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的基礎是自我認知,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認知世界、認知他人之前,我們要清晰地、不偏不倚地認知自己,這也是自省應有之意。其實正確地認識自己是很難的。我們的目標是超越現(xiàn)在的自我,知道自己是有缺陷的,跟目標是有距離的,對自己現(xiàn)在不滿意、對未來有期許,有上進心,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
美國心理學家根據(jù)我自己知不知道,別人知不知道,按照數(shù)學的象限劃分,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別人知道自己也知道的公開的自我;別人不知道而自己知道的私密的自我;別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的未知的自我和別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盲目的自我。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喬韓窗口理論
首先,“公開的自我”別人知道,你也知道的自己。是一些你的基本信息,如能力,愛好,特長,成就等等對外公開的這些。
再看“私密的自我”,別人不知道,你卻知道的自己。就是每個人心里都有那么一塊角落,是不想讓別人知道和了解的,完全真正的屬于自己。很多人喜歡選擇性埋藏,或者否定這部分的自我。那怎么把它挖出來呢?劉潤老師在五分鐘商學院中介紹了一個方法,就是在紙上,用10分鐘寫下20句“我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想到什么寫什么。寫完后,藏好,用三天的時間對照觀察自己的言行。三天后,刪掉20句中最不像的10句,換10句不重復的。三天后,再換10句。再過三天后,挑出前5。這大概就是你“私密的自我”
有時你以為是秘密的自我,其實是公開的自我。比如,有同學覺得自己“悶騷”。但是你朋友或者閨蜜可能會哈哈大笑說“悶這個字,真沒看出來”。
第三,“盲目的自我”。別人知道,你卻不知道的自己。就是自己感覺不到,但是別人能夠了解,可能是一些下意識的行為,自己沒有太注意,或是自己覺得很正常,沒有去深究的一些行為和習慣,別人給你指出來時,你還會覺得很驚訝。那如何知道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呢?
調查,尤其是匿名調查,可以幫助認識盲目的自我。比如說你在朋友圈問一下,請用三個字描述下“我”是什么樣的人,你會發(fā)現(xiàn)反饋回來的結果五花八門,有些甚至讓你啼笑皆非。研究表明,從視頻上觀察一個人差不多五分鐘的時間,無需見面,人們就可以給出對此人的評價,準確度幾乎和親友的看法相近。調查的時候不要讓人隨便說說對你的看法,一定要具體。
第四,未知的自我。別人不知道,你也不知道的自己。了解這部分的自我,可以借助一些專業(yè)測評工具。先想想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再把這個目標和實際結果進行對比。比如,如果你希望自己是個幽默的人,那你講了笑話之后,看看別人是笑了還是聽了之后沒什么反應。另外,觀察一個人的反應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也很重要,如果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有任何變化,可能是因為你有了變化。
但是,在這要提醒大家的是,這些了解自己的辦法都是動態(tài)變化的,也是有刻度的。比如,你問100個人,你勤奮嗎?估計90個人會說自己窮得只剩勤奮了。勤奮這個東西,是有刻度的。6點起床的,可能比8點起床的勤奮;4點起床的,可能比6點起床的勤奮,要基于比較。比如,你說,有些人真不擅長演講或者寫作,但隨著不斷練習,你可能會成為這個領域的高手,這些都是動態(tài)的。我們要做的是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更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
總結,今天跟大家聊的主要還是自省里面自我認知的幾個維度,通過自我認知更好的進行自省,幫助我們攀登更高的山峰,走好自己更好的人生。
參考資料:
1. 得到app《五分鐘商學院》《李翔知識內參》;
2.百度百科《約哈里窗戶理論》。
(全網(wǎng)同名,書童寒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