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第一次香港徒步,走的就是麥理浩徑。當時走的是風景優美的一二段。后來慢慢看了些香港的徒步資料,對麥徑的了解日深,但遲遲沒有把麥徑三四段加入行程,除了這兩段是整個麥徑最艱辛的路線外,還有對自己的體力不自信。朋友說,兩腿不酸,何以酸天下。年近歲晚,要作就作大的。于是便有了下面的經歷。
交通:
群體出行可打出租到水浪窩。
單獨出行可在大學站坐807B綠色小巴到水浪窩巴士站。特別注意的是,小巴沒有報站,需要提前跟司機溝通清楚,因為站臺非常小,稍不留神就會錯過了。時間上稍比出租車慢一點,鑒于只要8塊港幣,以及進入西貢的公路只有一條車道,所以時間上差不了多少。此外,從水浪窩站臺下車后往前走100到200米就是麥理浩第三段和第四段的交界處,那邊有一個現代化的洗手間,有需要的童鞋可以到那邊解決,因為后面的路馬克沒有發現有洗手間。下一個洗手間就是終點了。
從起點左邊沿土路走不久就能發現M69,土路沒維持多久便進入一條半廢棄的上山公路。跟三段一開始一樣,一上來就給你個下馬威,公路的坡度很大,途中經過直升機停機坪,露營營地,還有一個從別的方向匯入的上山公路。總之,一路沿著公路上山即可,不用擔心走錯路。
長期在香港徒步的直覺告訴我,有分叉路的地方,如果沒有指示,走大路即可。憋著跟自己死磕的一口氣爬上山頂,旋即又是一個大坡度的下山公路,一直走到M73,有非常明顯的指示要走邊上的土路。
進入土路沒多久就是一片竹林,這里就是官方路線介紹里提到的黃竹洋。黃竹洋的竹林非常茂密,景色一點不比京都嵐山竹林差,而且野生純天然。這一路走得非常愉快,只恨竹林太小而不怨路長,要是能延綿好幾公里那才叫過癮。
快樂總是短暫的,穿過黃竹洋到達馬鞍山腳下。官方稱這一段最為艱辛,但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體力還在,慢慢沿著碎石臺階路而上,倒也覺得還可以,不算太虐。四段的路復雜多變,土路,水泥路,碎石路夾雜一起,所以走起來一點都不單調。爬至半山腰可以看到西貢海和馬鞍山特別的造型。
這一段山道并非直接到馬鞍山山頂,而是通向山坳。到達山坳處景色豁然開朗,延綿的山脊到了馬鞍山這一邊突然一個陡坡向上,而后面又是一處斷崖,顯得那么的突兀,猶如無聲處的驚雷。麥徑至此,并不登頂,與馬鞍山道分道揚鑣,背馬鞍山前行。
登上馬鞍山南脊后,山勢轉趨平緩,從這一段開始一直到昂平是整個四段風景最優美的路段。一路山邊土路,涼風習習,開闊的山景,走得不能再愜意了。土路盡頭幾乎轉了個90度到達另一座山的山脊,此處風景跟龍脊非常像,左邊是西貢海,右邊是茫茫大山,遠處能看見馬鞍山城區。
走在山脊的時候以為會直接沿山脊走到大金鐘,沒想到走到盡頭才發現需要下到半山腰再從兩山交匯處再爬到大金鐘頂。其實,當時馬克是不知道這座山叫什么名字,只是路太陡而山又長得太有特點才印象深刻。官方的路線是不爬大金鐘,沿山路繼續向下,走山腰的土路繞過大金鐘。
繞行大金鐘路段與馬鞍山郊野徑重疊,直接通向大金鐘另一側,途中遇到一個路標,走基維爾營方向到達昂平。昂平是一片高山草地,周末很多人在露營和玩滑翔,繽紛多彩的滑翔傘與開闊的海景相映襯,美麗至極。此處也剛好是整條路線的中間,一直趕路的馬克也決定在此休整,吃點東西補充一下。平常爬山徒步基本不吃東西,自從游泳后人變得特別容易餓,幸好買了一包面包隨行。昂平風景非常好,跟龍脊的景觀相似。
出發前讀了網上一些跟四段相關的資料,也給自己設定了幾個下撤方案。這次獨行,除了出來散散心外,順便挑戰一下自己。剛好找到網友記錄的各坐標用時,于是出發前參考網友的資料給自己擬定了時間要求。從馬鞍山山脊到昂平一段景色太好,一不小心玩得太開心,把之前攢下的空閑時間給揮霍了。
幸好我走的速度比網友提供的速度要快一些,離開昂平,便開啟了趕路模式。后面每經過一坐標都拍一張照片,順便看一下時間,以確保能在太陽下山前到達目的地。沿山道緩緩向下,中間經過岔道如有路標按路標往基維爾營方向走,沒有便沿大路走就是,一路都有非常清晰的麥理浩徑標記。
隨山路下行至一休息亭,往基維爾營方向又是一段上山路。上山路的盡頭便是官方介紹里提到的打瀉油坳。在一片芒草邊停下休息,當時又是饑腸轆轆,邊把剩下的面包都吃完,邊欣賞周邊景色,還真有幾分大東山的感覺,道路邊上的山頂上有一人在遠眺,雖然離得非常遠,但感覺自己并不孤獨,荒山野嶺好歹還是能看到人的。過了山坳便是石磴古道。古道依山而建,另一邊能看到西貢海,風景相當不錯。可惜低頭趕路,未能駐足,也沒有留下照片,有點可惜。過了古道,山勢又往上走。終于爬過一段臺階后,聽到水聲,最最欣喜的是終于到達M93。從昂平的M82到M93,五公里用了2小時,成績還可以。
在小溪處洗了下手,發現很有趣的交通標記。嗯,我也知道山路是不能跑汽車和騎自行車,哈哈。離開小溪,往上走沒多遠就能聽到出來露營的人聲。本以為還有一段路要走,沒想到四段終點近在咫尺。馬克在臨終點處居然迷路了!原因是受人聲影響,在一處十字路口循聲走往營地。事實上,應該沿大路直走。
走沒多遠,就能發現麥理浩四五段的分界點。原來麥理浩徑并非以標距柱來分割各段,而是下面的路標和地圖。
到達四段終點才下午三點多。馬克給自己訂的目標是走到第五段的沙田坳,然后在山腰的士多店吃點東西獎勵自己。時間尚早,沿行車山道走到五段入口。
第五段名為戰地遺跡,所以沿路能看到一些戰壕的遺跡和一些說明介紹。這一段路沒有什么景觀,低頭趕路翻過大老山,便到達沙田坳,這一段又跟衛奕信徑重疊。到了沙田坳景色又一變,變成城市景觀。
后面的路沒什么特點,都是環山公路。一路向下到達獅子亭。那邊有士多店和洗手間。馬克吃了點東西休整一下繼續往山下走。山下就是慈云山屋村。馬克小時候第一次到香港,就是住在這一片,距今已十多年了,物是人非。在環山路盡頭還在山上,體力尚可的朋友可以繼續徒步下山,不過左轉走100米就有個綠色小巴站,坐18路小巴可以到達黃大仙地鐵站。
最后,嚴肅臉,敲黑板,劃重點。麥理浩第四段,參考網上的資料,至少可以有三種下撤方案。最佳的輕松游玩方案是只走第四段前半段,從馬鞍山郊野公園下撤,也就是從昂平走馬鞍山郊野徑下撤,這個方案路線最短,而且囊括四段最美風光,是最優方案;第二個就是參考馬克的方案,優點有吃的有吃的有吃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而且還有公共交通接駁,交通較方便,缺點是太虐,距離最長,走完整個第四段不說,還必須多走三四公里的路,中間還要翻過大老山才能到達終點;第三個可以從基維爾營走飛鵝山山道下撤,要下撤到新清水灣道轉公共交通,這個方案缺點太明顯,不見得比方案二少走些路,而且沒有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