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菜,在中國還是比較受歡迎的,尤其是北方人的最愛,燴面、拉面如果少了香菜,總會讓人覺得不夠味,沒了靈魂。
香菜原本不叫香菜,香菜是民間百姓給它的美稱。據說是因為它本身有一股臭味,但人們又非常喜愛,但總不能叫臭菜,于是就反著叫,叫香菜。
香菜的大名其實很文藝,叫芫荽(yansui ),這個稱呼可是來源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以才有人叫它“鹽碎”。
中國并不產香菜,它原產于歐洲地中海地區,到了公元前一世紀時,中國西漢的外交官張騫,出使西域時順便帶回來的。
香菜在北方許多地區叫“鹽碎”,很多人不理解,它為什么叫“鹽碎”呢?其實,它的名稱還有芫荽(sui)、鹽荽(sui)、胡荽(sui)、香荽(sui)、延荽(sui)、鹽須子、漫天星等。
張騫出使西域將香菜帶回來時候,誰也不知這種菜叫什么名字,要知道西域地區小國有很多,語言也是復雜多變,而且張騫帶回的東西也不少,不可能把所帶的東西都用當地的文字記下來。
香菜種子帶回內地后,人們就開始種植了。我們從西晉博物學家張華寫的志怪小說集《博物志》中看到這樣的記載:“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胡荽,種子歸…。這說明,香菜剛傳進來時,當時被稱胡荽(sui)。
為什么給香菜起個“荽(sui)”字呢?“荽”字上面有一個草字頭,說明這是一種草本植物,草字頭下面加上一個“女”字,可能是一個好的意義。“荽”萎有干枯衰落的意思,我想是不是表示香菜容易干枯,不好貯藏。但不管怎樣,也可能是覺得這個胡荽聽起來不太好聽,于是人們就叫它香荽了。
漢朝時,中原人將西域統稱為“胡”,所以,當荽進入后,也就把它叫做胡荽。有人調侃說這個“荽”字,就是為了香菜而產生的。
后來到南北朝后趙國時,由于趙國皇帝石勒自己是胡人,所以胡荽在他聽來就很不順耳,于是下令改名為原荽,后來又演變為芫荽。
在北方大部分地區人們卻將香菜叫“鹽荽”“鹽碎”,有人說是因為人們認為香菜還是不夠香,不夠響,就突發奇想,就為它重新起個名字。
其實,真正的原因我想是由于“鹽碎”和香菜本名“芫荽(yán suì)”的發音一樣。特別是在書寫時,芫荽這兩字就不是太好寫,為了省事,人們干脆寫“鹽荽”或鹽碎”了,加上和以前名字的發音一樣,并沒有人在意。當然這也和香菜要切“碎”才食用,所以,“鹽荽”或“鹽碎”的叫法和寫法也就在民間流傳開了。
香菜的莖葉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芳香味,《說文解字》中,就對于芫荽進行了解讀,芫字,魚毒也;荽字,香口也,就表達出香菜具有很香特殊的氣味,可是吃用起來卻滿口香味。
就是香菜的這種“香味”對于喜愛吃的人來說,那是一種美味。而對于不喜歡吃的人來說,就非常討厭了。
據非官方統計,全世界約有15%的人不喜歡吃香菜,而且很抵制香菜。
因此,在6年前,世界各地討厭香菜的人們就聯合成立了反香菜聯盟,還將每年的2月24日定為“世界討厭香菜日”。而且在這一天,他們還會采取各種行動來表示對香菜的抗議,發泄他們對香菜的討厭和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