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有位朋友是開美術(shù)學校的,舉辦公開課邀請我去擔任嘉賓。課程結(jié)束后,家長們紛紛圍著朋友咨詢。
一位衣著優(yōu)雅的媽媽如數(shù)家珍,為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一年花費幾萬塊錢,她對各家美術(shù)學校師資力量都非常了解,自己也研究不少流派,帶孩子在歐洲旅行逛了很多美術(shù)館,希望孩子在素質(zhì)教育上全面發(fā)展。家長們都走了,她還圍著老師問很多細節(jié)。
她身邊安靜的5歲男孩變得急躁起來,拉著媽媽衣角說“快走吧,動漫展要開始啦!”媽媽想繼續(xù)交流,和孩子說“再等等。”媽媽意猶未盡地聊,孩子等了幾分鐘,催促說 “媽媽快點啊!”
媽媽嚴肅地說“再等兩分鐘。”孩子在教室里玩了一會,又過來催“走啦!” 媽媽說“我再和老師講幾句。”
孩子失去耐心了,用手去推媽媽。媽媽被推得踉蹌,氣憤地說“熊孩子,每天打你幾次,才明白在家誰是老大!” 聞聽此言,孩子用頭去頂撞。媽媽厲聲喊道“動漫展取消,哪也不去!”
孩子再次向媽媽進攻,兩個人竟同時倒在地上。短短幾秒鐘事態(tài)陡變。媽媽起身后,眼神充滿憎恨“你等著。”孩子嗚嗚地哭了起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
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期待很高,自己也花時間了解各種前沿資訊。但對于孩子而言,這真是最好的方式嗎?
對于孩子而言,約定了時間,去觀看動漫展。他的迫切,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他用急迫的方式希望媽媽達成約定。可是媽媽沒有做到,也沒有向孩子表達歉意。
對于成人來說,我們有能力隨意取消孩子的權(quán)利。但是對一個五歲的孩子
來說,卻像一次滅頂之災(zāi)。想去期待很久的地方,卻被突然取消,這是在孩子的世界是非常痛苦的。大人和孩子陷入了權(quán)力爭奪的開始。
在大腦發(fā)育的進程中,負責理性思考、自律自控力的前額葉皮層,即俗稱的“理性腦”,要到25歲以后才發(fā)育成熟。
悲哀的是,媽媽卻把“控制情緒”這個要求先加給大腦發(fā)育還沒成熟的孩子,選擇用強權(quán)、威脅來對付孩子,結(jié)局是兩敗俱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3—
等孩子不哭了,我問他,你是不是因為媽媽沒有遵守時間很生氣。他使勁點頭。我又問,你是不是想讓媽媽和你說對不起。他臉上表情瞬間平靜下來。
孩子并非完全無理取鬧,他更需要媽媽的安慰和理解。如果媽媽具備了同理心,才能真正地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姿態(tài),在溝通中達到共識。
什么是“同理心”呢?-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shè)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guān)的方面。(引自百度百科)
簡而言之,同理心,不是同情,是真正懂得對方。如果媽媽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到他迫不及待的心情,先溫和地道歉,也許不會陷入僵局。
孩子的負面情緒,憤怒、急躁,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yīng),如果媽媽先接納他的負面情緒,再處理問題,孩子反而更加合作。
很多不具備同理心的媽媽恰恰相反,急于去壓制情緒,說“別生氣,別哭了,別鬧了。”可事與愿違。情緒需要釋放和排解,不會活生生地被按壓下去。
如果有個觀察鏡,我們會看到大部分幼兒聽到這幾句話后的反應(yīng),情緒更加反彈激烈。只因為,家長沒有真心懂得孩子的需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4—
在為人父母這門功課上,很多家長的注意力放在了興趣培養(yǎng)等看得見成本和收益的選項,對于自己的養(yǎng)育方式,卻嚴重缺乏洞察力。
如果家長在自己的童年,承受了父輩的批評、指責,甚至是家庭暴力,一旦孩子表現(xiàn)出了不服從的傾向,家長往往不自覺地沿襲了接受教育的老路,開啟控制式的思維模式。
媽媽希望樹立威嚴,孩子可以聽從,忽略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節(jié)奏。
印度的教育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教育是讓孩子成為完整的人,讓他們有機會在善良中成長,能以正確的方式看待人、事物、想法,以及整個人生。生活就是與很多人和事物彼此相連。”
你給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他理解世界的開始。孩子最開始連接的,就是和父母的日常交流。
對待別人是兇狠指責、以強凜弱,還是溫和以待,用心溝通,孩子每天都在觀察和學習。一個具備了同理心和理解力的媽媽,才是讓孩子成為人格完整的人生起跑線。
比起價值幾萬塊的興趣輔導(dǎo)班,讓孩子掌握了吹拉彈唱等再多的技能,也比不上在親子溝通的道路上,媽媽不斷地自我覺察和成長。
這項人生的功課或許不易,但從當下開始改變,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者:Melody曾婷,十年海內(nèi)外教育領(lǐng)域經(jīng)驗,擅長治愈媽媽的思維定式,堅信開啟成長思維,才是送給自己和孩子最好的禮物。