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到正確地認識自己是很難的,前兩天也聊了為什么自己最了解自己是一個錯覺,今天咱們繼續聊自省基礎里面認識自我過程中的幾個心理偏差。
一是“當局者迷”的偏差:我們聚焦行動時會導致我們認知偏差。當我們具體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做的事情越復雜,就越需要耗費我們認知與心理資源,就會更多和必然地關注于當下的行為或行為的細節,而忽略全局。進入到“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態里。這時候就需要引入“第三方”旁觀者。由于旁觀者沒有做事,僅僅只是觀察你而已,他就能更多地給出一些全面的想法和不一樣的視角,幫助你理解自己的狀態。
?有過寫材料經驗的人可能知道,在單位寫材料的時候,一般寫完都要經過好幾個人審核和校對,即所謂的“三審三較”制度。為什么要經過這么多人的手呢,因為自己寫的材料真的可能找不出那些明顯的錯誤。它就這么明顯的存在在那,我們卻視而不見。
二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偏差:場景差異也會導致我們認知偏差。有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家分別問一些學生他們自己,和他們好朋友同樣一個問題“你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和“你的朋友為什么會選這個專業?”。心理學家發現:當學生在描述第二個問題時,通常會站在好朋友的角度去推斷他的想法和動機。比如回答“他之所以選擇經濟專業,是因為他想當一個成功的商人,他想掙很多的錢,他想開一個跨國公司”等。但是,當心理學家問學生本人時候,通?;卮鸬牟皇亲约旱膭訖C,而是所在的情景和所在的位置所帶來的動機。比如“這個專業是我父母幫我選的”、“因為xxx說這個專業好就業、有前途”等。這時候“我”這個概念已經被你所處的情景和位置掩蓋住了。
我們生來就是帶有各種標簽的人,承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父親”、“部門領導”、“驢友”、“讀者”等等。當我們對號入座的時候,這些角色就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和認知。特別是在我們去了解自己行為的內在動機和狀態的時候,這些標簽就會成為解釋我們行為的主要來源。
三是“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偏差:聚焦自己會帶來更大的認知偏差。?雖然我們沒有自閉癥,但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點以自我中心,這也是前面我們說過的“自戀”。有個心理學研究案例:心理學家統計夫妻雙方在承擔家庭事物的時候發現,讓夫妻雙方把各自承擔的比例加起來,這個數字一定會超過百分之百,可能是150%,甚至更多。?也就是說,一定有人高估了自己的貢獻。但是更大的可能是,兩個人都高估了自己的貢獻。?
道理也非常簡單。當心理學家問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都在自己做了什么上,腦子里浮現的場景也是你自己干了什么,這恰恰忽略了伴侶做過什么事情。這個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對自我的聚焦,會使得我們不僅夸大我們的貢獻,也會夸大我們的感受。
解釋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強調情境。當我們抱怨的時候——為什么戀愛又失敗了、為什么領導不喜歡我的報告、為什么我的考試又考砸了、為什么還不給我升職等等這些失敗和挫折,自己看起來都有特別的原因。比如為什么自己會遲到呢?因為今天交通管制了,因為早上孩子不肯起床,因為鬧鐘的電池沒電了,沒有到點響鈴。
但是,如果別人遲到了,你會怎么想呢?一定是因為這家伙太懶了。解釋別人的行為時,我們強調本質。在古希臘阿波羅神廟里有一句箴言,也就是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常說的“認識你自己”。
尼采說:“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b>我們每個人難以捉摸的潛意識與意識,使得我們并不能清晰、準確無誤地洞悉我們的內心,了解自己。我們只能依靠觀察我們當下的情緒與行為、生理狀況等,來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況。更不幸的是,我們因為聚焦行動、聚焦場景和聚焦自我,在認識自我上仍然有很大的偏差。
明天我們繼續聊認識自己的幾個陷阱,雖然認識自己這條路充滿荊棘,但是在認知世界、認知他人之前,我們仍然需要充分的、不偏不倚的認識我們自己,以自省、自立、自強。
參考資料:
1. 得到app《劉佳心理學基礎30講》;
2.百度百科《聚焦偏差效應》;
3.《思考,快與慢》中信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全網同名,書童寒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