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有人如此憎惡"香菜",而你卻對它愛的死去活來?
起因:
送別總是聚餐,兩頓飯都有鴨子,只不過一個做成我愛吃的甜口,一個做成別人愛吃的辣口,這種差異讓我第一次對味覺產生了興趣。
而晚上回來和舍友聊天,無意中聊到了香菜,舍友竟然對其無比憎惡,而且情緒激動地稱其有一種"臭大姐"味道,而我則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這讓我和味覺的個體差異性聯系起來。而我最覺神奇的是,舍友可以用一種熟悉東西的味道來描述吃到的香菜,或者說只是聞上去的香菜。
于是借助朋友圈的力量,我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萬能的朋友圈啊,有沒有要加入全球反香菜聯盟的朋友啊?我想問下那些討厭香菜的朋友們,你們吃香菜會感覺到你們吃到了什么?有朋友吃香菜會感覺他們好像在吃七星瓢蟲。你呢?
我本來以為我收獲的回答會是一堆動物或者稀奇古怪的名字,比如:臭蟲,花大姐,臭鼬,屎,臭腳,臭屁……可是我得到的回答卻出奇的統一,幾乎都和臭蟲有關。而且從人們回答的語氣來看,我還讀到了一種恐懼和無比憎惡的情緒。這就讓我非常好奇,我決定搞清楚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因為我之前有過關于嗅覺和味道的一些生理知識和現象的儲備,所以我想的要無比深遠。
我先是求助了果殼,后來查閱了知乎,詢問了quora,翻閱了wikipedia,讀了一篇專業機構關于此問題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的文獻報告,最后我寫下了以下這些可以用恢弘和蕩氣回腸來形容的文字。
先說好,如果你讀完覺得很爽,請打賞,意思意思就行,也算對我的支持和鼓勵。
下面我開始正文:
對這種涼菜毀滅者,豆腐腦專業黑,肉食破壞王,堪稱狗日的都不為過的「香菜」之問題的理解將直接會對以下幾個問題產生觸類旁通,醍醐灌頂的頓悟。
(1)狗為什么喜歡吃屎?
(2)貓為什么吃屎?
(3)兔子為什么吃屎?
(4)大猩猩為什么吃屎?
(5)為什么你煩躁不安罵人時,會說:你去吃屎吧?
(6)為什么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7)為什么南方有名的食物臭鱖魚,吃起來卻那么鮮美?
(8)為什么你不敢吃飛魚罐頭?
你知道我們的視覺是怎么看見東西的嗎?你知道我們每個人看到的同一個紅地毯其實是不一樣的嗎?
它的基本邏輯就是:感受器轉換成電信號,電信號在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形成圖像。
那你知道我們是怎么聞到氣味,怎么品嘗出食物味道的嗎?
聰明的你可能會猜,應該和上面差不多吧!
恭喜你,答對了!科學家們按照這個邏輯苦苦尋找,可是對于嗅覺機制的研究始終沒有視覺和聽覺那么透徹,甚至更準確的說,人類現在還是嗅覺機制的門外漢,完全沒有觸碰到嗅覺產生的核心。
所以,這里我們討論的味道,我會更多的從宏觀實例去加以綜合分析,沒有醫學基礎的朋友也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會聽不懂。
事例一:你知道麝香嗎?
麝香的"麝"字有一個鹿的偏旁!
不錯,麝香,其實是從麝鹿囊腺里分泌出來的一種有刺激性臭味的東西,用以標記地盤,宣誓主權,驅趕其他動物。
但是我們為什么會覺得它很香呢?
那是因為我們把它稀釋了400倍。
同一種東西,因為濃度不同,我們聞起來的氣味也會完全不一樣。
這里,請記住關鍵詞「濃度」。
事例二:為什么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這里我說的更多的是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而不是空運而來的長沙臭豆腐。
豆制品的蛋白含量很高,這個你肯定知道。就像我在小麥一文中提到的一樣,豆漿或豆腐是農耕文明的智慧人民補充蛋白質的魔法。
臭豆腐主要是放臭的,其中一些發酵微生物功不可沒。這些微生物們把大分子的蛋白質,分解成了其基本單元"氨基酸",同時有些時候也會分解過頭,被微生物吃進肚子里,消化成了氨氣和氯化氫,也就和我們人類的臭屁有了共同的物質組成基礎。散發出來,自然有股臭味。
不過,那些已經被分解的氨基酸,卻更容易被我們的味覺感受細胞識別,比如做成鮮美的味精的"谷氨酸",比如有淡淡甜味的"甘氨酸",你看起名字的時候,肯定是哪個科學家覺得這東西也無害,索性就嘗嘗,來了一口發現是甜的,于是就用了甘甜之意的"甘"字來為其命名。
現在你有沒有搞懂,為什么臭豆腐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呢?
這就好像微生物分解蛋白質產生了氨氣這個障眼法,迷惑了聞味的你,如果你足夠勇敢,將會品嘗到營養口感俱佳的“蛋白”盛宴。
這里,「對不起」,沒有提煉現成兒的關鍵詞。你可以自己沒事琢磨琢磨,提煉一下。
事例三:香菜是半輩子菜!
有人說,香菜是半輩子菜,前半生愛吃的,后半生就不愛吃,反之亦然。這可不光是有人說的,我的朋友也確實證實了這一點,小時候打死都不從的,現在看來好像也沒那么反感了。
就像我小時候最討厭吃胡蘿卜,我媽媽總是以其維生素豐富逼著我吃,那是我們吵架或者生氣的根源,僅僅因為胡蘿卜。而現在我對其沒有什么特殊的感覺,有時侯伙食不好,我還會把餐盤里面的胡蘿卜一一吃光。
就像一句很有哲理的話講到: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覺其香。
學過醫的朋友,肯定已經想到了一個關鍵詞,因為你做生理題的時候,無數次的選到過這個答案:「適應」,或者說「感受器的適應」。
不學醫的你肯定也深有體會吧!
好了,三個故事講完了!
現在我來重復一遍問題:為什么你如此憎惡香菜,而有的人卻"趨之若鶩"呢?
一項對于此問題的研究發表在了《Flavour》雜志上,這篇2012年發表的GWAS(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通過問卷的方法篩選出了將近15000名覺得香菜有股"肥皂味(soapy)"的歐洲人,并對其基因做全基因組分析,企圖找到這種差異和基因的關系。
聰明的你是不是要下結論了呢?
原本我讀到這里的時候,也有些激動,以為真的找到了根源。但后面的發現,也許這就是一個受過科學訓練和教育的人所具備的特有素質吧!知乎,quora包括wikipedia的結論都止步于此,而我找來了原文獻,仔細的向下讀了讀,結果確實有意外的收獲。
之所以會有下面的重大發現,主要是我對文章題目那個「near」產生了懷疑——那他們到底是找到了還是沒找到呢?
文章在一個不顯眼的地方,坦誠的寫出了這樣的文字。這也是題目含糊其辭的原因,或者因為這句話,道出了文章的實情。
這種基因層面的所謂單核苷酸多態性到底對現象級的結果會產生多大的影響?我們估計的是其可以產生80%的影響,但是實際計算出來的卻只有不到40%,這似乎證明了表觀遺傳學和環境因素對其可能有深層更為最重要的影響,比如很多人開始不喜歡吃香菜,后來就可以吃甚至喜歡吃了,你不能說他們的基因在某個時間段發生了突變。
里面的很多名詞,你可能不懂,不過應該不影響理解這句話。
你如果非要讓我解釋,我也解釋不清楚,因為我并不是非常懂。
或者,我可以坦白,我根本不懂。
不過我可以稍微解釋一下:他們是怎么計算的?
所以這篇文章,對解決香菜的問題的分量有多大,你在心里也該有個數了吧!
看似一個牛逼轟轟的實驗,可能最后根本沒有解決問題,不過卻為我們思考問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方向。
我再給你講一個故事吧!
事例四:北極圈內的人們冬天吃什么?
在北極圈內漫長的,沒有任何食物可以尋找的冬天,愛斯基摩人烹調了一種叫臭海雀的食物。它的基本制作工藝是把用網捕捉的海雀成堆的連毛都不拔的塞進海象或者海獅的肚子里,然后踩著擠出空氣,用針縫好,等待一段時間發酵。冬天的時候拿回來,打開肚子,從里面拿出帶毛的臭海雀,拔掉毛,瞅準屁股,用嘴一吸,把內臟一股兒腦的吸進嘴里。
說到這里,你會覺得愛斯基摩人很可憐吧?冬天只能靠吃這么惡心的食物來維持生存以越冬。可是你錯了,他們吃的卻是津津有味。在他們眼里這是一道美食,小孩不斷咽著唾液,滿眼期待的看著爸爸把海雀的毛拔掉遞給他,迫不及待,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這個故事的關鍵詞,你還是自己想吧!我覺得有點惡心,先去吐一會兒。
最后,我們回到香菜這個問題上來。
漫長而古老的進化,讓人們有了不同的進化方向和差異,但都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生存下去。據統計,當然我不知道這是怎么統計的,東亞人中有21%討厭香菜,歐洲有17%,中東和南亞只有3-7%,這種統計似乎符合進化賦予寒區人民的獨特稟賦。
如果按照濃度理論來講,北極圈內人們和那些可以把香菜吃出臭大姐味的人們,似乎是對氣味的兩種敏感程度,前者異常遲鈍,吃著臭東西還覺得香;而后者相對敏感許多,他們可以察覺某種具體成分很細微的濃度,濃度高了,他們就會聞出別的奇特味道來。
這種遲鈍似乎是進化賦予北極圈內人民的一種獨特稟賦和恩惠,讓他們在戰冰斗雪之余吃上營養價值和口感俱佳的食物來可以補充能量。
但是這種天賦給了北極圈外,有豐富食物的你來說,好像就成了一種負擔,就像心理敏感的人多疑周遭的舉動一樣。
正是這種味覺上的敏感,讓你與眾不同,讓你與一些食物格格不入。
那些反香菜聯盟的親們,其實是比我們這些能吃香菜的人對某種醛類的味覺發達許多,按照麝香的臨界濃度來粗略計算,大概比我們敏感400倍之多,他們其實才是真正的嗅覺味覺之王,而我們這些無法理解的人類早已經弱爆了。
進化給了我們「天賦」來生存,而環境給了我們「適應」來改變,讓前半輩子憎惡香菜的人有機會品嘗香菜的另一番滋味。
機體的奇妙就在于此!
生命的多樣性也許也就在于此,所以如果下回遇到一個不吃香菜的家伙,你應該心生敬佩,敬佩他敏銳的嗅覺,你目前無法企及,而不是無法理解其不可理喻或神經兮兮。
生命的這種多樣,需要我們更多的包容,理解差異的同時你也在拓展著自己的胸懷,你變的不那么刻薄,你變的更加大度達觀,也許這才是我們對生命豐富性所應該持有的基本態度。
如果清楚這個,我想川普也許就不會打著種族歧視的牌來贏得選舉了。或許,正是因為他太清楚這個道理了,才利用了人們的狹隘,用一句深入人心的口號:"make America greater AGAIN",逆襲完勝了希拉里!
最后,告訴你兩個小秘密:
(1)香菜,其實還有一個名字叫"臭菜"
(2)香菜的英文名是:Coriander,而臭蟲這個單詞的希臘文是:Koris,也可以寫成:Cois,你看和香菜的詞根像不像!
關于多樣性和包容性,我想最后通俗的引用莫言的話做結:“當很多人都哭的時候,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全文完
半夏長安嘔心瀝血之作!
謝謝您的打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