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國際教育展會上,我遇到了Angela。她畢業于國外知名大學新聞系,還順利申請到了本校的研究生。很多有出國意向的高中生圍著她,唧唧喳喳問了很多問題。當地電視臺教育頻道的記者,正在對她進行專訪。
記者是個年輕女生,采訪結束后帶著幾分羨慕的目光問:“我不是科班出身,也想去國外讀研,您覺得怎么樣呢?”此時,鎂光燈已經卸下,人群也已散去。鏡頭之外的Angela,笑容陡然褪去,盯著小記者的眼睛,不耐煩地說:“回答完這些問題,已經很累了,對嗎?拜托你,有點同理心,好嗎?”
當場愣住的,不止是尷尬的小記者,還有我。我在思考一個問題:誰才是真正的缺乏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呢?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Angela在交流中,處于明顯的優勢地位。當小記者帶著敬意去咨詢,她表示明顯的排斥。即使她真的很累了,也可以禮貌地表示稍后回答。她一連串的反問,恰恰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讓對方感覺不到尊重與平等,而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解釋和否定。在人和人的溝通中,這是大忌。
即使你身出名門,或者工作業績不菲,又能怎樣? 別人可能因為你有光鮮的履歷而聘用你,但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只是牛氣哄哄地陳述觀點,絲毫不考慮別人建議,慢慢地,你會成為聲音微弱的角色,因為別人感受不到你的尊重。被尊重,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
在部門合作中,缺乏同理心的人,很難勝任管理崗位。如果沒有理解下屬的洞察力,管理將是招致怨氣叢生的土壤。
思維領域的世界級大師愛德華.德博諾先生認為,學會考慮別人的觀點,是一個人通向智慧思考者的必備條件。否則,即使你再聰明,也是思考力匱乏的人。
同理心,是克服自私的一劑良藥,也是人際交往的法寶,是通往幸福的必備要素。
孩子的幼兒園里,布置了一道題:哪些人節假日不休息呢?大家回答:環衛工人、超市服務員、建筑工人……
老師問:“我們如何幫助他們減輕負擔呢?”
“都不去超市買東西啦。”
“不去超市購物,服務員阿姨怎么領到工資呢?這樣不可以吧?”
在老師的啟發下,孩子們明白了,如果不往地上扔垃圾,環衛工人就會少辛苦很多;在超市結賬時,少拿一些面額較大的鈔票,服務員就會節省找零的時間,縮短顧客排隊的時間…… 感謝孩子的老師,用心來引導孩子:同理心具有深刻的人生價值。
它不像醒目的成績那樣,彰顯孩子的學習實力;也不像吹拉彈唱的技能,顯示孩子的全面發展;但一道思考題,讓學齡前的孩子學會了站在別人角度來看待世界。
Angela,是普通的也極具代表性的孩子:學業優異,卻經常抱怨別人不顧及自己,工作不順心,戀人有問題。我看到的,則是他們沒去覺察對方的觀點,容易指責、抱怨。體諒別人不是一味迎合,而是知己知彼,達成共識,是情商高的表現。
這個現象,暴露國內教育的現狀:同理心的教育,是非常缺失的。我見到報了很多興趣班,全副武裝素質教育的孩子,和人交往中出言不遜,凡事都是對方的錯……考試出類拔萃,考上好大學,有個好工作,但如果不會尊重對方,容易埋下情緒和人格問題的隱患。畢業結婚生子,真正的人生考場是在生活中。
教育的核心,應該是首先培養孩子理解別人、尊重別人的能力,屬于品格教育的一環。 在生活中,隨處都是啟發孩子思考的機會。
有時,孩子也會成為大人“同理心”的老師。在街邊,因為找不到垃圾桶,我看到地上有很多廢紙巾,猶豫是否將手中紙巾“同流合污”。孩子急了,說“環衛阿姨的腰都要累酸了,甚至會得病!我們一定可以找到垃圾桶。”我立刻收回雜念,直到找到垃圾桶放紙巾進去。
同理心,還可以幫助人達成目標,謀求成長。
2015年,87歲的李嘉誠先生在汕頭大學演講時提到“同理心,有無可量度的威力,它是世界上最值得投資的“儲備貨幣”。具有同理心的儲備,才知道自己是一個“求存者”,還是一個“求成者”。在“求存者”的眼里,一切都是“謎”,但“求成者”卻不同,即使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世態中,依然懂得解碼的方法。
求成者思維是包容的、擁抱新知識,新領域;使命感令他們謙卑,而不妄自菲薄。 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在責任的路上,活出豐盛、快樂和充滿尊嚴的人生。睿智如李嘉誠,如此高度評價“同理心”的重要性。他歷經磨礪,也曾深深得益于同理心,才不遺余力地和后來者去分享。
奧黛麗.赫本也是世界知名的具備同理心的人。她說,魅力的雙唇,在于親切友善的語言。
赫本的美,不僅是光彩耀人,而是因為她發自內心地尊重普通人,關懷弱勢群體,而被世人敬重。
國內教育環境下,升學壓力讓學校教育更注重知識灌輸;家長才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最佳人選。所以,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的同理心,如何呢?有沒有對孩子言傳身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