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hole ?文學/情感
臨行臨別,才頓感哀傷的漂亮。
每一次歸家,不管多久,都能將心軟化,然后得到治愈。
治愈我的,除了親情,就是用以維系親情的一個又一個有趣的玩意兒,比如焗薯窯,比如拖拉機(升級),比如麻將,比如包云吞,包菜包,還有一種叫做A3的賭錢牌戲…
朋友圈都在問,我發的那個焗薯窯是個什么東東,我想,有必要科普一下這個流傳千古的吃紅薯的古法。
焗薯窯,顧名思義,就是焗!薯!窯!
只不過,這關鍵三要素的順序是反過來的。
首先是窯。看到這高高的土堆子了么?這個就叫窯,其實就是土窯的意思,用泥塊搭起來的窯子,但是搭這個窯子有幾個訣竅:第一,搭窯子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用大小不等的各種土塊,大的在下面如金字塔般往上搭,真正的高手運用的應該是建筑結構的原理,泥塊和泥塊之間的關系掌握得好的話其實是不會掉的。但是呢,新手的話,搭這個可能會花費很長的時間,而且最恐怖的是中間任何一個操作不小心它都有可能會倒,需要重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考驗技能和經驗的活兒。家里能搭這個的也就爸爸和奶奶,幾乎一次過。第二個關鍵,泥土塊還是要略松的泥巴組成的那種,磚頭不行,石頭也不行,最后在焗的時候會有個關鍵的動作是敲碎所有的泥塊,越碎越好,所以,碎塊組成的泥土是最好的選擇。第三個關鍵,就是在搭的時候要留一個口用來生火,叫做“窯橋”。如果技巧比較嫻熟的話,就拿大土塊就可以,但是如果這個窯子比較大,紅薯比較多,那它的洞口就要比較大一些,高一些,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一些別的東西了,比如轉頭。
其次是薯。就是原材料為番薯。如果你要放雞,或者放別的東西,那可能就是焗雞或者焗XX了。玉林人的習慣是焗紅薯。根據各自喜好來選擇。如果是用紫薯的話會特別香,尤其是焗出來的紫薯的口感是帶一點粉粉的,但是水分也比較適中,不會很干。而紅薯的甜度就比較好,水分也比較充足,適合小朋友吃。一般建議各準備一些。
第三個,就是關鍵中的關鍵,焗。之前也說了,當你把土窯搭好了之后,就要開始往里面生火,一直燒,燒到肉眼可看得到這些泥塊燒得通紅的時候,你就可以通過窯橋口把紅薯丟進去了,輕輕的丟。全部都放進去了之后就可以把土窯給推倒了,就再輕輕的拿個木棍把大塊的土塊輕輕地敲碎,不要太大力,大力的話會入沙(沙子滲透到紅薯肉里),就會影響口感。要確保所有的紅薯都會被覆蓋。
剩下的,就是等了。
所以這個過程區別于煎炒蒸的烹飪方法,更像焗。
小貼士:還有一個關鍵動作,就是需要拿一根棍子,把泥巴松一松,紅薯也依然不要露出,只是簡單的松一松,出一下水汽。因為番薯本身是有水分要蒸發的,如果你不出一下,可能熟不了。出汽以后再等個十分鐘就可以挖出啦!
燙手紅薯在手里左右交換,這感覺不能再棒了。焗好的紅薯外面是黑的,略焦,里面的肉卻是芬香四溢,口感介于烤的紅薯跟煮的紅薯之間的,很特別!非常香!
重要的是過程的享受。
所有人的分工,搬泥土塊的,找柴火的,生火的,搬紅薯的,說笑的,打趣兒的…
你能想象那個畫面么?家,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