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單元教學設計案例分享
我在各種場合下,常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你能不能用某個單元舉個例子,說明針對這個單元該如何進行教學?其實這個問題是很難答的。目前這個回答也談不上系統與完整。我以單元導入-課文閱讀-書面表達與寫作-語法-詞匯-聽力-Task and projects-回顧與說明這些組成部分,通過一個單元的設計案例,來說明單元教學的思路和方法。希望給老師們帶來啟發與思考。
單元導入
單元應當如何導入?
在現行的教材中,導入通常使用很多的聽說訓練,特別是說的訓練。我見過很多老師在導入階段大量地做口頭討論。還有一種常見方式是大量使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課件。我認為口語內容應堅決砍掉:一是沒有實用價值,二是課堂操作很困難,沒有實效。
為什么需要導入呢?兩個目的:一是了解學生對本單元的話題、語言有多少儲備知識。二是激活學生學習相關話題與語言的興趣。通過導入,要了解學生對話題知道些什么?他們對話題感不感興趣?
例1以牛冿譯林版的Welcome to the unit為例,單元話題是School life。導入可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請學生用英文或用中文寫下他們看到school life時,心中想象的學校生活,他們最關心學校生活的哪些方面?(用時兩三分鐘)
第二步:請學生把這個單元的圖片全部看一遍。讓他們根據圖片與單元標題推測本單元講的是什么內容?涉及學校生活的哪些方面?(用時三到五分鐘)這一步要視學生程度來決定具體的做法。學生水平高就要求他們寫英語句子。普通學生只要寫出class, schedule, club, subjects 等關鍵詞就行。
第三步:請學生去讀課文標題、文中的小標題和后面的綜合技能部分。根據課文標題與小標題總結本單元中關于學校生活涉及了哪幾個方面。
指導學生思考幾個問題:
1. 第二步推測的單元內容與與第三步總結的單元內容什么地方相符?什么地方不相符?
2. 對于學校生活這個話題,我最關心、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方面?
3. 根據第三步,標出我最想知道的內容、其次想知道的內容、不感興趣的內容。分別用簡單的關鍵詞列出以上三個問題的答案,比如,最想知道的是師生關系、其次是所學科目、最不感興趣的是學校的建筑特點。分別將這三條以1、2、3或A、B、C標出,下一步課文閱讀時會用到。
4. 有哪些自己很想知道的內容在課文中并沒有出現?也用簡單的關鍵詞列出。
課文閱讀?
通讀課文
邊通讀邊標出所讀段落中自己想知道、感興趣的內容。可以簡單標出1、2、3。這并不是說不喜歡就不讀了,而是我最喜歡的、想知道的那個內容在這個單元里有沒有?在這篇課文里有沒有?有可能我整篇文章都看完了,我最喜歡的、最想知道的東西卻沒有出現。
讓學生從課文中尋找自己最喜歡或最想知道的三個內容分別分布在課文的那幾個部分里。這是一個有意義的、真實的、自主性的閱讀過程。
很多老師覺得教學設計很困難的原因是你只看教材,不看學生。課堂設計的一個要點是不僅要關注教材的內容,還要關注這個內容與學生的關聯。如何設計才能讓你的學生覺得有意思,有意義。這才是你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比如school life這一課,讓學生自己去想最感興趣的是什么,讓他們自己到文章里面去找。學生可能有單詞、句子看不懂,這沒有關系。只要學生按他們標出各段落中有沒有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遍讀完后學生獲得了什么呢?
第一、學生對這整個文章的內容與大意有了初步了解。第二、他們會知道他最感興趣的東西在哪里。如果有個學生說:老師,我感興趣的東西一篇都沒有。那沒關系,找一份報紙,對應于這個單元相同話題的文章中有沒有你感興趣的內容?如果有就讀這篇文章。誰規定一定要讀課本的?
我的學習原則很簡單,你永遠不可能強制任何人有效地學習任何東西。心不甘情不愿的學習者是最低效率的學習者。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是一個抽象口號,要落實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上,要給學生自主權。如果課本中沒有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其他的教輔資料中有沒有?配套教材里面有沒有?網上有沒有?我只會規定要讀有關school life話題的文章,要讀多少字。要選擇能讀懂的,英語國家的人寫的文章就行了。教科書上的文章也是選來的,只不過他們多花了點時間選,也有一定的選擇標準而已。
閱讀技能的訓練
要以單個段落為單位而不是句子為單位,選出學生最感興趣的段落,然后選出生詞最少、閱讀困難最小的。教學生學習統計數字,每一行大概多少字,一共幾行。最后大概算一下這個段落有多少字。
老師備課時要預估一課之中學生需要達到的閱讀量。讓學生從最簡單、最感興趣的地方開始選,一直讀夠你規定的那個字數范圍為止。這些閱讀的內容可以為將來做reading skill development做鋪墊。
例1
假定我們是在覆蓋一個簡單的reading skill,叫確定事實性的細節。首先,你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事實,什么是細節,什么是事實性的細節。比如“High school is a time of discovery, learning and hard work”這就不是事實,而是一個觀點。
“Huge campus and low rise building”,這是一個事實性的細節,這是一個“huge campus”和“low rise building”。
“I was very happy with the school hours because in Britain school starts at 9 am and ends at about 3:30 pm.” 這里,“Starts at 9 am and ends at about 3:30 pm”就是高考所說的事實性的細節。
如果想用這段材料來訓練學生尋找事實性細節的能力,就提前準備估計學生能在這篇文章里面找得出來的細節,并針對性地提問。如果老師第一次做這樣的訓練,那么老師出的題目應該非常easy的,只要學生讀過就很容易找到的事實性信息。到中級階段,就出一些要琢磨一下才能找到的細節性信息。到高級階段,就要考察學生能不能理解細節和細節之間的關聯與邏輯關系。其實訓練到這一步,學生寫作已經almost there了。這樣他就可以理解,以后我寫東西的時候就一定要提供specific的factual的detail來support我的觀點。這樣所有的文章,不是服務于這個單元的主題,而是服務于這個階段的技能訓練的主題。
關于閱讀技能訓練,補充說明兩點:
第一、假如教師是用階段性地針對高考要求的閱讀技能訓練,很快就會發現課文內容不夠用,而不是內容太多。比如,要訓練事實性細節,整個單元的課文可以很快就過完。用這些內容來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肯定不夠用,這時就要補充相應的閱讀材料。選擇閱讀材料要注意一個重要的原則:所選文章的英語一定要地道,不能用中國人寫的英語。因為高考的閱讀理解與完形填空所選的都是地道的英語文章。
第二、各類常見的閱讀理解測試題也可以用來進行技能訓練。通常各類閱讀理解測試題與高考的試卷題型非常相近,每篇文章都有各種技能的訓練題,同一篇文章后的閱讀理解可能有主旨大意題、細節題、猜測詞義題。這種閱讀材料可以進行單一的技能訓練。比如,目前你正在訓練辨認細節的技能。你可以選擇5~10篇文章或是更多,每次從閱讀理解題中把考查事實性細節的題目挑出來,讓學生們專門只做這一類的題。比如,只做A文章的2、5題,B文章的1、3、4題。
為語言學習的閱讀
我在跟老師溝通的時候,老師常常會問一個問題:“劉老師,課文這樣通讀完就可以了?就這樣啦?”我說當然,剩下的就是學生的事了。因為針對閱讀技能的訓練目標已經完成了。教學過程的設計核心是教學目標,目標完成了,任務就完成了。通讀過程的目的是解決閱讀技能問題。老師也許擔心的是如何解決閱讀中的語言學習問題,或是說在課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語言的學習。這不是通讀過程要解決的問題。語言學習的閱讀,是另一種類型的閱讀。
在課文閱讀教學中,我也會采用為語言學習的閱讀。它與老師們通常所說的語言點閱讀有相近之處。我傾向于不按課文順序來講解語言點。
例1
課文中可能有時態的內容、詞義辨析的內容、詞的用法與搭配的內容。通常老師的做法是一遍過,按課文的順序進行,碰到哪個點就講哪個點。我是用“剝洋蔥”的辦法來處理。在講解中,會將同一篇課文讀好幾遍。
第一遍:讓學生只關注時態相關的問題。閱讀時,只注意這篇文章中的時態用法,特別是與本課的語法項目相關的用法。
第二遍:關注課文中的特定句式結構,可能是長難句,也可能是某種特殊句型或是句子結構。
第三遍:關注課文中的詞組與撘配或是短語結構。
第四遍:關注課文中的詞的用法,特別是常見多義詞在此上下文中的意思與用法的特點。
第五遍:關注同義詞或相類的詞。
當然,因為是閱讀,所以這個過程中,不要求學生去注意這些內容的表達,而是側重這些語言內容的理解。如何表達,特別是如何在書面表達中運用這些語言的內容,是下一個環節要解決的問題。
書面表達與寫作
書面表達一直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難點,也是高考中的弱項。現行高中課標教材中的書面表達或寫作的訓練內容太難,大部分學生都無法順利完成。教材中的書面表達或寫作練習也超出高考書面表達題的難度要求。
我主張結合課文的閱讀與講解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此外,就是我常常推薦的《新概念英語》中的書面表達訓練也很適合。如何結合課文的閱讀,在課文教學中進行書面表達的訓練。在閱讀技能訓練中,我有一個提法,就是為寫作的閱讀。我做過一個給學生用的reading for writing的訓練程序(這個程序的具體操作將在以后公號以文章的形分享給大家)。簡略地說,就是讓學生挑出他們最感興趣的兩到三個段落,用reading for writing的方法去研究這些段落中的句子、詞組與單詞。老師要把關的是:所選課文的語言是否地道,英語是否純正。讓學生按程序一步一步往下做,目的是讓他們去體會和運用好的英語句子與表達方式。
有老師問我,難道一篇課文甚至一個單元,就做這幾個段落的學習?這樣行嗎?我的回答很簡單:想想你的教學目的。這個環節的目是能通過有效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用這種方法,一周下來,學生能學會3-5個好句子,在以后的英語寫作中能用上的好句子。一個學期18周,就積累了50-90個好句子了。如果一個學生每學期能學會運用100個左右的英語句子,高中3年下來他的書面表達能力能不明顯提高嗎?是的,這種方法沒有完全讓學生讀完課文,可我教reading for writing的目的本就不是要學生讀完課文呀!
這種訓練方式的難度其實不在于學生學的內容多或少,而是你怎么讓學生能認真遵守這個訓練程序中的每個步驟,按要求去研究課文中的段落。而且要讓學生每個星期都堅持這樣做,并掌握3-5個好的英文句子。這才是真正的問題與難點所在。你要考慮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把課文的每個段落都講透,而是如何能過課文的閱讀學習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法
在單元教學,讀寫訓練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語法與詞匯的學習。在語法學習中應注意幾點:
第一,不主張用英語學習或講授語法。學生沒有必要掌握英語的語法術語,用英語講解英語語法也會讓學生感覺很困難。英語語法要用漢語來講,結合漢語的特點進行比較,才能講清楚。
第二,語法教學不應當脫離課文,而應與課文學習緊密結合。
第三,語法的講解要精煉明了,不要太繁瑣。
第四,講解要用歸納的方式而不是推理的方式。
第五,語法主要靠學生自己學習與體會,在課堂上不宜占用太多時間做講解。
在針對課文的語法教學中,重點是學習本單元所涉及的語法重點。語法教學的方法很多,在這里就講一種我上課時常用的辦法。
例1
比如這一單元的語法是定語從句,就要求學生閱讀單元的課文或閱讀材料并劃出其中所有的定語從句。如果學生水平高,有能力多讀,我還會讓學生從其他閱讀材料中找與主題相關的文章閱讀并找出其中的定語從句。然后問學生三個問題:
第一,問學生能否看懂這些句子。不懂,就找老師問。
第二,問學生是否能理解并解釋這些句子中的語法。具體而言,就是要學生考慮自己是不是理解了定語從句的結構組成、主從句、引導詞的關系,能不能解釋清楚定語從句的構成。
第三,問學生是否能把課文中所有的定語從句歸類,依據是什么。
如果學生能夠回答這三個問題,講解就結束了。接下來就需要他們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排列歸類,并根據定語從句的構成規則與方法進行自我理解和消化。
針對定語從句,我不要求學生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接觸時就能完全掌握。定語從句是語法中需要分散去教與學的內容,不可能一次講解清楚,更不能要求學生馬上理解與掌握。這類語法內容,不同于第三人稱單數謂語動詞在一般現在時要加S這類語法。后一種語法內容,老師一講,學生就明白。形容詞與副詞的比較級與最高級也屬于這一類語法條目。定語從句這類語法,要細水長流地反復滲透式地講解。開始時,主要是讓學生積累語料,通過歸類式的筆記來積累這類句子,當他們積累得足夠多了,老師們就可以集中進行復習與講解。
詞匯?
這里說的詞匯學習是指 word study,是針對高考常考、生活常用、學生常混的“三常”詞匯。在課堂上應當重點解決“三常”詞匯的研究與學習。生詞雖不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但需要讓學生自己去查的。新教材中的很多生詞超出了高中課標的要求,不必多花時間。
在高中階段要求學生使用英語詞典,特別是國外為英語學習者編寫的詞典。這類詞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其英語釋義也能解決同義詞辨析問題。詞匯的另一個原則是要學生自己動手,要求學生自己去編寫課本中常用詞的詞匯手冊(在劉鷹老師公號號里發布過一篇關于“DIY詞匯手冊”的文章)。
詞匯學習目的之一是讓學生了解常用詞的多義性,準確理解多義詞在上下文中的精確詞義。第二是了解這些詞的用法,并正確運用這些詞來造句。簡單地說,就是詞匯的精確理解與準確運用。
例
以“I was very happy with the school hours”為例,這個句子從詞匯學習的角度來說,就很值得注意。從理解的角度來看,school hours中的hour在這里就不能理解成小時。Hour的這個詞義,與business hours, office hours中的意思是一樣的。在課上就要提醒學生注意這個詞的意思,不要讓學生模糊過去。讓學生自己去查詞典,搞清楚hour這個詞在此句或上下文的準確含義。
從應用的角度來看,I am happy with中的be happy with的用法很值得注意。中學生會說 “I am very happy with you”,但是很少會說 “I am very happy with the school hours”.這樣的句子。學生在運用be happy with 時,會想到后面要跟表示人的名詞,但不會想到可以說be happy with the school hours。要讓學生去查詞典,看這個詞組后面可以跟什么樣的名詞。還要問學生:能不能說“I am happy with my teacher. ”或是“I am happy with my new computer.” 不要直接給學生答案,讓他們查詞典來解決問題。
★
例
再看一個例子,“He also told us that the best way to earn respect from the school is to work hard and achieve high grades.” 這里有兩個動詞與名詞的搭配需要學生注意:earn respect, achieve grades。首先,earn respect中的earn的準確意義是什么?中國學生熟悉的是earn money,要問他們,此處的earn是什么意思?與掙錢中的earn有什么意義上的不同?這種問題,只有用詞典才能最好解決。然后再問學生,如何理解earn somebody’s respect。
深入下去,還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一個深層的問題:因為respect并不同于中國人所說的面子。通常中國人說的面子是靠地位、老爸、金錢、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等等外在的因素來支撐的。面子是別人給的,不是自己earn來的。而respect是需要自己去earn的。靠的to achieve high grades,自己的奮斗與實力。
Achieve high grades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去處理。問學生,achieve是什么意思?achieve與grades搭配時,具體是指什么?不要滿足于說achieve就是“取得”,用一個漢語對應詞來匹配一個英語單詞,要學生找出對應的英語釋義,從英語釋義的角度來理解這個詞的意義與用法。很多時候,學生的詞匯理解與運用出問題,就在于他們簡單地將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一一對應,而不是去深入地理解英語詞匯的原來含義。
這就是我所說的word study,詞匯的學習與研究。只有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才能理解這幾個詞的準確意思與用法。顯然,這樣研究詞匯,一節課也講不了幾個,更沒有時間來拓展與聯想。老師們肯定會想:這樣時間怎么夠用?但我的觀點始終是:你上課的目的是什么?對我來說,讓學生通過上課來解決“三常”詞匯,學生準確理解與運用“三常”詞匯就夠了。要講透,讓學生真的學會。“三常”詞匯并不多,認真講時間肯定是夠的。只是要刪減很多無用的、超綱的詞匯,同時,淡化簡要處理其它不重要的詞。讓學生花時間自己解決生詞問題。
聽力
聽力是學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聽力的提高主要靠學生自己,老師能講的很有限,在課堂上能做的更是有限。老師在聽力教學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給學生指點聽力訓練的方法與門徑。特別是如何突破聽力的難點、做聽力題的解題技巧。
第二,給學生提供適合、編寫得當、有效的聽力材料。
第三,在自習與課外時間,指導學生進行聽力訓練。
教材中與單元配套的聽力材料基本上是以單元話題為中心組織的。聽力材料的難度不一致,也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這類材料并不適合作為系統的聽力訓練材料使用。教材中的聽力材料可以當泛聽材料,讓學生熟悉相關的話題內容。但聽力訓練的重點還要是放在對節奏、重音、語調及關鍵詞及核心信息的辨認能力的訓練上。對于對話類的聽力材料,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語境與交際因素。
聽力能力的提高真正要做好,還是要靠系統的訓練。
基礎性訓練包括:
辨識英語口語的節奏、重音與語調和識別語流中的含混音,以及怎么聽關鍵詞、主旨大意、細節與數字等。
下一步就要訓練學生去體會對話類材料中的交際與語境因素與語言選擇、語音語調的關系及對應習慣用語。
最后,要結合高考考綱中對聽力測試的技能要求與說明進行應試聽力技能的針對性訓練。
目前我還沒有看到有這種循序漸進設計,并針對中國學生聽力的難點結合高考聽力技能要求來編寫的聽力材料與教程。通常老師們喜歡在高一、高二就用與高考題型一樣的聽力模擬試題來訓練學生,這種方式有一定效果,但效能很低下。
我曾經針對中國學生的聽力難點做過一個 “DIY聽力完形填空訓練程序”,特別有助于提高學生理解英語的節奏、辨識重音與語調的能力,也能有效地訓練學生識別語流中的含混音。
Task and Project
江蘇譯林版的牛津高中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一個task & projects,很多老師對這一部分內容感覺很難處理。
牛津版教材是按照任務型教學理念來編寫的。從任務型教學的角度來看,task & project這個環節是單元教學內容的運用與集成,要讓學生能夠運用單元中所學的內容來完成task & project中的任務與項目。每個單元在此環節之前的內容是訓練學生掌握要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語言材料與語言技能。Task & project要求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語言技能完成一系列的任務,最終完成一個項目。我個人認為只有少數真正學會教材內容的好學生與領會教材理念與設計的優秀的老師能完全把握與駕馭task & project的內容,按照教材編者的意圖來圓滿完成教學。這個環節如果做好,效果是相當好的。
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這個部分的內容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與基礎。我不主張所有老師都按教材的要求去完成這部分的教學。我的建議是分層次進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決定一個學期做幾個projects,甚至一學期只做一個。要做,就要真正地當作一個任務型項目嚴格完成,不要走過場,搞形式。對于沒有條件的學校與學生,可以將這部分內容當作一種拓展閱讀,不要深究其中的語言形式與結構性內容。有些學校與學生可以完全不做這個部分,而是將精力放在基礎性的內容上,讓學生確實掌握最基礎的單元學習內容。
回顧與說明
一個單元的教學設計,要考慮四個中心、三個整體與一個原則。四個中心就是學生中心、技能中心、考試中心、效能中心。三個整體是指三年整體設計、單元整體設計、每課整體設計。一個原則就是KISS原則。
四個中心
★
1.學生中心,就是以學生的需要、感受、水平、前途以及有關學生的一切為中心。沒有學生,就沒有教學。沒有學生,也就沒有教師職業存在的必要性。學生中心,應當是教育的本源與常識。這種常識還要通過課程標準與課程改革來反復強調,本是很荒謬的事。
2.技能中心,就是以語言交流技能,也就是聽、讀、寫(附帶說)+語法與詞匯(隱性技能)為英語教學的中心。不要把英語當知識來教。學生可以通過英語來學習知識,比如,用英語來學習數學、歷史,但英語本身卻不是知識。如同任何語言一樣,英語也只是一種工具性的交流技能。
3.考試中心,就是老師要在幫助學生掌握語言交流技能的基礎上,教學生學會如何應付考試。應付,就是不要把考試太當回事,要看透成績的本質就是分數。要讓學生輕松備考,在不作弊的前提下“投機取巧”。
4.效能中心,就是要講究教學效能。不能為了分數不計精力、時間與經濟上的代價,不能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思維發展及個人前途,不能以摧殘教師的健康與生活質量為代價去換取分數。無論是教學、學習或是考試,都要考慮如何在最小代價的前提下取得好的結果。
三個整體
★
在單元教學中,需要從高中三年的整體設計出發來考慮問題。教學不要化整為零,要整體設計、局部操作。要真正了解單元教學的設計,就要了解高中三年整體教學設計思路。高中三年的整體設計、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一節課的整體設計三者是連貫一致、相互關聯的。
一個原則
★
關于教學設計,我這里只提出一個原則:KISS原則。Keep it simple and straight。也就是說,教學設計要簡潔明了,一目了然。要讓學生一下就明白你的意圖與目標,不要讓學生去猜測你想要做什么。不論是一個單元或是一節課的設計,都要有清晰的目標、簡明的路徑、簡單的可操作的活動與練習設計。
最后,我想特別說明一點,我的這種單元教學方式很另類,也很有顛覆性。我的教學設計與方式也與時下的很多教學設計有根本的不同。我在此只是借一個具體案例提出一種思路與方法。當然,因材施教,教無定法。
通過這個單元設計案例,討論了我對單元教學設計的思路,我希望老師們能通過這個案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然后考慮兩個重要的根本問題:
1. 我上一節課、一個單元、一套教材、教學生三年高中究竟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
2. 我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來達到或實現我所設定的教學目標?
思考這兩個問題,尋找適合你和你的學生的答案,便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收益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