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說,“讓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這個世界,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是這個世界最終并非你所想象。” 讀過之后讓我處事坦然很多。本以為完全理解此名言,直到看到這句話,“你感到不耐煩不是因為我做了什么,而是因為你期待我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原來溝通層面,也是這么個理。兩句話表達了同一個意思,我們所有煩惱的根源,不是來自別人,而是自己的預設。
此話出自《非暴力溝通》,書中提到很多在語言溝通中視而不見的認知偏差,讓我有一種透過現象看清本質的通透感。
《非暴力溝通》一書,看上去是老生常談的溝通技巧,其實這種被稱為“愛的語言”的溝通方式,與功利的說服和影響力技能完全不同,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出于幫助別人的強烈愿望,能夠使人加深聯結、友好共處。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1984年創立了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成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是他的外祖母,即使自己再窮,她也會用實際行動去關心別人。
在美國的大蕭條時期,她讓生活無以為繼的裁縫一家四口與自己同住了三年。還曾救助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漢,讓他在家住了七年之久。外祖母的大愛深深影響了盧森堡博士。從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系畢業后,他去到60多個國家,幫助解決小到家庭瑣事,大到種族爭端等各類問題。直到2017年去世,致力于傳播非暴力溝通技巧50余年。
“非暴力溝通”是指用不傷人的語言進行交流。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引導我們通過理解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一方面坦誠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投入地傾聽他人,從而走出情感的局限、轉換思維的方式,不再把自己禁錮在對自己和他人的不滿中,成為一個熱愛生活且平和的人。
在對話的時候,我們感覺被冒犯,而對方并無此意,問題出在哪里?在交流中,雙方感覺聊的不是同一件事,問題又出在哪里?《非暴力溝通》一書通過解析多個容易混淆的概念,為我們找到了失敗溝通中的所有癥結。
首先,觀察并不是判斷。
觀察是指聽到、看到的,不帶任何判斷的。比如,“他長得丑”并不是觀察,因為說美或丑屬于評論。“他不吸引我”更靠近觀察的結果。
為什么表述客觀的觀察結果如此重要?因為一旦說話者措辭夸張,并且,一般這樣的夸張是帶有指責的,那么對話的另一方就感受到了不客觀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對話的進行。生活中常見的吵架,一般都是這樣開頭的,“你從來沒有關心過我”,這樣“一棍子打死”的評論,很難讓人心平氣和地溝通下去,于是對方來一句,“你總是說我不關心你”,又是一個言過其實的論斷,可想而知,如果不改變態度,接下去兩人不是罵戰就是冷戰。這就是為什么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其次,感受也不是判斷,它來源于自身。
很多人,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因為成長于推崇情感不外露的文化背景下,并不善于直接表達感受。有人認為自己很會表達,但仔細想想,我們表達的到底是感受還是判斷?
簡單來說,感受可以分為好的和不好的,也就是當需要被滿足和沒有被滿足時的兩種狀態。但這與判斷是有本質區別的。“我覺得你不信任我”,并不是感受,而是對別人的判斷。用“我很失落”來描述或許更合適。
然而,日常生活中,由于表達習慣、文化背景、面子和自尊心,當感受說出口的時候,就變成了“你讓我很失望”這樣的指責。其實,讓我們失望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預設,也就是非暴力溝通中的第三個要素--需要。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兩句話,負面情緒的來源,是現實與期待的差別,是“我原以為”,而非現實本身。
因此,與其說“你讓我很失望”,不如用這樣的句式溝通:觀察(客觀事實)+感受(主語是“我”)+需要(導致感受的內在原因)。比如,母親可以對沒有做作業的孩子說,“你沒有完成作業,我很失望,因為我希望你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也就是說,感受和需求的主語都是“我”,且兩者屬于因果關系。
最后,有事直說。
當有訴求時,有人喜歡旁敲側擊讓人去猜,有人會有意無意地用責備來表達,《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直接一點更容易得到對方的響應。
但在有事直說之前,我們需要區分請求和命令。咋聽上去好像兩者的差別很明顯,但在實際交流中,界限常常是模糊的。盧森堡博士指出,如何區分這兩者,要看請求沒有被滿足后的態度。如果對方因此被指責,那么請求屬于“命令”,反之,如果請求者平和地接受任何回應,佛系態度“好的、都行、沒關系”,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請求”。
有事直說,其實是有事兒商量著來。比如,想要伴侶留在家陪伴時,有這幾種表達:“你今天晚上有事兒嗎?”--旁敲側擊模式。“你總是不在家!”--指責模式。“你是不是愿意今晚陪我?如果今晚有事,明晚也行。”--這才是非暴力溝通模式。
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是互相影響的。當局限在對自己和別人的不滿時,就會情緒失控、出口傷人。而當我們用心去體會,就能跳脫出負面情緒。因為我們通過一次次感同身受,會越來越明白每一個憤怒的、沮喪的、焦躁的人,只是個不知如何是好的求救者,他們被困住了,他們需要有人拉一把。同樣的,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也要好好傾聽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再用得體的、坦誠的語言去表達,久而久之,愛自己和愛別人就會在每次溝通時本能地流露出來。
如果只能用一句話推薦《非暴力溝通》,我會說:打破認知局限,用心感受、好好說話是個不錯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