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概念:聚焦偏差
核心問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心理學原理是什么?
在上一講中,我跟你解釋了為什么一個陌生人會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這是因為你有一種錯覺,這種錯覺是你自認為能夠觀察自己的內(nèi)心狀態(tài),而事實上你只是在通過觀察自己的表情、生理狀態(tài)等去推測自己的內(nèi)心狀態(tài)。而這個推理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各種偏差。
在今天這一講里,我將沿著這個主題,繼續(xù)解釋你在認知自我中,還會出現(xiàn)哪些偏差。我把這種偏差總結(jié)為三種聚焦偏差:
聚焦行動導致的偏差
聚焦場景導致的偏差
聚焦自我導致的偏差
1、聚焦行動導致的偏差
我們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話說的就是,當你專注于你所做的事情的時候,你通常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看見的是細節(jié)而不是宏觀的大局。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問你:你現(xiàn)在在干什么?你會說:我在聽你的心理學課,我在聽你說話。
而一個旁觀的人則會說,你現(xiàn)在正在學習心理學知識,你正在訓練你的思維,你正在提升自己的能力。
你和旁觀者都對,但是你們倆看問題的層次水平不一樣。從我在聽你講話,到我在學習心理學知識,到我在訓練我的思維,再到我正在提升我自己。
對你當前的行為,我們會有不同層次的解讀,而越宏觀、越大局的解讀,就會越接近事情的真相。
但是,當你具體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更多地是關(guān)注于你當下的行為。要完成你的行為,你就必然更多地關(guān)注事情或者行為的細節(jié),而不是全局。
另一方面,當你做的事情越復雜,就越需要耗費你的認知與心理資源,你就會更專注于細節(jié)。
而旁觀者由于沒有做事,所以他的任務(wù)是簡單的,他所需要做的,只是觀察你而已。這個時候,旁觀者就能更多地給出一些全面的、更加有高度的想法來解釋你現(xiàn)在的狀態(tài)。
所以,旁觀者會說你是在提升自己,而你只是感受到你在聽我說話,在聽《最強大腦心理學課》而已。
2、聚焦場景導致的偏差
不僅是因為對細節(jié)和全局的關(guān)注,會導致你和旁觀者對你自己的狀態(tài)分析出現(xiàn)了差異。
你和旁觀者因為處于不同的位置和場景,也會導致對你的狀態(tài)分析出現(xiàn)差異。
有一句詩可以非常好地來解釋你們的這個差異: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如何用心理學來理解這段話?
我們不妨來看一個經(jīng)典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家去調(diào)查大學生,分別問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好朋友同樣一個問題:
你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yè)?
你的朋友為什么會選這個專業(yè)?
這時,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當你在描述你自己為什么選這個專業(yè),和描述你朋友為什么選這個專業(yè)的時候,答案非常地不一樣。
當你在描述你的好朋友為什么會選擇這個專業(yè)時,你會說他之所以選擇經(jīng)濟專業(yè),是因為他想當一個成功的商人,他想掙很多的錢,他想開一個跨國公司等等。
這個時候,你會站在你好朋友的角度去推斷他的想法和動機。
但是,當心理學家問你,那你自己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yè)的時候,你通常會說:這個專業(yè)是我父母幫我選的,因為這個專業(yè)能讓我更好地找到工作;或者會說,因為這個學校的經(jīng)濟專業(yè)非常好,所以我就選了這個專業(yè)等等。
這個時候,你看見的不是自己的動機,你看見的是你所在的情景和所在的位置——你是你父母的小孩,所以他們對你的期望就成了你選擇這個專業(yè)的原因;你是這個學校的學生,所以學校的這個專業(yè)的狀態(tài)就成了你選擇這個專業(yè)的原因。
你很少真正地去問一句:我為什么要選擇這個專業(yè)。
在心理學看來,你之所以沒有這么問,是因為“我”這個概念已經(jīng)被你所處的情景和位置所掩蓋住了。
在第7講談到心理學的第四個公理“社會是心理的最終歸屬”的時候,我專門講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帶有各種社會群體標簽的人,比如:“父親”,比如“部門領(lǐng)導”,比如“驢友”。
這些群體的標簽,當我們?nèi)μ柸胱臅r候,這些角色就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和認知。
特別是在我們?nèi)チ私庾约盒袨榈膬?nèi)在動機,和狀態(tài)的時候,這些社會群體的標簽就會成為解釋我們行為的主要來源。
而當我們?nèi)シ治鰟e人行為的內(nèi)在動機和狀態(tài)時,我們通常能夠把他身上的這些社會標簽給去掉,而更多地關(guān)注他個人的原因。
小結(jié)一下什么是場景導致的偏差:
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當我們用不同的標簽,就會有不同的結(jié)論,這也正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而另一方面,在旁觀者眼中,就沒有這些社會群體標簽的影響。
3、聚焦自我導致的偏差
好,剛才說了聚焦行動和聚焦場景都會帶來偏差。
但是,我現(xiàn)在要給你介紹的第三種偏差,聚焦自我所帶來的偏差會更大。
在第2講談到擺脫幼稚的自我中心的時候,我提到,雖然我們沒有自閉癥,但是我們總是或多或少有點自我中心,也就是“聚光燈效應”:我所看到的,我所聽見的,我所想的,也應該是別人所看到的、聽見的和所想的。我的世界,就是別人的世界。
這里,我又要告訴你一個經(jīng)典的心理學研究案例心理學家在進行婚姻家庭咨詢和干預的時候,通常會讓來訪的夫妻做這么一件事情。你也可以試著和你的同事或者朋友做一下。
首先,心理學家請夫妻倆把所有的家務(wù)事、家庭活動全部列出來,比如說做早餐、洗盤子、買菜、拖地、出去旅游等等。
其次,心理學家會再請夫妻倆估計一下各自承擔了多少。比如說,做早餐,你承擔了多少,他承擔了多少?
顯然,夫妻倆肯定有個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多干一點,而另一個人在其他的事情上會多干一些。這沒有關(guān)系,這也不是我們關(guān)注的重點。
重點是,當這對夫妻把各自估算的比例加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數(shù)字一定會超過百分之百,可能是120%,甚至更多。
也就是說,一定有人高估了自己的貢獻。但是更大的可能是,兩個人都高估了自己的貢獻。
為什么會這樣?
道理非常簡單。當心理學家問你是否做過早餐的時候,即使你很少做早餐,但是你的腦海里會浮現(xiàn)出你原來做過一兩次早餐的場景。而這個場景是如此地深刻,所以你會覺得你當時花了不少時間,做了不少努力來做早餐,對嗎?
而你的愛人做了多少,你看不見,你很少能去體會到他(她)的付出。這個時候,你就自然會低估你愛人的貢獻,而高估自己的貢獻。所以當你們倆把對某件事情的貢獻比例合起來,就會一定高過而永遠不會低于100%。
所以,這個研究就得出一個結(jié)論:對自我的聚焦,會使得我們不僅夸大我們的貢獻,也會夸大我們的感受。
所以當你抱怨的時候——為什么戀愛又失敗了?為什么領(lǐng)導不喜歡我的報告?為什么我的考試又考砸了?這些失敗和挫折,對你而言,都有特別的原因。
但是在旁觀者眼里,他們更多地是看見你的各種原因背后的共同因素,他們更多地是看清了你的行為模式。所以說,此時,旁人通常能夠給出更好的建議,而不是你自己。
在古希臘阿波羅神廟里有一句箴言,也就是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常說的,“認識你自己”。
這是我在學校教學的時候,希望每一個學心理學的學生必須要做到的。
它還是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需要完成的終極任務(wù)。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沒有任何一個物體,比你自己更重要。
但是,我們有一種錯覺,我們錯誤地認為我們更了解自己,這是因為“我”能看到“我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我”知道“我自己”過去的歷史。
但是,難以捉摸的潛意識與意識,使得我們并不能清晰、準確無誤地洞悉我們的內(nèi)心,我們只能依靠觀察我們此時的情緒與行為,此時的生理狀況等,來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狀況。更不幸的是,我們因為聚焦行動、聚焦場景和聚焦自我,還在認識自我上有很大的偏差。
所以這正好應了尼采的一句話:“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
今日得到
1、應該如何認識自己?首先是要知道可能的陷阱,從而避免具身認知產(chǎn)生的盲區(qū),和今天的三種偏差。然后,就是繼續(xù)用科學的心理學,讓你越來越了解自己。
2、自我認知的三種聚焦偏差
①聚焦行動導致的偏差:當專注于自己做的事情的時候,通常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多地看到細節(jié),而缺少宏觀的視角。
②聚焦場景導致的偏差:當我們?nèi)チ私庾约旱膬?nèi)在動機和狀態(tài)的時候,會喜歡用自己身上的群體標簽去解釋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和動機。
③聚焦自我導致的偏差:因為人天然地更關(guān)注自己,所以總會高估自己的貢獻,夸大自己的感受。
3、對你當前的行為,我們會有不同層次的解讀,而越宏觀、越大局的解讀,就會越接近事情的真相。
4、這個研究就得出一個結(jié)論:對自我的聚焦,會使得我們不僅夸大我們的貢獻,也會夸大我們的感受
5、在古希臘阿波羅神廟里有一句箴言,也就是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常說的,“認識你自己”。
它還是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需要完成的終極任務(wù)。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沒有任何一個物體,比你自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