捷成熟度也就這樣應時而生了。從這點上看他和體系化過程CMMI誕生過程應該也是一致的,理念到實踐到框架體系化。但是目前敏捷的成熟度“很糟糕”,我對它的成熟度前景比較悲觀。因為它的理念本身“天生殘疾”,理念上它自己是反對體系化的--天生反骨;理念上強調靈活性,所以在操作層面很難有一個公認的框架。
所謂的CMMI這種強調過程、和敏捷這種強調價值/人的兩種過程模型,我認為都是在組織人為一個目標達成的。但是兩者對人的技能和素養的要求程度是不同的。CMMI強調過程思想根源來自于傳統生產模式,天生懷疑人的技能和素養;而敏捷是相信人的技能和素養的。也即是說兩種過程模型對人的技能和素養要求是不一致的。
當前組織去選擇過程模型時,都是被所謂的VUCA制造的焦慮感所忽悠,只看到了外部環境的訴求,而忽略了內在環境。我們應該自問內在環境適應何種過程呢?與我而言,職場15年的閱歷,我認為內在環境--人的技能和素養是在不斷下降的,在這種內在環境條件下,體系化似乎是更為正確的選擇。
另外,無論外部環境帶來交付如何快節奏,但是在某個節奏片段它實際上是比較穩定的,此時,體系化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何況對于每一個人的素養究其實質也是個人體系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