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普老師的一篇文章——《我只想靜靜》讓大家不再平靜。
先摘錄其中兩段:
看到這樣的成績,我久久不能靜下心來,我在想:或許再過三五年,現在的不到四十分也將成為他們的師弟師妹的榜樣事例,這或許是必然!!!
十來分的數學、二十來分的英語、三十來分的語文……面對這樣的成績還要以不要用成績衡量學生作為借口,還在不會緊張,未來用什么來保證??
不管是三個連續感嘆號,還是兩個疊加的問號,都讓人很真切地感覺到普老師那份特別復雜又極度焦慮的情感。
最先回應的是余老師。她寫了一篇《致努力優秀的普老師》。開篇就說:"讀完您的《迷失》和《我只想靜靜》之后,真切地感受到了您的低落心情。是的,面對這樣的結果,很傷心、很失落、很自責、很迷茫……用再多的形容詞都不為過,因為這就是當下自己的真實感受。"
后面是一些感同身受的類似的例子,及她自己的應對與處理方法。還有一些對普老師的勸慰與鼓勵。
除了余老師,其他老師也做了回復。
盧老師說:"我真好想說說,但是我無從說起,對啊,現在的家長的缺失,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影響。"
毛老師說:"那就別看分,帶著孩子好好玩兒吧!分數有時是為難老師的,根本動搖不了對學習無感的孩子。"
相信這樣的同理心,這樣的建議,是能支持到普老師的。
這近半年來,我與普老師的接觸不少。能感受到他做事的認真,對孩子的關注,對家庭教育的用心輔導。相信他在這個班級付出一定不少。但孩子的期末成績給了他當頭一棒。
還沒考試的時候,他從孩子們的基礎及表現,興許已經預知到成績不是太理想。但沒想過會這么糟。
付出與結果的極大差別讓他很難接受。看過別處孩子的良好狀況,想到身處的鄉村的教育狀況,那顆上進的心讓他更難受。
看他那樣子我也很心疼,花了不少時間在他文后留言,說了自己的想法:
一些孩子的確讓人擔心,一些家庭教育的確讓人揪心。而且面對這樣的孩子,這樣的家庭,有時使出渾身解數,所有打出去的拳都會像空拳,得不到反饋,越用心越用力越把自己陷進去,在泥潭里無法自拔。很容易全軍覆沒。
作為教師,作為組織者,真不是萬能的。我們只能調整自己,盡自己所能,不斷分析、反思,調整,自己保有信心,堅定前行,先帶動能帶動的。興許還能慢慢影響到一部分原本自我放棄者,慢慢跟上。
今天先嘗試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然后梳理一下半年來班里有哪些同學有哪些進步——不要單比成績,可從行為習慣,自信心,行動力等分析。
下學期就不要以學哥學姐為榜樣了,就以班里這些較早鉆出泥土的幼苗為榜樣吧。
又在群里發了一張《原則》一書里的圖。并說:"出現問題會下坡,但也是積蓄上坡動力的最好時機。繼續干,思考著干!"
他回復說:"好的,謝謝提醒,今天換個方式和進步的孩子對話[微笑]"
我相信這件事普老師會處理好的。
當一個人敢于面對自己最糟糕的狀態,敢于面對最真實的情況,真正的成長就開始了。而且速度還會很快。
先祝福他和他的孩子們吧。
晚上針對普老師記錄的這個問題,我又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首先普老師反映到的鄉村學生的學業成績越來越差。這是不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呢?
當看到普老師描述他學生那種狀態的時候,我也有同感。我意識到我教過的那些孩子,學習習慣、學習狀態、學習成績,雖然不是直線性的一屆比一屆差,但總體是走下坡路的。
學習成績我一般不會特別去強調,當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狀態,我很在乎。
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上課的目光都是游離的。你跟他交談的時候,他也很難抓到你講的重點內容。可以說就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老師有講,學生就是沒聽到。大部分學生的專注度較以前的學生差很多。
布置回家的作業,自覺完成的程度也不是很好。需要反復強調,反復催討。
據了解,這些孩子與家長的交流與溝通也是極少的。有家長反映想找孩子交談,但沒聊兩句孩子就不張口了。還顯得很不耐煩的樣子。平時病殃殃,見到手機,玩到游戲,就整個人生龍活虎。
不知其他學校是否有類似的情況?
有人說越減負孩子負擔越重。我在思考,會不會越減負孩子的差距越大?城市里的孩子各種資源豐富,課外補習班、興趣班非常多。他們有條件進一步精進。雖然壓力大一些,但總體素質是不減的。
鄉村的孩子就不同了,當他較松散時,大把的課外時間,他們并不知道要做什么。加上獨生子女帶來的小皇帝樣式。他們很多家務事都不用干。造成了有很大一部分,雖然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卻養成了公子哥的毛病。什么事都不會干,日常的生活都有點問題,整天沉迷手機或電腦游戲。活在虛擬的世界中。
而有的家長很難意識到這種情況的危害性,一些家長能意識到卻無力改變這種狀況。
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改善是比成績的提高,更艱難的事。
面對這樣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家庭,作為老師就算你傾情付出,短時間內也很難看到效果。
如果連老師都沒有信心了,家長可能有更重的無力感,孩子就更難自拔。不管怎么樣,老師作為專業的教育者,一定要保有信心,接納無法改變的,改善能夠改善的,并接納這種改善的緩慢性與反復性。
所以當老師依據自己的專業知識,確定了一些可行的做法,就要努力去做,堅持去做。任何時候保有信心,能帶動一個是一個,能改善一個是一個。
當然,在做的過程不能盲目地去做,而應該不斷不斷思考,不斷復盤。根據現有學生的狀況,根據學生和家長的反饋,做適當的調整。
我們無法改變大環境,但我們可以創造局部的春天。我們無法改變所有的孩子,但我們可以帶動我們能帶動的孩子。
【文字之光專題】秉持“為好文找讀者、為讀者找好文”的價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金色梧桐】是其優選專題,歡迎投稿薦稿。
主編韓涵微語攜全體編委人員恭候你帶著優秀的文字找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